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孔子家语》为文本,对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进行研究。讨论的问题有:《孔子家语》一书的性质,孔子论类型差异与孔子论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学说中,反映出他对某些社会心理现象运动规律的天才猜测和不自觉的认识。孔子观察社会心理现象及思考问题时,采用对外在行为的直接观察法和由己推及人的“内省法”。他由己之修养经验来影响别人,又通过自我内心活动的体验来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共同心理。孔子把个人、个人人格完善的追求作为出发点和手段,基于政治上的需要以及对社会心理现象的认识,用角色的行为模式去规范每个社会成员,以求社会的合谐稳定。孔子理想中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博相爱“泛爱众”的宗法关系。在影响人际关系和交往效果的诸社会心理因素——空间、时间、相似性、品质与能力、仪表等方面,均有所表述。 相似文献
4.
5.
6.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需要出发 ,鲁迅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但这只是鲁迅和孔子的关系的一个方面。鲁迅和孔子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 ,即他并不完全否定孔子。在鲁迅的心目中 ,孔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伟人。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心理方面 ,鲁迅和孔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认为,人“无德不贵”,换言之,人之所以可贵则在于“德”。有德,不仅能使“天下亲之”,而且又可以“化育万物”.他说:圣人之为人所仰慕就因为他“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礼记·四代》),能够“以德服人”.所以他提出,政治家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下引语,凡出此书者只注篇名),教育家要“道(导)之以德”,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树德”(《韩非子·外储》).这又是因为人对人所称道的不是“力”而是“德”,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所以说,道德教育不论在学校或在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末,如何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呢?在这方面,孔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撮其要者有二:(一)道德意志的训练。对于这种品质的培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