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概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一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2.
以现量和比量为基本认知方式的因明学是佛教独特的认识论系统,但是因明学并没有发展如西方那样追求绝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论,而是发展起了以破解异说和悟道解脱为宗旨的量论,特别是因明现量论,融合了直观认知和圣谛现观的双重功能。但是,从汉传佛教的传统看,现量的解脱道意蕴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多数学者把因明学作为一种纯粹逻辑来解读。中国陈隋之际的永明延寿以"一心万法"的基本理路,发掘了因明现量的出世内涵,成为汉传佛教因明学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4.
韩廷杰 《法音》2009,(11):51-54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源头之一.是一门辩论术、逻辑和认识论三结合的学问.对于研究中国逻辑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印度逻辑史、敦煌学、论辩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但从明末到清末数百年间几乎成为绝学。  相似文献   

5.
郑伟宏 《法音》2002,(12):18-22
一、因明随唯识重光如果说因明学在唐代是与唯识学的兴衰沉浮休戚相关的话,那么在近代,因明也是随着唯识学的复苏而复苏,随着唯识学的弘扬而得以弘扬。从明末到清代中期的二百多年间,汉传因明成为绝学。直到晚清,中国传统佛教的复兴与转换才给因明的复苏带来一声春雷。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传统宗法社会日趋崩解。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传统的宗法统治思想也日趋衰落。传统中国佛教就在西学的撞击和孔学的衰落所造成的思想饥荒中应运而起。清末民初,佛教各宗普遍复兴,晚清思想界涌现了一批学佛的文化精英。梁…  相似文献   

6.
因明是印度佛教五明之一,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汉传和藏传因明,中国现代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以西方传统逻辑作为参照系,这种因明研究范式影响至今.依照文明平等原则,因明研究应该回到印度文化中,因明是佛教哲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传入藏区,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以雪域雄厚的生成背景,造就了庞大的藏传佛教文化库。这个文化库容纳了佛教教义、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因明学、逻辑学,以及天文、历算、医疗、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工巧等博深的内涵,音乐文化就是其中颇具特色、光彩耀目的一篇。人类自创造音乐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心记口授是它的唯一传承方式。乐谱的产生,标志着音乐发展的一种质的飞跃和重大的文明进程,它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播到远方和后代,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藏传佛教的音乐就是一个拥有古老记谱历史的音乐。藏传佛教那神秘、奇异、华丽的乐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8.
正汉传因明研究有两次热潮,一为唐代,以汉译著作《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为蓝本,开展因明注释和义理分析,以窥基为代表,所以我们称为窥基式的因明研究,其特点为基于佛教理论的论式研究。第二次热潮为中国现代,表现为佛学院、大学的因明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面世一批因明论文和著作,研究特色为逻辑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二、玄奘哲学思想产生之理论前提三、玄奘哲学思想中之辩证法因素1.缘起论中之辩证法因素2.中道观中之辩证法因素3.因明学中之辩证法因素四、玄奘哲学思想批判一前言恩格斯教导说:“辩证法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在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完满的发展则更晚得多,在近代哲学中才达到……”  相似文献   

10.
《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是郑伟宏继《佛家逻辑通论》出版之后的又一力作。因明学是印度逻辑的主体,也是中国逻辑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因明学研究已成为国际逻辑研究潮流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对因明学的研究不但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逻辑源自古印度,但传入中国后,中国成了它的第二故乡,因为中国是大乘瑜伽行宗和陈那新因明的主要传承国,唯识学派和新因明的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地诠释和研究。新罗国(古朝鲜)和日本古代都曾派遣学问僧来华师从唐玄奘及奘门大德,并将唯识论和因明论传回新罗和日本,陈那的新因明由此在新罗和日本得到传承。一、古朝鲜的法相宗与因明传承因明最早是由中国传入朝鲜的。如圆测(613-696,圆测文雅)、神昉(诏命入驻玄奘译场的十二位证义大德之一)、知仁(智仁)、玄范、胜  相似文献   

12.
因明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法式和规则,以及推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谬误。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天竺),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的逻辑(公元前四世纪)。从因明学的发展来看,可分古、新两大阶段。公元五(或六)世纪陈那以前的因明学属古因明系统,陈那以后的因明学属新因明系统。  相似文献   

13.
《因明正理门论》重在立破,宗、因、喻组成的"三支论式"沟通信仰的现量世界与名言思辨的比量世界,体现启发立、敌之智并证成所立之宗的独特推理形式。通过因喻,喻宗,因宗以及立破规则四个方面,辨析《理门论》新因明逻辑推理规则与体系的本质,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思想,进一步明确陈那新因明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剑英 《法音》2007,(5):43-43
因明是一门古老而艰深的学问,它是佛家吸取“外道”的论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尤其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陈那所缔造的新因明,更是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东归,传译了新因明,开汉传因明之滥觞。其时奘门弟子研习因明蔚为风气,诸大德更竞造文疏,盛于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因明即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犹如“山僧独在山  相似文献   

15.
“唯识无境”是大乘佛教有宗唯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唯识无境”这个命题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唯识学性质的认识。由于中国佛教的主流是性宗,所以在教内也多数从性宗维度出发,对“唯识无境”作性宗哲学的阐释。至于佛教以外的哲学学术界,对“唯识无境’设几乎都是望文生义。从古至今,对“唯识无境”这个命题的本质规定,给予正确阐释的只有唯识宗几部著作。但是,由于唯识宗的论典深奥,多为直译或直陈命题,即使有用逻辑推论,也是用因明逻辑格式,因明逻辑学本身就十分玄奥,对其理解就很难,更何况用因明逻辑方式所表达的唯…  相似文献   

16.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收到刘培育教授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因明研究》,不胜欣喜!泛阅之余,即兴写下几点随想——浅见。放在书桌上的《因明研究》好象是一张我国因明研究最新成果的示意图,任何人看后至少也会得到这样的印象:我国因明学研究已从长期集中在《因明入正理论》过渡到《因明正理门论》。何〕论》在陈那新因明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并不亚于《集量论》。然而,由于《门论》文句晦涩,义理深奥,历来仅有少数学者(中国的和日本的)敢于涉足问津。从80年代开始,因明学术界普遍意识到,灯〕论》是新因明的经典作品,若不认真弄通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袁经文 《法音》2012,(7):7-12
唯识学作为佛教难治之学,是佛教义理的充分诠显和经教思想的根本依托。唯识学常被学界视为触及和揭示了哲学上有关认识论的诸多范畴和繁富义深问题的学理。唯识学对佛教内涵所具有的囊括性和表述的精致性,成为其最有待认识的重要方面和特征;因为唯识学常被学界误解为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产物,其实,小乘"阿含部"经典就有隐  相似文献   

20.
因明学两次传入汉传佛教界,成为"无用"的理论而昙花一现。但在其发祥地印度,却是维护大乘佛教合法存在的护教理论;在10世纪以来的中国藏传佛教界,是各大寺院培养学僧的教学方法;在民国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促使佛教学术登上大学讲坛,也促使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