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程序,分别以图形和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内隐记忆和熟悉性的关系,以揭示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属性,结果发现:(1)知觉性内隐记忆在集巾注意和蕈度分散注意下差异不显著,再认中的熟悉性在这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显著;(2)概念性内隐记忆、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据此熟悉性和知觉性内隐记忆相分离,与概念性内隐记忆未出现分离,从而可以推测外显记忆中的熟悉性主要受语义流畅性加工调节. 相似文献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记忆编码和提取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成果,以及提取过程中内隐与外显记忆所激活的相关脑区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最后对有关记忆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11年Claparede发现遗忘症病人有回避条件反射记忆到Graf和Schacter于1985正式提出内隐记忆这一概念,再到内隐记忆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焦点,研究者对内隐记忆的定义、研究方法等都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内隐记忆的相关特点也日益明晰,概念性内隐记忆、知觉性内隐记忆、自动加工记忆等各亚类均具有提取自动化、年龄独立性等共同特征,但在编码、脑机制诸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取加工分离程序(PDP)对38名弱智儿童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进行研究,并与47名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认为:(1)正常儿童外显记忆明显优于弱智儿童,但在内隐记忆方面,正常儿童与弱智儿童没有显著差异;(2)本实验中,年龄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均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方面有启示作用;另外,PDP实验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在对特殊人群进行施测时,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它们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该文通过回顾以往相关研究,从神经心理学及神经成像两方面对两种记忆系统的分离现象进行概述: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发现的证据表明内隐记忆在神经解剖上与外显记忆是分离的;使用fMRI和PET技术,研究者观察到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枕颞区及左下前额区中衰减的神经活动,以及与外显记忆有关的内侧颞区、前额皮层和后内侧顶皮层中增强的活动;使用ERP技术,研究也发现了两种记忆神经系统在时空上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控制知觉材料的熟悉性和概念范例的典型性,以考察它们对内隐与外显记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知觉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和熟悉性效应,而知觉外显记忆成绩则具有明显的年龄和熟悉性效应;(2)在概念内隐记忆任务上,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差异,非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则存在随年龄而增长的启动效应:无论是典型范例还是非典型范例的外显记忆成绩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7.
记忆心理学领域大量研究证实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分离,且内隐记忆相比外显记忆在记忆容量、保持时间及稳定性上均有优势。实验记录了15名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与外显记忆任务中形象图标和抽象图标的行为及ERP数据。结果表明:内隐记忆中,形象图标的行为和300~500ms顶区差异波的启动量均显著高于抽象图标。外显记忆中,形象图标的外显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抽象图标,而反应时无显著差异; 300~500ms额区的差异波,形象图标显著负向于抽象图标,而500~800ms顶区的晚成分差异波两者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形象图标在浅加工下进行无意识记忆具有明显的优势。形象图标与抽象图标在图形化界面语言的使用中一直存在争论,通过实验在行为指标与脑电生理指标上提供了量化证据。 相似文献
8.
以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为材料,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了内外控个体差异与外显、内隐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内控被试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均优于外控被试;对于抽象图形,外控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优于内控被试。说明不仅外显记忆对于内外控个体差异是敏感的,内隐记忆对于内外控个体差异同样是敏感的。实验结果还显示,记忆水平与材料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探讨面孔领域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关系。学习阶段采用选择性注意任务,让被试加工面孔上的字来控制对面孔的加工水平,再认阶段采用新旧判断,分析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外显记忆),以及未再认旧面孔与新面孔(内隐记忆)的ERPs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的再认过程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脑机制产生了分离,外显记忆从刺激后400ms开始,主要表现在前额区和额区,而内隐记忆主要表现在刺激后300~500ms的中央区和顶区。该结果与以往在词领域研究中得到的结果极为类似,表明两种记忆类型在各个刺激领域之间存在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认知风格小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记忆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146名学生为被试,采用2(年级:三年级、五年级)×2(图片类型:具体图片、抽象图片)×2(认知风格:冲动型、反省型)混合设计,依据Gruppuso等人提出的单一测验加工分离程序的范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小学生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外显记忆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内隐记忆则无。认知风格对外显记忆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五年级反省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同年级冲动型被试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remember–know instructions given to participants influences whether these responses reflect different memory states or different degrees of memory confidence. Participants studied words and nonwords, a variabl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dissociate confidence from remember–know judgments and were given a set of published remember–know instructions that either emphasized know judgments as highly confident (Experiment 1) or as less confident (Experiment 2) states of recognition. Experiment 1 replicated the standard finding showing that remembering and knowing were differently influenced by the word–nonword variable, whereas confidence responses were not. By contrast, Experiment 2 showed a similar pattern of data for remember–know and sure–unsure responses, thus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structions for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membering and knowing and confidence. 相似文献
12.
采用Jacoby加工分离程序,以无意义音节字母串为材料,对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和中间型被试的内隐、外显记忆进行分离,考察不同认知风格类型的个体,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对与其认知风格类型匹配或不匹配的材料的编码和提取上是否存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结果表明:1)场依存型个体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好于场独立型个体,场依存型个体的外显记忆好于场独立型个体。2)场独立型个体的自动提取成绩高于场依存型个体的成绩,场独立型个体的内隐记忆好于场依存型个体。3)无论在意识性提取还是自动提取方面,中间类型个体的成绩总是介于场依存型个体与场独立型个体之间。 相似文献
13.
14.
该研究选取30名被试,采用任务分离实验研究范式探讨不同表面特征图片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以32张动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其中鱼类和鸟类图片各半。两类图片中一半为黑白图片,另一半为彩色图片,所有实验材料用E—Prime软件呈现在电脑上。结果表明:(1)不同表面特征图片的再认成绩(外显记忆)显著好于偏好再认成绩(内隐记忆),即外显记忆成绩好于内隐记忆;(2)在再认测验和偏好判断测验中,再认成绩和偏好再认成绩在图片表面特征的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控制组的偏好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实验组的偏好再认成绩,即控制组的内隐记忆好于实验组。结论: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既是外显记忆的内容,也是影响外显记忆的重要因素;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高度依赖于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是影响两种记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探讨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外昱、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实验采用不同认知风格(言语型和表象型)的被试,以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为测验材料,运用了Jacoby加工分离程序。结果发现: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与外显记忆不同。(1)表象型被试和言语型被试在识记抽象名词时外显记忆成绩差异显著;(2)言语型-表象型认知风格没有导致内隐记忆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以102名大学生为被试,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种实验程序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IAT、GNAT和EASI这三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均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内隐自尊的特性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属性或事物相联,将他人与消极属性或事物相联;(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3)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定向遗忘效应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但多数研究都是使用传统的记忆任务(外显记忆测验),采用内隐记忆测验进行的研究还非常少,而且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指示符变量(记住/遗忘),考察再认和偏好测验中是否有定向遗忘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