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基督教会发展的两千年历史中,尽管政教关系错综复杂,但几乎优秀的基督教神学家都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中,无论是在教义理论、在教会实践还是在信仰生活中,因为政治其实就是集体生活的事务。神学家可以不是政治家,但不能逃避政治。马丁·路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基督新教的鼻祖,宗教改革家,基督教神学家;虽然路德不热衷政治,也不是一个政治家,但基于他在当时的特殊地位,他无论如何都无  相似文献   

2.
赵鑫 《天风》2014,(3):46-47
<正>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中部的艾斯里本。他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对于新教来讲,他是回归圣经、渴慕恩典的属灵伟人。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人物。马丁·路德出生于一个德国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经营铜矿业,家境不富裕。路德在父亲的期望下,在爱尔福特接受大学教育,1505年开始学习法律。本来要成为律师的路德,在去往爱尔福特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朱卫英 《天风》2017,(7):38-39
马丁·路德不仅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先驱,而且他在教育方面对教会和社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之际,本文从路德时代的教育背景出发,探讨路德所提出的先锋性教育理念及其带给我们今天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林辰欣 《天风》2017,(9):31-31
你对宗教改革推手——马丁·路德了解有多少?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年纪念,我们借此重新认识路德——这位外号“火山”、教会史上杰出的先辈。经常在英国、西班牙基督教杂志撰稿的传道、作家威尔葛雷汉(Will Graham),揭晓你可能不知道的有关这位基督教信仰改革先驱的七项事迹:1.路德成为修士的原因多数人都知道路德是奥古斯丁修道院的修士,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界对马丁·路德的研究综述李长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结束了天主教对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提出的宗教改革学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教会改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路德成为了震撼欧洲、并...  相似文献   

6.
正一、前言1517年10月31日,大锤发出沉重有力的敲击声,马丁·路德把一张长长的羊皮纸,钉在德国威登堡大公城堡教堂大门的木板上,难道是路德在敲门吗?其实不只是路德,还有基督教界的全部良知,和路德一起来敲响了罗马教会之门。被钉上的《九十五条论纲》,条条都是路德十年的内心痛苦、恐惧以及全部的希望。他说:"假如我有一百个脑袋,我也情愿让人一个一个地砍下来,但我决不收回任何一条论纲。"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这些论纲像蔓延的大火一样不可收拾,传遍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谁知此文一出,洛阳纸贵,远近传诵,登  相似文献   

7.
若霖 《天风》2010,(3):60-61
想要了解或研究基督教新教者,无人能跨过马丁·路德。因为路德的经历与思想对新教神学影响甚巨。路德的中文书籍有《路德脱离天主教前后》,香港浸信会出版的《黑暗中的亮光:马丁路德一生有趣的事迹》(在1975年三版时改名为《马丁路德伟大事迹》),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的改教主张与今天的神学宣讲有不少关联,作为改革后的教会,我们可以由此得到启发。马丁·路德阐发他神学主张的重要场所便是讲台,他也留下了不少的宣讲心得,值得后人反思。作为实践科的宣讲,本文拟通过简述的方式来思考今天的神学宣讲事工,尤其关注基层的宣讲。分两个部分阐述,即路德改教的特点和对当今宣讲的启发。最后,从实践出发提出地方特色的神学宣讲学的构思。  相似文献   

9.
马丁·路德热爱音乐,是个出色的歌手,在作曲方面也十分在行.无论在故乡、在修道院、还是在德国的其他地方,回荡在他耳边的除了弥撒曲或经文歌以外,就是民歌.因而在如何营造理想的新教圣乐方面,路德无疑是从民歌那里受到莫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文革 《天风》2017,(10):38-40
一、引言 马丁·路德倡导欧洲宗教改革至今已有500年。众所周知,路德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教会内在的教义反思和道德重建,也为欧洲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两个方面可以同时在路德具广泛影响力的神学突破之一——对基督教天职观念的理解上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岳清华 《天风》2017,(8):42-43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遗产,就是领人回归圣经。"神学家不是别的,只是一个忠于圣经教导,并且体验和实践圣经话语的人。"~1他的神学思考建基在圣经中,并且促成了基督教与德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相合启发我们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一、因信生发爱路德将"因信称义"视为基督教教义的基石。1536年,路德在《因信称义的辩论》一文中指出:"基督或基督的义是在我们之外,不是从我们而来,所以不能由人的善工产生。"  相似文献   

12.
柳松 《天风》2017,(8):44-45
16世纪,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546年)所发起的宗教改革,带来了一场消除当时天主教内部赘疣的变革,一场神学理论和宗教实践上的变革。而对于路德这位伟大人物影响最大的,也是引发其进行宗教改革的源头,乃是圣经。马丁·路德曾起誓忠于圣经,终生捍卫圣经真理。中世纪,一般人很少接触圣经,通常只在弥撒中听神父用拉丁文诵读几段经课。  相似文献   

13.
李清超 《天风》2018,(1):42-43
'婚姻中的双方应当互爱,互相尊重,爱情才能滋养婚姻的幸福'马丁·路德是伟大的神学改教家,他的神学观点使他的婚姻观也发生改变并且在他亲身实践的婚姻生活中证明和恢复了婚姻的尊贵地位。路德与他的妻子凯瑟琳·冯·波拉的婚姻几乎成为新教典型的模范婚姻,他的婚姻观也奠定和影响了16世纪以后整个欧洲世界的婚姻观。本文从路德时代婚姻观演变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马丁·路德的婚姻家庭观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马丁·路德本人的婚姻与家庭生活、路德的婚姻观、路德对离婚的态度与观点、路德的家长制传统观点等四个方面对路德的婚姻家庭观进行了介绍与评析,并指出路德的婚姻家庭观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都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鑫 《天风》2014,(2):46-47
伊拉斯谟:哲学家、神学家(约1466—1536)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马丁·路德通信,批评路德。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1466-1536),中世纪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神学家,北欧的人文主义者,对日耳曼、瑞士、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出生于鹿特丹,少年时父母双亡,16岁被监护人送往共同生活兄弟会所办的教会学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对尤图宁相关论文的翻译及编译者的分析综合而成,旨在探讨芬兰学派的尤图宁博士关于马丁·路德"性观念"的神学研究。首先分析了他指出的路德生活之中世纪后期关于性与婚姻的四个特点之后,其次,全文着力分析了他的七个方面的论述,指出了路德"性观念"思想框架背后的这些神学要点对于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性观念与婚姻观的重要影响。第三,探讨了路德是否比他的先驱者们对性更加肯定。就路德研究的学术历史而言,尤图宁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诉求与神学主张,都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通过探讨路德早年对《诗篇》的注释,以及他后来对律法与福音辩证关系的关注,对"因信称义"的强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他的德语圣经的翻译,本文呈现了路德的圣经经验与文本诠释的实践,以及它们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试图将路德的圣经诠释置入圣经诠释的历史而进行述评,突出他承前启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顾梦飞 《天风》2007,(19):36-38
2007年6月中国基督教代表团访问德国期间,德国巴伐利亚福音信义会热情邀请我们参观访问了伟大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一生经历的几个重要地方,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马丁·路德的生平和他所发起的宗教改革。一路走来,见物怀古,不但增长了见识,也在灵性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汤士文 《天风》2017,(6):40-42
正"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三大原则之一~1。这一原则对于信徒明白真理,接受福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原则在历史上,甚至在今天,有时会被人误解和滥用,从而导致"因信废行"和"因信废德",背离了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本义,也严重损害了基督教的形象。在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之际,笔者以"因信称义,以爱体信"为题来思考马丁·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教奠基者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1518年的海德堡辩论会议中,首次提出"十字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的名称。他不仅是为了与当时中世纪倡导的荣耀神学划清界限,而且向忠实于《圣经》的教会指明认识神的真实道路。本文主要首先分析路德十字架神学形成的因素,接着阐述路德十字架神学的要点,最后反思路德十字架神学对今日教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