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昆仑高峰论坛"一直努力通过对中华文明尤其是道学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争取走出具有自己特色和时代内容的道路,推动以道学文化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哲学、科学的对话与交流。在古代传说中,昆仑山被视为第一神山、万山之宗,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道学,源出史前文明的原始宗教,犹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昆仑山一样,上探宇宙之奥秘、中究人类社会之发展、下及生命之根底,既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2.
正"道学"一词,见于《隋书·经籍志》,系指老庄道家及黄老道家之学。本文所言道学,系指以"道"为核心理念、终极信仰和方法论根据所形成的文化系统,主要包括老庄道家、黄老道家与道教。道学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全面深入,中医学在理论建构、生命观念、疾病诊疗、流派传承、本草方药、养生理法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蔡宏 《中国道教》2001,(2):18-22
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清代以后,发展不是很大,但其思想内在的生命力仍时时在世人面前展现,它启发了一些现代科学家的思维,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相似处,它对人的生命的探索有着独到的见解。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中说:“21世纪的带头学科将是生命科学,特别是脑科学,人体生命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生命和认知科学领域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①道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从科学、生命和环保三个方面对道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作一些探索。一 科 学世界科技中心,先是在意大利,后来转到英、法、德等…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人类正处在一场新科学革命的前夜,这场革命必然也会在哲学领域发生。有趣的是,这场新科学革命将有可能再次回到曾经做出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的中国,向老子的道学文化汲取智慧。人们发现,21世纪的新科学将是整体的科学,是揭示宇宙、生命和心灵三者“大统一”规律的科学,这种新科学我们称之为新道学。一什么是道?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5.
有关“道学”定义问题,向来存在不同理解。本文所谓“道学”指的是道家与道教之学,而“道学研究”则是道家与道教的现代学术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在四十年间走向全面复兴,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时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道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在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启发下,以道家方式对时间所作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诠释.这种时间观立足于传统道论,通过道家的生命体验模式,指出时间的本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是道的主要运动和存在形式,时间的流逝发散造就了万事万物,时间能量的不同存在方式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形态.在时间的能量性中完成时间形式与内容、生命与宇宙的统一,是道学实现个人和人类生命升华的方式,也是其对当今哲学和生命问题的独特回应.它或许将是道学和科学、哲学的主要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他人和自我眼中的人类尊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尊严是何时产生的?在生命乃至死亡方面,是否存在尊卑差异?作者从"尊严与人类状况"、"人人都应重视的东西"、"不朽与尊严"、"有尊严的生与死"、"固有的尊严,矛盾的观念"等方面对尊严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漫长的人化过程是否达到了完美的人性化结果?人类身上具有非人性的一面是否可控?人们是否能减少它对个人和人类的损害?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答。我们在把人类尊严看做固有尊严时会遇到重重困难,应当从思想和行动上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建造一个"宜居世界"。  相似文献   

8.
道学既和儒学一样设定人性是善的,又特别强调追求人性的自由和完整,道学的真人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自由的人,因之它完全可以包容西方自由、民主的文化要素,又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缺陷。道学是属于世界未来的,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现实意义。道学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创立新道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21世纪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9.
周必大基于重视道德实践的传统儒家观念,对道学学派当中存在的道统意识过于强烈、贪名弃实的中人现象提出了善意的提醒与批评。基于少讲或不讲抽象义理的立场,在与朱熹关于欧阳修的争论当中,周必大通过否定欧阳修"自言学道三十余年"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也表达了他对道学家致力于对道学言说之风的不满。对于周必大所批评的这些道学负面现象,道学家基于自身不同理论立场也有所注意与批评。从道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全面展现道学在乾道至庆元之间的处境。  相似文献   

10.
鬼神问题不是道学①的主要兴趣所在,从《近思录》这一权威的宋代道学读本来看,它只占很小的篇幅,且散见于“道体”、“异端”等卷。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儒家的宗教观开始受到关注,连带之下,道学的鬼神观也时被论及。就此而言,中国学术界的道学鬼神论研究,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产物。道学对鬼神的态度及其理据究竟为何,人言言殊,迄无定说。本文拟以朱熹为中心对道学鬼神观的特质作一探索。之所以从朱熹切入,是因为笔者认为朱熹的鬼神观反映了道学处理鬼神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流认识。一方面朱熹广泛继承了宋代道学鬼神论的遗产,另一方面朱…  相似文献   

11.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道学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也是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之歇处。道学上承黄老,中继玄学与内丹道,下接明清融三教而善自身之潮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品格内涵。道学心系天道立足人学,认为人的纯粹天性与大道相融相契互为一体,因倡“返朴归真”与道合一。道无取无舍而和光同尘,不限于尘俗而包容世有,超越时空而又能融摄各时代各地域,它是道学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源头活水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对朱子的"道统—道学之辨"进行了重构,指出朱子那里存在着道统与道学的严格区分:道统是孔子之前的有德有位的圣王之间相传的谱系,而孔子有德无位,只能开创道学却未能继承道统。然而,他的这一重构与朱子的本意相距甚远。对朱子而言,道统是道学的传授谱系,道学是道统的传承内容。而道学的具体内容则是一套实现内圣的修养工夫,同时也是历代圣贤相传的治理天下的"密旨"、"心法"。在位的人君作为统治者,只有按照这一套工夫系统进行自我修养,才能够通过内圣的修养实现外王的政治理想。因此,朱子对道统与道学的论述包含着对在位的人君进行政治立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道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 ,道家思想“综罗百代 ,广博精微” ;现代著名学者鲁迅先生说 ,“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先生说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 ,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的确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 ,道学的作用实与儒学不相上下 ,它们一隐一显 ,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 ,对中国社会之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 ,长期以来 ,或者更准确地说 ,2 0世纪 90年代之前 ,道学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儒学的研究可谓“门庭若市”的话 ,那么 ,道学的研究则可谓“门庭冷落”。有人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i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相似文献   

15.
道学及其八大支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学之名 ,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本文将道学的八大支柱分别作了界说 ,八大支柱包括 :人行道哲学、政治管理学、文艺审美学、医药养生学、宗教伦理学、自然生态学、丹道性命学、方技术数学。道学囊括了道家、道教和内丹学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作为"经方"之典范,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渊源于道学,道家道教思想是《伤寒论》的哲学根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伤寒论》的"底本"《汤液经法》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辨证"的"根本"体系"三阴三阳"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论治"的基本精神"阴阳自和"也渊源于道学。这个道学,主要是指黄老道。《伤寒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考论清楚它的哲学源流、道学根柢,对中医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老道大家都知道它是道教的前身,而黄老道学似前人没有这样的提法。黄老道学是我的博士生韩国留学生金晟焕先生,在其所撰写的博士论文《黄老道学的形成及其思想探源》①中首次提出的。他的论文曾经与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讨论过多次而最后定下来的。今年夏天论文完成后,李?..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道教协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创办了一所道学班,现有学员三十人,他们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郊区,大多出生道士世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年龄在二十岁左右,体格健康,作风淳朴。这所道学班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办起来的。未办之前,办、还是不办,立即办,还是等条件好转再办?经过了一番考虑。鉴于老一辈道长年事已高,培养接班人已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24~28日,国际道学与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隆重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学术盛会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学术杂志社主办,厦门大学哲学系、厦门大学道学研究中心承办,国内外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议题凸显了道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各位领导、各位道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受中国道协和北京白云观的委托,前来参加上海道学班学员的毕业典礼,感到由衷的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国道协和北京白云观,对上海道学班学员圆满结业表示热烈祝贺!对上海市党和政府的领导,特别是市宗教局大力支持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