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中国的陶瓷历史,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期间不乏出类拔萃之作,成就之辉煌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将陶瓷这种材料运用到建筑物装饰上,继而演变发展成为陶瓷壁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从陶瓷壁画的演变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将情感的抒发融入到陶瓷壁画的设计创作中是时代所趋,它更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也能引发人们与创作者的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2.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而行走在世界上,打破了语言的障碍,表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陶瓷人物反映着时代的文化特征,在文化背景下,陶瓷人物带着时代的思想,从一个时代走出来,传播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寄托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追求。陶瓷人物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社会反映,表达的是时代里是社会生活与民生动态,彰显的是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态势。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陶瓷产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陶瓷产品除了具有使用功能之外,其审美价值也得到了重视,人们对陶瓷装饰纹样的研究逐渐深入。文章对陶瓷装饰纹样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并阐述了陶瓷装饰纹样的意象形构成方法,最后以鱼纹为例,从心理、观赏、传播三个角度对纹样意象特征与功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陈实 《美与时代》2014,(3):108-108
陶瓷粉彩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粉彩艺术并没有将创新元素进行很好地融合,使得这一意识形式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本文结合陶瓷粉彩传承发展中创新元素的融入这一课题展开相应的研究过程,希望对陶瓷粉彩艺术的创新性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泥、釉、火是烧制陶瓷的三元素,人们提到陶瓷就会说,这是火的艺术,烧制陶瓷从配泥、成型、配釉到煅烧,每个环节都可能造就不同形态、纹理的陶瓷作品。选择什么样的窑去烧制什么样的釉,从而烧制成什么样的瓷器,这都是需要反复考究、实验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6.
仿生设计是在仿生学与设计学基础上建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陶瓷艺术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仿生设计学理念。仿生设计学在陶瓷设计艺术中的运用,可以让陶瓷产品达到"瓷法自然"的境界,从而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与应用需求。人们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体中受到启发,并将这种启发运用到陶瓷艺术设计当中。仿生设计使陶瓷艺术作品更加人性化,将中国古代"师法自然"的传统思想融入到艺术设计作品当中,让使用者不仅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也得到满足。让人们更多地去关注自然,欣赏自然。陶瓷艺术中的仿生设计应用,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文化,并为现代的陶瓷设计师提供一些设计素材和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7.
论陶瓷造型的设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陶瓷设计而言,常有人说"陶瓷设计几千年了,什么形体都已被设计过了,怎能再创造呢?".显然,这种闭塞的观念有悖于陶瓷设计的发展规律,更悖于设计的三种思维方法.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陶瓷造型怎能创新,怎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个性,又怎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那么,怎样的设计思想才能科学的指导我们的设计呢?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设计,从现象上看,似乎是设计者各显神通的结果,难有规律可循.但如果我们从设计的横切面来看,有三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即模仿型、继承型、反叛型的思维方式.下面来分别谈谈这三种思维方式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丝绸之路宗教艺术为视野,研究新疆有品乐器的渊源、发展及其与宗教艺术的关联。融汇多元宗教艺术的丝绸之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佛教与伊斯兰教艺术,而在此变迁历程中,有品乐器以实物的形式作为其音乐流变的见证之一。从声音的角度而言,乐器的发展是人类听觉审美倾向的物化显现,而从这一物化显现能够见得其隐含的宗教艺术背景。  相似文献   

9.
<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身体做乐器,辅助学生学习音乐,可以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效应用身体乐器,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夯实学生的乐感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口、手、脚等身体部分做乐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音乐学习中,全面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一、身体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意义从教学实施角度来看,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运用身体乐器,就地取材,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0.
同族乐器是指同一门类的乐器,在演奏技法、形制等方面有着更多相近相通的地方。利用同族乐器的这种相通性,能在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学生的技能结构。本文拟以二胡为例,以乐器的相通性为切入点,从乐器的形制、音色及按弦等演奏方法等方面,探讨同族乐器在音乐师范院校专业拓展方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期对音乐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出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这也给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带去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相关人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通过传统陶瓷元素的有效利用,展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建设效果,为人们提供更为优秀的精神文化,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鉴于这种情况,文章分析了传统陶瓷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优势,深入探究了传统陶瓷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赵卿  陈景风 《美与时代》2014,(11):30-30
在钢筋混凝土的年代,城市居住小区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标志和新的景观,是体现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彰显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环境陶艺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走向公共艺术空间,是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审美要求与必然。  相似文献   

13.
我国陶瓷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演变和发展与中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画元素在影响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创新与发展。文章对此做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阐述了中国画艺术与陶瓷艺术之间的互溶性和区别性,并从中国画构图、技巧、题材等方面分析了其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滨 《管子学刊》2013,(4):103-109
淄博陶瓷自古以来就有着辉煌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淄博民间陶瓷是淄博陶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制作风格,受到陶瓷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淄博民间陶瓷秉承“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作器原则,遵循陶瓷设计最终要符合生活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这一要素,特点鲜明。本篇从淄博民间陶瓷方便实用的角度出发,利用清代至建国时期淄博本地窑厂所产的典型器物实例,揭示了淄博民间陶瓷“物以致用、物尽其用”的生活实用性理念。这些设计新颖别致、造型朴实无华并有较强实用价值的陶瓷器,是淄博民间陶瓷的缩影。“窥一斑而知全豹”,对这些陶瓷器的研究,可以让更多的民间陶瓷爱好者从它们“物以致用”的实用特征中,进一步了解淄博民间陶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张俭侠 《法音》2021,(3):66-69
藏传佛教金刚铃,可将它归为法器与乐器两种:一般作为供奉物,或任何造像的相关器物时会尊崇为法器;实际演奏时又归为乐器。金刚铃在藏传佛教寺院仪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但很少被人们关注。本文依据宗教学、音乐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对藏传佛教法器(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器金刚铃的词释义、法相、历时(纵向)性和共时(横向)性,金刚铃中佛学内涵以及诵经仪轨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晶体,体现和反映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伴随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陶瓷艺术是伴随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是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陶瓷艺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现代家庭装饰的一部分,为现代家庭装饰增添特有的情调。  相似文献   

17.
唐三彩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彩马在唐代的陶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人们当时的生活、娱乐、作战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造像、法器、供器到普通的日用器皿,很多都采用陶瓷制作。从传世和出土的陶瓷文物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佛教陶瓷艺术品,这些作品传承有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手段日渐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在保留传统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突破,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佛教陶瓷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文化艺术与文创产业的关系入手,结合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艺术衍生等案例,分析中国陶瓷艺术蕴含的文创精神及产业价值,探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旨在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向创意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使中国陶瓷艺术焕发活力,文创产业开发更具历史韵味,从而得出中国陶瓷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丁岚 《美与时代》2014,(5):39-39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提深,对家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一步的要求。陶瓷作为古老的一门独特艺术,在中国美学历史发展过程中足以显见与其密切关联,陶瓷能和家具设计构成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境界,其重要性不单表现在其实用性,而且融入审美品位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室内设计的重要装饰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