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它一般由“由我是什么”、“我应当成为什么”和“我必须成为什么”三个逻辑环节组成。道德内化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平衡性和失衡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任建东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其超越性。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实践。这一理性实践既可以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履行,又可以是在原有道德规范之外的新的道德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其"为我性"的超越。道德主体是道德实践的发出者,主体之利害荣辱是主体行动的静态意念趋向,它决定着主体以何种方式去实现何种目的,这就是主体行动的"为我性"。道德的主体性原则就是首先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伦理,克服其为了自身而对自然的强取豪夺,实现人类对其"为我性"的超越,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二)道德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旧道德规范为主体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道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这一受压抑、被限制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实现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确立新道德规范。道德主体性原则内在的隐含着的这两个方面,是道德主体性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效应。首先,从道德主体性的个体效应看,它具有完善自我的功能。道德规范经过道德主体的实践体验,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道德主体实现了这一转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基于神灵、利益、制度、熟人、舆论对民事主体的道德他律与民法实现等方面论述了道德与民法实现的关系。指出民法实现除了主要依赖于民事主体的道德自律以外,还必须借助于他律力量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从康德的道德自律论到心理学家对道德自律问题的关注实现了一次由形而上的哲学构架到形而下的经验研究的转化。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家从心理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视角提出,个体道德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他律是较低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自律是较高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评定一个人是否自律应以其道德判断作为依据,由此涉及自律的标准问题。在实践层面,鉴于自律者具有可靠性、理性反思和意志力的特点,因而实现自律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在于主体拥有良心、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5.
孔子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解读孔子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耻感品性,对于人们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地趋荣避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自律,自律无疑优于他律.但自律仍然带有强制性,只不过是用内在强制取代了他律的外在强制.因此,道德不能以自律为极限,而应当超越自律,即由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然.道德自然通过对道德自律的扬弃,否定了道德自律中的内在强制因素,但将道德的本质属性予以存留,且将其自由升华至极致,这就造就了没有任何强制的道德以及道德选择中充分的、完全的个体自由.与道德自律相比较,道德自然具有非强制、无意识、不造作等特征.道德自然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是在人的原初心理基础上,经过实践、反思与情感升华的长期过程而逐渐生成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律:转型期社会秩序的最高实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令银 《现代哲学》2001,1(4):84-88
道德自律和社会他律是道德实践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道德自律的要求则变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道德和政府公共决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道德构成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基础,它影响公共决策主体和公共决策客体的活动,渗透到公共决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这表现在道德是政府公共决策权力的一种制约机制;是政府公共决策过程的一种调整机制.公益、正义和责任是政府公共决策的道德基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道德主客体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一项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以一定的目的改造道德客体的特殊社会行为,不仅道德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道德主体本身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本文拟从道德活动本身和"以德治国"两个层面,遵循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阐明道德主体的内涵、要求及其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建设的软肋在于忽视道德对权力的有效约束,或者说,是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滞后。这必然导致权力行使的傲慢与冷漠,出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相适应的行政行为与现象。道德的本质和功能决定道德可以约束权力。因此,在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对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等"硬监督"体系予以足够重视,还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软监督"作用,引入和培育道德因素,发挥道德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引导、调适和规范功能,促使权力主体由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权力主体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因此,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规范体系,促进政治法律制度和行政人员的道德化,对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方式的历史变迁是伦理道德价值日益凸显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总体上必然要体现某种伦理价值取向 ,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方式规范着社会管理双方的行为 ,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管理的进行 ,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伦理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道德治理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权力发挥道德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社会的活动。如果说中国古代道德治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仁政和道德教化的推崇,那么,西方道德治理思想的主线则在于对制度正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3.
自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以后,学者们基于我国传统道德传统和现实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方向指导,对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具有推动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条件和精神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念的继承和超越,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的丰富和拓展,是对革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有着内在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程度极高的普遍性和可实施特点,认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的关系,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行的价值支撑,应该是理论研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高技术的迅速崛起正日益改变世界,高技术的发展更增加了高技术伦理风险负效应的不确定性,既提供了更多的道德选择的可能性,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而使高技术的道德选择成为高技术活动主体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在高技术的道德选择中尽可能减少高技术伦理风险负效应,就必须坚持必仁且智的价值取向、德得相通的运作方略、内圣外王的探究智慧,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使人-社会-自然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健康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财富,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加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中国经济近年来处在高速增长期,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公共健康问题,公共不健康和健康不公平的现状实际上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对此政府必须坚持低收入人口优先受益原则,承担起加大公共卫生投资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进行全民公共健康道德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On ethical order     
The existent ethical relationships are the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amalgamation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onditions. Ethical relationships are essent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real and rational order, which are maintained by a system of regulations on morals, laws and customs, and infused with a spirit of subjectivity.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are the primary concerns of those relationships. A distinction between morals and ethos needs to be made when studying ethical order. Sound ethical order lies in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morals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law.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form, ethical order promotes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freedom and necessity.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society which is based on legitimate and just ethical order. Translated by Cui Hui from Lunlixue yanjiu 伦理学研究 (Studies in Ethics), 2007, (5): 1–8  相似文献   

17.
Being a formal and general as well a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approach to practical rationality, rational decision theory should be crucial for justifying rational morals. In particular, acting morally should also (nearly always) be rational in decision theoretic terms. After defending this thesis, in the critical part of the paper two strategies to develop morals following this insight are criticized: game theoretical ethics of cooperation and ethical intuitionism. The central structural objections to ethics of cooperation are that they too directly aim at the rationality of moral action and that they to do not encompass moral values or a moral desirability function. The constructive half of the paper takes up these criticisms by developing a two-part strategy to bring rationality and morals in line. The first part is to define ‘moral desirability’. This is done, using 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by equating several adequate components of an individual’s comprehensive (rational) utility function with the moral desirability fun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o introduce mechanisms, institutions, in particular socially valid moral norms, that provide further motivation for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morals.  相似文献   

18.
伦理秩序与社会公正作为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与追求的目标,是贯穿于行政伦理体系的重要范畴,但二者又存在着矛盾的关系,行政主体重视秩序,行政客体关注公正,而一个社会良好秩序的实现,总需要社会公正作为它的基础与支撑,这意味着政府只依靠强制性的法律秩序供给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提供具有正义的道德秩序供给,如果自身行为不正义又不能制止社会不正义,就会形成正义的脆弱性局面,从而导致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多元化医疗公正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命伦理学面对的最大的道德困惑是公正问题,其中最为尖锐的问题是生命权利与医疗公正.公正原则在实际医疗领域运用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公正观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包括现代医疗的必然结果,体现在医疗公正方面合理的伦理选择就在于在不同的医疗境遇中,使用不同的公正原则,从而选择现实的生命伦理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再论经济运行中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制度行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认同、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运行中各个主体的合法利益,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度行为主体不是“经济阉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效用函数,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必定会影响到政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道德合理性,这是关系到经济运行秩序是否道德公正的首要因素。政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制度伦理对经济运行秩序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