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医学文化人类学引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2.

四川安多藏区佛教文献和民间仪式中保存的疾病叙事借助象征与隐喻的作用在藏族社群内部衍生出诸多行为、道德规范,起到了塑造、巩固社群内部秩序的作用。这种关于疾病的叙事是藏族佛教知识精英进行构建的历史结果,它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定组成部分与藏区社会医疗卫生现代化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因此,想要正确理解、妥善处理当今安多地区藏族社会医疗卫生文化中存在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就必须借助医学人类学方法转变藏区民众对疾病的传统式文化解读,以基于病患主体的疾病叙事取代宗教性的疾病叙事。

  相似文献   

3.
关于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医学文化人类学是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人类的体质、结构、行为、疾病与健康及与之相适应的医疗系统和文化关系的科学。广泛性、特殊性、整体性是其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特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医学的多样性,增进不同医学体系间的兼容并蓄,更好地理解医学的社会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和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医人类学不同于惯常的人类学将目光投向“异域”医疗体系与疾病文化的理解,而是借用人类学的基本理念与研究方法,同时接纳中医文化中看待、感受、体悟事物的习惯及方式,以此为基点再去看待其他医学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包括所谓“主流”的西医。同时,中医人类学为现代生物医学的话语霸权、中医现代化的取向提供反思性引导;以中医视角批判生物医学的研究,为“中西之争”提供建设性话题,为中医药走出去开辟蹊径;并尝试以中医视角对其他医学体系进行研究,为传统医疗体系的发展开拓多元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邱鸿钟教授撰写的《医学与人类文化》一书,时隔十余年后于2004年11月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再次出版。这部长达48万余字的学术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深入探讨医学与人类文化的“开疆拓土”的理论之作,也是一本跨学科研究,涵盖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内容,涉及医药思想史、医学学术史、医学方法论、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等研究领域,是取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理论佳作。全书立意高雅、构思新颖、论证严谨、韵味极为深远,堪称研究医学人文科学的上乘之作。这本书在1993年初次出版时,就以其“具有独…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与流行病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跨学科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科学对医学渗透的日益增加,起源于不同科学和哲学传统的人类学与流行病学,在分析研究人类疾病或失衡与人类行为之间以及这些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关时,找到了两学科间的联结点。共同的兴趣及方法上的互补性,为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跨学科探索,为学科间的有益渗透,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癌症病房》在出版的过程中经历曲折,主要的焦点就是作者是否用“癌症”作为斯大林主义的象征。作品本身的内容、俄罗斯作家协会在1967年会议上对该作品的解读、苏珊·桑塔格对疾病、特别是癌症的隐喻的定义、以及西方国家争相出版这部小说的历史事实都说明了《癌症病房》是一部典型的用疾病来影射社会邪恶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翻译出版了200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疾病的隐喻>一书,该书是由苏珊·桑塔格写于1978年的<作为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和完成于1989年的<艾滋病及其隐喻>(AIDS and Its Metaphor)两篇重要文章组成.文章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癌症及艾滋病是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被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态度,一种疾病的隐喻如何进入另一种疾病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与不同学科进行对话,是深化发展伦理研究的重要路径.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对发展伦理学的深层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态度"这个层面,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其所倡导的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意识、文化自觉精神,有助于发展伦理学文化态度的自觉化;其二,作为其方法论支撑的"文化相对论"所存在的深层问题,有助于人们辩证确认发展伦理学的基本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10.
再论医学文化的根——人是符号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与语言是多维关系,人是惟一通过语言社会化,以语言有世界,运用语言改造世界,可以被符号蒙骗和对符号崇拜敬畏,并且可以被符号伤害和医治的动物。人与符号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决定了医学的人文特质,而这正是医学实践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生物医学在疾病疗愈上占据绝对优势,认为疾病是生物分子结构激变或生理激素紊乱造成的结果。美国人类学家凯博文通过对中国精神疾病的田野研究试图证明,身体是社会的身体,疾病是文化的建构。从疾病的社会建构论与疾痛叙事角度出发,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整形一科的田野实践为依据,对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生活世界绘以深描,从病患的主体经验和体验出发,展现文化如何形塑身体观与疾病观,社会文化逻辑如何影响医学话语实践,以期对如何看待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如何减轻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疾痛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武汉市Z医院12名住院期白血病患儿疾痛叙事的记录与分析,发现疾痛造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身体、时间、关系三个维度的破坏。然而,疾痛并非一成不变,其对日常生活造成的破坏可以通过个人的主体行动得以修补。住院期白血病患儿为重新达至自我的平衡与对生命的掌控,能动地采取了承认自身脆弱性、时间的意义重构、情感的内外支持等疾痛应对策略。上述疾痛应对策略不仅是住院期白血病患儿在特定医疗情境下进行的主体行动,也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型塑作用。研究最后探讨了以意义为中心的医学解释模式在我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Alexis D. Abernethy 《Group》2002,26(3):219-23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provide rich opportunities for interpersonal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growth. Metaphors may help group leaders and members explore pertinent cultural issues. Illustrations from an interpersonally oriented process group demonstrate the use of metaphors to facilitate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4.
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研究和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隐喻计算化研究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然而研究所需要的隐喻语料资源却极其有限,对隐喻计算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对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的设计和构建方法,并设计构建了一个具有一万句规模62万字的汉语隐喻标注句库以及一个面向隐喻识别的汉语常用动词搭配库。这些资源的构建建立在对隐喻现象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是隐喻计算模型研究的基础性资源,对汉语隐喻的认知计算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回顾的方法,从隐喻的视角来研究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临床实践的问题,介绍了目前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隐喻研究的三方面前沿领域:具体化隐喻、与身体自我相关的隐喻、隐喻作为理解潜意识的途径,指出精神分析学的建立依赖于隐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对梦的解析和对移情现象的处理均依赖于隐喻的思维方式,通过隐喻的视角,精神分析师可更加容易地帮助患者实现潜意识内容的意识化。最后指出了精神分析学中隐喻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具有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优势,其理论与方法逐渐在中医研究中得到关注,文化人类学在中医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的研究中理应发挥作用。理顺了法、英、美等西方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内经》研究中,分析了《内经》冠以“黄帝”书名的缘由、“祝由”治病、对重视“脏腑”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解读等相关内容,不仅拓宽了《内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内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学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Violence against women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controlling female sexuality, restricting women's autonomy, humiliating and keeping women out of sight, maintaining male control and dominance, and dishonoring other [male] enem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situations where the violation of women's bodies becomes the site for political rivalries and thus incurring masculine/national honor. The etching of political rivalries onto women's bodies for national honor or to inflict dishonor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not unique to Pakistan.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resiliency shown by two Pakistani women in their efforts toward posttraumatic recovery as they situate their traumatic experiences within their immediate structur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and shape the specific choices they make.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anthropological models of cultural change bolster the social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Emerging Church movement. A distinction is drawn between market‐oriented approaches to change that measure institutional growth and decline and cultural‐oriented approaches that address broader effects on sociocultural systems. Emphasis is placed on models that emphasize change occurring internal to cultural systems and that recognize the co‐occurrence of cultural dura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Thi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is grounded in more than three years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conducted among Emerging evangelical communities in 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