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2.
较之于普通专业,"95后"艺术类大学新生因其时代和专业特殊性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出现诸多不适,进而引发心理上的适应困难,如自我怀疑、强迫思维和行为等。如何妥善处理心理适应阶段的不良状况并及时寻求对策,优化其心理结构,保持其心理平衡,促使其及早实现大学生角色转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556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总体水平比较好.(2)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均分上不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总均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高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二.但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严谨性、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严谨性、外倾性、宜人性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相关不显著.(4)进入每个预测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分别为2-4个,能够解释5.1%-40.5%的变异,严谨性是主要和稳定的预测因素.(5)进入每个预测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分别为2-3个.能够解释9.3%-16.1%的变异,严谨性、宜人性是主要和稳定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上述求助的内容看,主要与社会适应问题密切相关。前来咨询的学生以高一年级的学生居多。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当个体出现适应不良时,会有许多负性情绪表现,如彷徨、失望、忧虑、怀疑、悲伤、恐惧及绝望等,负性情绪过于持久强烈会导致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5.
本案例报告的是一例大一新生入学适应困难的咨询案例。该学生在入学后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伴有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入睡困难和人际交往不良等症状,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来访者有轻度焦虑和抑郁。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评估与诊断,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来访者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通过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冬梅  赵晓川 《心理科学》2008,31(6):1496-1498
目的探索运用班级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环境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某大学新生两个自然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干预.结论:(1)班级心理辅导对促进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具有显著的效果.(2)利用大学自然班级进行心理辅导来改善新生的适应问题有其独特的优势.(3)高校应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对245名弱智学生进行测试并与851名同龄普通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弱智学生在不良行为项目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弱智学生中出现率较高的不良行为依次为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退缩、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良说话习惯和不良口腔习惯,出现率较低的不良行为分别为不可信赖行为、刻板与自伤行为。多项不良行为与年龄有显著相关。而各种不良行为基本上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日常烦心事和心理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日常烦心事对个体心理适应的作用过程,并探讨生命意义感是否在烦心事知觉与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采用纵向追踪方式对153名大学新生进行新近生活经历问卷、压力知觉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心理适应的测量。结果显示压力知觉在日常烦心事与心理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拥有意义在烦心事知觉与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但追求意义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日常烦心事会通过压力知觉影响个体心理适应,拥有意义对个体心理适应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应用自编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以广州市6所中学的1566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普通中学就读的青少年,总体上社会适应行为发展较好,但是发展情况也不太理想,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商数(Adaptive Behavior Quality,ABQ)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商数(Maladaptive Behavior Quality,MABQ)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都与理论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其社会适应良好优秀的比例低于理论分布,而实际中下和低下的比例高于理论分布。(2)在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的总分上,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城乡来源和城乡来源与性别三组交互作用都显著;在不良适应行为的总分上,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城乡来源两组交互作用都显著。(3)青少年在良好适应行为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初一社会适应水平最高,而高一社会适应行为水平最低。在不良适应行为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初一学生不良适应行为最少。(4)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性别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具体维度上,男生自我定向、社会生活、学习适应和社交适应都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社会认知与性维度上则相反。(5)城市户口的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学生,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初中寄宿制学校山区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南华民族中学2466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极其严重者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是否是少数民族相关较小,而与所在地区有密切关联;男生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比女生更强,而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比男生强;在学习压力上和情绪波动上,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最大,情绪波动也较大。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八年级学生问题最严重。结论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坝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规律和特点,采用“初中生学习适应问卷”,追踪调查了450名初一新生。结果表明: (1)初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发展呈“V”型趋势,即入学后第一个月没有明显的不适应感,入学后两个月左右出现明显的不适应感,四个半月后又有所好转; (2)新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生源地区、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学校和教师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三个月加强学习适应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源于人际交往中不良的行为方式,它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实疗法正是试图帮助来访者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现实疗法重视个人的潜能,通过引导大学生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方式,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获得爱与归属的需要,从而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对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十分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的渗透培育模式,以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依托,运用教学实验方法探索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有效性。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自我效能感自陈式问卷》、《数学自我效能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自我效能感高于前测,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在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及总分上,实验班学生低于对照班,差异显著;数学学业成绩实验班高于对照班,高于实验前,但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学业进步。  相似文献   

14.
<正>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困惑、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有时行为上也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纠  相似文献   

15.
心理特权是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在不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学业特权感、消费者特权感、职场特权感等。心理特权能够使个体变得自恋,诱发人际冲突、自私行为和攻击行为等。影响心理特权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经历、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社会经济地位、组织环境等情境因素和自我同情、主观建构、平等主义价值观等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心理特权的概念与结构,拓展其研究方法,强化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心理特权的可能因素和避免(或减弱)心理特权消极后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屈智勇  邹泓  王英春 《心理科学》2004,27(1):207-211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5年级到初中3年级38个教学班的班级环境及其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班级环境可以归为3种类型:团结向上型、一般型和问题型。在学校喜欢、学习兴趣、学业效能感和自信心上,团结向上型班级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问题型班级的学生。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校喜欢、学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学业行为的间接作用大于其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蒋某,女,高一新生,因入学成绩第一,而第一次月考不甚理想,心理失落,焦虑不安,睡眠不好,无法有效学习。经过收集蒋某的资料,心理咨询师排除了蒋某患精神病性或神经症性的可能,鉴定为新生适应不良,属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与蒋某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主要用合理情绪疗予以咨询,经过五次咨询,咨询效果明显,来访者情绪稳定,能用有效的学习策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8.
“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服刑人员入监初期,由于角色的转换,原有社会地位的丧失,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落差加大,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一时难以适应监狱生活,这一阶段以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因入监后不适应劳作,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产生焦虑,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考察,学习不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和社会适应、学习和违纪,以及焦虑、抑郁和自杀等方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要有自我概念较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可以通过干预和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