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用现代哲学范畴论述了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作者说,郭象否定“造物主”和“以无为本”,肯定宇宙中的事物(“有”)是“常存”、这有其合理的一面,表明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他不能区分宇宙存在的全体“有”和具体存在物,因而又错误地肯定了具体事物的“常存”。他强调事物的“自性”,注意事物的差别性,但由于忽视共性,因而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在认识上陷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他主张“崇有”、“独化”、“无故”、“无因”,反对目的论是很有特色的,但主张事物要“顺性”、“安命”,因而取消了能动性。他接触到了认识必然就是自由的问题,但他的必然性是在无限可能中实现的,是纯偶然性,因而他的所谓“逍遥”(自由)只是一种主观精神境界。他认识到了差别性和无差别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认为具体事物都是绝对存在,因而就取消了相对和绝对的区别。他的“所以迹”(事物的自性)和“迹”(事物的活动)概念的提出,表明他看到了事物及事物活动的联系,但他所说的“所以迹”是不可认识的,类似康德的“物自体”。本文认为,郭象哲学是适应门阀世族需要、为门阀世族统治作论证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3.
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他爱不释手的佛典《维摩诘所说经》。王维,人称“诗佛”,就像人们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一样,他这个扬名诗界的“绰号”,正说明了他佛缘不浅。诗仙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他不但在诗中写仙人的丰姿,从而使自己的诗濡染了仙气,也在自  相似文献   

4.
结果补语是补语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一般的结果补语比较容易分析辨认,如:“他把书撕破了”,“老汉给孙子弄糊涂了”,“他妈气得连饭都不吃”这三个句子,把“破”、“糊涂”、“连吃都不吃”划成补语就成了.但,问题往往不那么简单,譬如象“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这两个句子中的结果补语该怎么划呢? 从表面上看,“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结构形式是一样的:代词+动补式词组+时态助词+名词.但,这两个句子从  相似文献   

5.
莱维纳斯是现代法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 ,他关于“他者”思想的提出 ,以及解构传统本体论 ,重视伦理、推崇责任的努力和尝试 ,对当今的西方哲学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启示。莱维纳斯认为 ,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本体论传统 ,而西方文化在这种传统中出现了危机 ,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恶果 ,其原因就在于对“总体性”和“同一性”的追求中遗忘了“他者”。莱维纳斯认为有两种他者 ,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他者” ,可以转化为同一或自我的他者 ,如黑格尔的“他者”之于绝对 ,海德格尔的“共在”之于“此在”。另一种是他自己强调的“彻底的他者”或“…  相似文献   

6.
某家大工厂有一位对科技知识和安全常识一无所知的、混了多年的安全科长,为了在改革中不被刷下来,在管组织工作的厂党委副书记的直接帮助、批准下,填了一张“评定科技人员职称登记表”。他在“有何特长”一栏里填了“电子专业”,在“通晓何种外语”一栏里填了“日语”。(实际上他根本不懂电子学和日语。)于是摇身一变,成了“助理工程师”,跻入科技队伍,由外行变成“内行”了。有人去质问那位党委副书记:“他凭什么评上助理工程师?”副书记回答说:“他装过半导体收音机,不懂得电子  相似文献   

7.
"以易释史"——邵雍咏史诗的一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刚 《周易研究》2007,(1):64-68
邵雍是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他的咏史诗则是他文史哲研究领域交叉的产物,他的咏史诗表现出了“以易释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履霜冰至”与“否极泰来”的思想,“恩患防豫”与“知几如神”的思想,“顺动致豫”与“吉凶由人”的思想和“各行其位”与“时行时止”的思想等四个方面。这是研究他的思想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他,大一新生,1米8几的个头,聪明、沉稳,英俊、潇洒,可说是“酷毙了”、“帅呆了”、“乖极了”。是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好孩子,是女孩理想的恋爱对象。但入学一个多月了,同学们谁都没见他笑过。他很少和大家接触,一说话就脸红,见到女孩更是“退避三舍”,这更对女孩有一种“神秘感”。听  相似文献   

9.
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他人的问题上,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ean,1901-1981),在批判“我思”哲学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独特的经验,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既区别于现象学、又不同于存在论的主张绝对他性地位的“他者”理论。本文拟从自我与他人、主体与“他者”及无意识与“他者”等问题出发,探讨这一绝对的“他者”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黄震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思想家。他既是程、朱思想的继承者,又是修正者。其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人性论问题上,他推崇“性相近”、“性即理”说;在认识问题上。他继承了程、朱的“人心有知”、“心具从理”、“格物致知”、“居敬穷理”的观点,但反对“圣人生而知之”和静坐养心说。强调“学而知”,并十分重视躬行。  相似文献   

11.
李洪志是打着气功旗号起家的,名称开始叫“法轮功”,但他说他传的是“法轮佛法”。他的“法轮佛法”“不是低层次祛病健身的气功”,也“不是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世界上一切学说中最玄奥、超常的科学”。为了与气功与宗教相区别,李洪志经常使用“法轮佛法”、“法轮大法”、“法轮修炼大法”、“法轮佛法大圆满法”、“宇宙根本大法”等名称,他的书也多以“法  相似文献   

1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你长得很革命,”那是遥远的老话。很多时候,你的落伍与傻帽,往往就体现在语言上。当你走在街上,向一位姑娘问路时,如果还正儿八经地叫“同志……”她可能不会太热情地帮你的忙;要是换了个词“小姐……”她可能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详细地给你指明方向。●“策划人”’的词意,以前可能是“特务”、“反革命分子”、“搞阴谋诡计者”等。现在一般是指有创意的人、卖点子的人、做广告的人。当今表扬一个人很勤奋,他会将信将疑;说他聪明,他不反对;说他有“创意”,他会高兴地说“过奖”了!●“对不…  相似文献   

13.
利安当是最早反对中国祭祖拜孔礼仪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他也反对用“太极”和“理”来表述天主教的“天主”,但是,在他晚期所著《天儒印》一书里,他以天主教义理为基础对《四书》进行了大量索隐式的解读。本文从“天主”的表述、“天主”的属性、基督徒的德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牵合式“印证”解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张辉 《美与时代》2006,(6):31-32
孔子对音乐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他对音乐的体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和他的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及他推崇的“仁”学是相一致的。孔子的至高理想是推行“周礼”,重新恢复、建立西周那样的社会,但他对音乐的主张,已经完成了从“娱神”到“修身”的转变,开始有了初步的人本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爱的方程式     
刚下班时,她改变了主意。她决定不像往日那样回家、做饭,与他无言相对地看电视。结婚5年了,日子变成既定模式,他们的对话也成了方程式里固定的函数。他问:“回来了?”她说:“嗯。”她说:“吃饭了。”他说:“好。”她问:“你爱我吗?”他说:“犯什么神经?”她的心里深深失落,她想,曾经的爱恋已经在淡如水的日子里冲洗掉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青年社交宴会上,见一个青年人的《自传》上只有3个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一个惊叹号“!”,一个句号“。”,他解释说:“一阵子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见他如此消沉,立即拿起笔在他的自传上加了3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问号“?”巴尔肯鼓励这  相似文献   

17.
廖永芳 《天风》2005,(8):31-31
三福音书都记载了鬼入猪群的故事,在这里,被鬼附的人“住在坟茔里”、“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这人真是活得很痛苦,很可怜。他对当地的人也造成了恐惧,因为他样子极其凶猛,甚至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人们无法医治他,制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铁链和脚镣捆锁。他竟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去。”对于这样一个可怜的被鬼附的人,主耶稣医治了他,为他赶鬼。使他“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然而这些加大拉人却是“害怕”,“全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既见了,就央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近若干年来,现代人对“家”的感情又从记忆的死角中复苏、并喷发出来。这躯体、这灵魂在这个喧嚣、庞杂的社会里太疲惫了,在即将摔倒、崩溃的瞬间,都想到了生育、养育他们的“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忧愁的“家”。崔健家中的野菊花、老爸和老妈,还有给他带来永远忧伤的一位姑娘。他恨这个、爱那个,唯独忘不了他的“家”。侯德建说过,实在太远,想不起他的家,就是太远,到半夜更想念他。他要一双永远磨不破的手,他要一个长满老茧的借口。给他一口气,他要拼命往前走,沿着一条大道,永不回头。已三十而  相似文献   

19.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是个帝王兼学者的“特殊”人物,他的“三教”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在佛学上,他倡导涅槃佛性论,中心命题是“神明成佛”说。“神明”并非印度佛教的“业识”,而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鬼神、灵魂的别称。他的佛学又以论“善恶”为根本特色,并以“忠孝”为善恶的枢纽。梁武帝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对儒术、经学的恢复和建设,以礼教为治国的根本,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佛、道两教作为补充,但却“不以法妨俗”。他的“三教同源”说以“心”为三教共同本源,以“善”为三教共同归趣。从治国愚民的需要出发,梁武帝以“两界”、“三教”的当然首领自居,依据儒家纲常伦理原则,“创造”地汲取和改造了佛、道两家的义理,在儒、佛融合历史趋势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0.
王晨 《哲学研究》2023,(10):38-47
鲍威尔对“人的解放”的研究与他的自我意识哲学紧密相关,普遍、无限、自由的自我意识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实现。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基督教国家”两个概念上与鲍威尔的分歧揭开了探析鲍威尔“人的解放”思想的路径——通过扬弃外在的“他律”实现普遍性向自我意识的复归,而普遍性向自我意识复归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完成。因为集合了宗教、国家与经济三种不同的“他律”,所以犹太人问题成为鲍威尔“人的解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的集合体。对该问题的分析彰显出,虽然鲍威尔把握住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他视自我意识为本质问题这一“颠倒”行为使得他的“人的解放”思想最终具有不可完善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