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教师报告法对1254名城市儿童的对抗行为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讨了对抗行为与同伴拒绝/接纳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童年中期,对抗行为呈中等程度稳定性,并表现出随年龄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对抗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早期的同伴拒绝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但早期同伴接纳不能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早期的对抗行为均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接纳.  相似文献   

2.
采用间隔一年半的追踪设计对192名学前儿童的同伴接纳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发现:T1同伴接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社会能力,显著负相预测T2外化问题行为,T1社会能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T2同伴接纳,T1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行为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2同伴接纳;T2同伴接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3社会能力,显著负相预测T3外化问题行为,T2社会能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T3同伴接纳。这些结果表明,同伴接纳和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情绪理解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运用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情境故事、亲社会行为问卷和社会计量方法,对314名1~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施测,探讨了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发现:(1)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1~3年级提高的较快,3年级以后提高速度变缓。(2)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显著呈正相关,并且自豪的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有显著的预测力,羞愧的理解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少年关系攻击对同伴关系和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性别、权谋倾向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关系攻击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843名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青少年关系攻击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P0.01),与学习成绩不相关。(2)与女生相比,男生关系攻击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更强。(3)权谋倾向高分组中,关系攻击能显著负向预测同伴接纳(P0.05),而权谋倾向低分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青少年关系攻击行为导致青少年同伴接纳困难;男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不利于同伴接纳;权谋倾向会加剧关系攻击青少年的同伴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母子关系和师幼关系是儿童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在儿童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以北京市271名学前流动儿童和552名学前城市儿童为被试, 采用问卷法考察母子关系、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的社会技能、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母子关系亲密程度低于城市儿童, 母子关系冲突性、师幼关系亲密性和冲突性与城市儿童没有差异;(2)母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预测作用在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上没有显著差异, 母子关系亲密性正向预测社会技能, 负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子关系冲突性负向预测社会技能, 正向预测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师幼关系亲密性正向预测城市和流动儿童的社会技能, 并且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3)师幼关系对母子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而非城市儿童上, 师幼关系低冲突能够减少母子关系冲突性对流动儿童社会技能的负向预测作用, 师幼关系高亲密能够减少母子关系冲突性对流动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515名小学3年级到6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和偏差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由儿童评定自己对同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预计同班同学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并完成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量表。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知觉绝对准确性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但同伴接纳知觉相对准确性可以显著预测当前和一年后的孤独感。(2)同伴接纳知觉偏差与孤独感具有双向影响作用,积极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有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并且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后期的同伴接纳知觉偏差。  相似文献   

8.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11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是年幼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而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41名学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任务测查,考察了父亲情绪表达、儿童气质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亲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对外显、内隐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2)儿童的积极情绪性对其外显行为问题与社会能力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情绪性对其社会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对其外显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儿童的努力控制对其外显行为问题有较强地负向预测作用,对其社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父亲情绪表达与儿童努力控制、消极情绪性对儿童社会适应有显著交互作用,父亲情绪表达对不同气质特点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在共同相处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显示:(1)女孩在同伴接纳、领导地位、社交性-合作、害羞敏感、教师评定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孩。(2)流动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而城市儿童的社交合作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3)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够预测社交性-合作和同伴拒绝;三类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预测受欺负行为。此外,流动儿童的性别与害羞-敏感交互作用能预测消极提名。  相似文献   

11.
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测量表对453名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除不适宜社交策略这一变量外)儿童同伴接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教师接纳、攻击性及提出适宜的社交策略数,对于儿童同伴接纳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母亲报告法,对474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完整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及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父母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均有即时的负向预测作用;(2) 儿童的努力控制对其当前、后期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均有负向预测作用;(3) 第一年儿童的努力控制对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14.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5.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林芹  陈亮  徐夫真  赵守盈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10):1151-1162
采用间隔两年的纵向设计, 通过对1767名儿童的同伴侵害以及孤独、抑郁、攻击、行为不良、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等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调查, 综合运用变量定向的方法和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结果模式, 以及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 (1)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存在显著的即时与纵向相关关系。(2)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结果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正常发展4种模式。(3)判别分析显示, 9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身体侵害)能预测同伴拒绝、外化问题适应结果模式, 11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关系侵害)能预测内化问题、同伴拒绝适应结果模式。这些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具有异质性, 并且先前和当前的侵害经历以及不同类型的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因适应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父母婚姻质量、情绪表达、教养行为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夫妻适应量表、父母情绪表达量表、教养行为量表和长处量表对贵州省某市2所1~6年级的442名学龄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2)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和接纳陪伴教养行为在婚姻质量和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包括积极情绪表达独立中介作用、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独立中介作用和积极情绪表达-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效应存在儿童性别差异。因此,改善婚姻质量、增加积极情绪表达、持亲和教养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金华市和杭州市两所市区普通小学, 选取366名3~6年级儿童为被试, 采用同伴互评、同伴提名法和班级戏剧问卷, 考察了社会行为在小学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 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在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而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2)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信任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亲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都显著高于男生, 使得女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男女生的同伴信任对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但是男生的退缩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女生, 使得男生退缩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女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同伴接纳与儿童公平分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两种范式,对小学126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因博弈范式而不同,它主要影响了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在该范式中,同伴接纳水平高的儿童,公平分配行为更高;(2)在独裁者博弈中,受欢迎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高,被拒绝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低;(3)受欢迎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在两种范式中,都有较高的公平分配行为,而被拒绝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均显著低于他们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71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消极退缩、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不同水平同伴关系变量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其中,处于同伴关系个体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分别为双向关系水平的友谊质量和群体接纳水平的同伴接纳,而处于人际交互水平的消极退缩在控制了其他水平同伴关系变量的影响下,并不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