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圣书与中国文学●周作人我对于宗教从来没有什么研究,现在要讲这个题目,觉得实在不太适当。但我的意思只偏重在文学的一方面,不是教义上的批评,如改换一个更为明了的标题,可以说是古代希伯来文学的精神及形式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新旧约的内容,正和中国的四书五经相...  相似文献   

2.
我自幼喜爱文学.大学期间仍然迷恋文学创作.为了学习创作经验,有计划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并开始对文学理论及美学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进一步培养了对于理论研究的热情,如何破解艺术之谜和审美之谜就成为自己长时间考虑的中心课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愈加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文学的全景图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意大利的非欧洲移民作家撰写并出版的面向全国读者的小说的涌现。这些作家的作品,因其所表现出的现实感和新颖性,引起评论界以及学术界的首先关注,之后也唤醒了出版界的兴趣。在20多年后的今天,意大利对于移民现象及其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了日益强化的意识。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述:这种移民新文学对意大利文学有何贡献?它与意大利文学及不同作者的祖国的文学正典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何种"自我"与"他者"的意象学哺育着移民作家们的想象和声音?作者认为,就其所有体裁、形式和主题而言,意大利移民文学不能被视为一时的时髦。它更不能被列入副文学领域,或者被分类为意大利文学的一个不成熟的表述。意大利移民文学富有创新趋向,今天反映着对于意大利文学正典的一个文化同化过程,其中包括某种失真。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在当下的使命不是关于文学之规律与本质的探讨,而是关于文学的立场与理想的表达,它是对文学活动的反思与研究,它关注文学活动内部的每一个变化,追问变化的意义.在确立理想与追问意义的过程中,文艺理论承担着启蒙、教化与介入社会的使命,而教授文学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训练理性思维能力,进行启蒙与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以文学人类学的眼光站在文学之外重新审视文学,将文学当作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且放在与人类另一种独有的精神现象--信仰的关系中考察,将会发现文学和信仰在神话中就开始结下不解之缘:文学使生存于此岸的人类在达至于彼岸的过程中可以亲切地感受到信仰之光的照耀,文学也因此具有了内外两重意义并成为人们可以苦心经营的一种信仰.在这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文学还有助于感性的方式重新唤回人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对意义的追求.文学和信仰因共同的超越性品质而成为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1905年5月22日我生于柏林一个中等阶级家庭。我就读于蒙森中等人文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习法语和文学,学习德国文学和作文,学习算术和历史。在中学读柏拉图著作,我很受感动。在课外时间,我读了很多文学,包括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著作,读过易卜生的关于皇帝朱连的一出戏剧,通过这一戏剧,我才知道(当时并不晓得)些拿破仑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革命功利主义文学价值观,是适应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进程中确立“文化领导权”的需要而提出的.文艺功利性的内涵是广泛的和多层次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多维度的,既要反对排斥和否定文艺社会功利性的错误主张,也要反对文学与政治关系上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文艺观.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正确处理审美与功利、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匡正文学“去政治化”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外形不足贵,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内在的大德,一个人只要有超出常人的大德,形体上的残缺和丑陋也会被人遗忘,甚至产生畸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所谓“形残德全”的观念.庄子这一观念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学与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重在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还是书法艺术重在追求气韵生动和神采韵味,都可以看作是在庄子“形残德全”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巴黎,1948年10月7日 亲爱的先生: 我刚刚妨到您在<当代>杂志上关于<精神现象学>的文章,它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首先我十分感谢您对于我所讨论的主题给予的赞美.同时也让我感到在当下这样一种混乱的情况下发表的我的著作始终让我感到有些不安.  相似文献   

10.
"数字传媒"时代带来传播媒介更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于文学新形态的想象。事实上文学并没有真正构成新的形态,只是文学生态发生了变化,创作环境、方式发生了变化。"数字传媒"带来更宽松的书写、发表的平台,但其标榜的"自由"却非真自由。  相似文献   

11.
李松 《美与时代》2005,(6):14-15
两千多年以来,经典文学文本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视野中一直是批评研究的中心对象,一部文学史基本上是经典文本序列的组合.然而,随着国际上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国内改革进程出现的新情况,对文学经典认定的机制也相应出现了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文学的生产载体和阅读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印刷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经典文本遭遇了电子媒体的猛烈冲击,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向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广播、服饰、文化产业、建筑、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及其中的制度、物件、行为方式等等发生了转移.我们如何面对经典与后经典这一研究对象的转移、文学发展现实对文学批评的强烈吁请这一处境呢?笔者试图对后经典批评的走向做出尝试性的探询.  相似文献   

12.
在歌曲中,歌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词作家倾注了他们的全部情感,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思想.在他们的作品中还蕴含着文学的审美原则,使歌词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歌词与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徐淑玲 《美与时代》2005,(11):76-77
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先导,是文学批评的工具和标准,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亦即一时代要求一时代的文学观念与之相适应.此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1)的规律性,也是文学进步的内在原动力之一.因此,考察现代的文学状况或作家作品,不能不先研究该时期文学观念的进化状况.  相似文献   

14.
医学与文学的传统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医学与文学关系的文章习惯以阿波罗开头。文学与医学直到最近才成为医学人文学里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支 ,但文学与医学的关系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本文中 ,我将讨论如何看待医学与文学关系的四种传统方式 :其一 ,疾病的形象 (images) ,即文学中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 ;其二 ,治疗者的形象 ;其三 ,医生—诗人或医生—作家类型 ;其四 ,文学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然后 ,我将简要讨论文学在今日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个思辨性的结论。1 传统1 1 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与医学一样 ,文学关涉患病、苦难和死亡这些与人类同样古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见字如晤     
正近日,得到友人惠赠:两部新书、一条寄语、一封素笺。书是友人用心血熬成的,自是贵重无比。寄语写在宣纸上,"文学无疆"——既是他的文学追求,也是他对我的勉励,黑色的汉字带着他的体温,红色的印章透着心的热度。尤其是素笺,带给我的不仅有惊喜有感动,还有清凉。问候、祝福,我的名字他的名字用小楷写在宣纸上,是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我们的手越了三千多里的路程紧握在一起,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近了许多。  相似文献   

16.
张玉红 《美与时代》2007,(5):103-105
基督教在历史上对美国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既是美国文学的文化背景,也是美国文学的源泉.许多美国文学作品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中许多作品都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一直都是德里达关注的对象,也是他"最持久的兴趣".德里达的文学观念是其解构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德里达认为,文学作品比某些哲学作品是更富有哲学思想的东西,也更具有解构力量.他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要在文学领域探索出批判传统并创新的可能性,以实现对传统话语和机制的松动.德里达的文学观是其解构策略的具体深化.  相似文献   

18.
马婷婷 《天风》2005,(11):37-37
我是热爱文学的青年,我想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当我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怀想过往的一切时,我发现我还是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2002年的时候,我的一篇小短文在本市的一家报刊上发表了,当时,我的心情真的是不言而喻。从此,我着迷似地喜欢上了文学。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也是文学的一大母题.西方文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感人至深的爱情佳作问世.然而在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中,有关美好爱情的描写没有了,那种令人心往神驰、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消失了,充斥在作品中的是大量有欲无情、有肉无灵、畸形、变态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绑匪的纸条     
我是长年的旅行者,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路上,因此家里不订报刊杂志,订了也没法看。说来惭愧,我读的报纸大多是机场、码头随买随丢的那些刑侦破案读物。选择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材料必须出自于正规的司法机关,二是必须真人真事,如实报道,不能有文学描写。一般所谓的“法制文学”,我还来不及去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