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18,(4):20-22
一天论第一 问曰:“人是何物作?” 有人问:“人是什么物质构成的?” 答曰:“有可见,无可见。何在作?何无作? 回答说“有可见(物质的一面),有不可见(非物质的一面)。哪些是被造的?哪些不是被造的?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广泛记录了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轶事,为我们研究魏晋清谈及人物品藻提供了很多材料。魏晋时期,河东装氏是与琅蚜王氏齐名的世家大族,时人以“八裴方八王”。从《世谢新语》中对裴氏人物的记录,我们能够看出魏晋清谈品藻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3.
阎续瑞 《学海》2003,47(4):153-157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先秦、两汉的许多文人以不同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到了魏晋时代 ,人的生死问题被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魏晋文人的生死观形形色色 ,具体表现形态如下 :或炼丹吃药追求长生、或发愤努力冀望建功立业以成就此生 ,或沉湎于酒而放浪形骸以忘却生死、或信佛而寄希望于来生 ,陶渊明则在自然田园中真正超越生死、达到委运任化的境界。以上种种生死观形成原因颇为复杂 ,除了时代、社会等原因外 ,儒、道、佛、玄诸思想对魏晋文人的不同影响亦不容忽视 ,而个人性格、气质、生活阅历的不同也是影响其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但是魏晋文人无论执著于此生还是超脱了生死 ,其内在实质皆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询与对生命永恒境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正> 魏晋之际的“名理学”即辩名析理之学,是由汉代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演化而来的,也是魏晋清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名分之理”,建伦常,设百官,是谓“名分”。也就是说,人君臣民各有其固定的职位。其中虽然包括有伦常的意义,但主要是就政治理论方面而言的。一是指“名目之理”,识察人物,量才以彰其用,是谓“名目”。这是就讨论人物才性而言,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既相联系亦可有所区别。魏晋之际把才性之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不是偶然的,它标志了由汉代经学和伦理思想向魏晋玄学和伦理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许逊崇拜与宋元净明道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中国道教》1990,(3):39-42
关于净明道发生的时间,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看法,或认为东晋,或说唐代,或主宋元。宋元说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形成于南宋初的何守证;另一种认为发生于元初的刘玉。笔者认为,魏晋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社会上产生许逊、吴猛等人传播孝道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且汉代道教已经接受了儒家伦常观(参见《太平经》)。魏晋道教则进一步以行善立功等儒家伦理作为神仙长生的先决条件。但说作为一个道派的净明道已于此时发生。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辩析名教与自然成为理论热点。名教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规范,自然则与个体的自性相联系,因此,名教与自然之辩背后所蕴含的,乃是人的主题。相对于大一统的两汉,魏晋时期名教的钳制相对松弛,崇尚个性蔚为一时之风气;另一方面,“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在这种动荡的年代,个体往往感受到存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是人审美觉醒的年代。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画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8.
从形式上说,魏晋玄学是汉末清议的延续,这一点已得到学界大部分人的肯定。我以为,汉末清议与魏晋玄学之间不仅存在形式上的联系,而且有实质上的关联。汉代的清议和魏晋玄学实质都是士大夫阶层在感到人生价值失落情况下对人生价值的重新确立,二者的区别在于清议是以一种新的尚未提到哲学高度的人生价值准则去评议具体人物,而魏晋的百谈则力图从抽象的哲学层面确立一种新的人生价值准则。一、魏晋之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准则基本上是由儒家确立的。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心与道为一。孔子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就…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为什么呢?因为面对同样的际遇,前者持一种悲观消极的灰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红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成功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种看不见的法宝,它的一面写着“积极心态”,另一面写着“消极心态”。积极心态者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反之,消极心态则可使人终其一生远离快乐,被痛苦与忧郁纠缠不休。生于尘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  相似文献   

10.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话题我国东晋初年干宝撰写的《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书收集了很多奇闻异事。其中关于“两性人”的记述就有六处。“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战国时期魏襄王五十三年,一个“女子化为丈夫,与妻生子。”公元前5年左右的西汉哀帝建平中,古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继承中华民族远古民俗信仰,形成它天神、地祗多种神团信仰特色,由之演出符箓斋醮等宗教义理。这些科教,对阐扬道教起了一定作用,在民间有一定信仰。这只是道教宗教形式的一面。道教的另一面则是一直贯穿于教内的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道教学术涉及面很广,本文就只“仙道贵生”谈一点浅见。道教认为,人通过方术修炼,可以却病延年,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在继承道家哲学思  相似文献   

13.
一、生活意识问题(1) “价值多样化”与生活意识近十几年来,关于“价值多样化”的问题在日本多有议论,这体现了日本人民生活意识发生变化的特征。其实际形态并不简单。首先,价值(严格说来是价值意识)的多祥化来源于人们对富于个性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是进步性的倾向。但同时也具有否定的一面,即人们丧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想问题,做事情,处理人际关系时心胸狭窄,专门从小事着眼,抓住细微末节斤斤计较,纠缠不休。对待他人不宽容,不谦让。对于自己的不利,则怨天怨地,耿耿于怀,死钻“牛角尖”。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病态,通常被人称之为“小心眼”。“小心眼”的人,在女性中比较多见。  相似文献   

15.
丰华 《思维与智慧》2007,(13):41-41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处境如何,是否如意,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境”是一个有边缘的三维空间,是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境”表面上限制了你的活动,但也可以看成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节目。人生在世,有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则必然就会有忧喜哀乐生死离别。这也是一种“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不该回避的话题──现代人宣泄不良情绪的种种选择吉曰木有首挺流行的歌曲中有句唱词说:“生活象一团麻”,想来很有些道理,现代社会的人们一面充分享受着时代进步的恩惠,一面却又被人生固有的烦恼和时代变革带来的种种困惑所深深困扰,疾病的纠缠、追求的失落、情感的...  相似文献   

17.
禾农 《天风》2007,(2):28-29
“在牧会的过程中,如果你把一切都交托在上帝手中,你必能尝到与基督合一的喜乐。事实上,我们都很容易明白人性有积极向上进取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因此,作为教会牧者在合一过程中,必须克服人的软弱,激发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与六朝山水绘画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 ① 是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先生指出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② 魏晋六朝之时 ,天下大乱 ,政局动荡 ,战争频仍 ,无论下层民众还是“名士”们都性命如蚁 ;儒家正统经学繁琐迂腐 ,趋于没落 ,因而玄风大振 ,不仅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玄学成为时代风尚 ,而且宗教也大行其道。佛教初入中土 ,尚依托于玄学“格义” ,道教则经过葛洪的上层化改造 ,很快成为“名士”即知识分子逃避世…  相似文献   

19.
寒食散是秦汉时期方仙道的产物。寒食散大略经历了先秦秦汉之初的“成仙”、东汉之“疗疾”、魏晋之“兴奋”、魏晋之后之“服毒”四个功能的演变。寒食散在魏晋时期,被玄学“物化”。它的“医道”思想,主要体现于方仙道与魏晋玄学。  相似文献   

20.
<正>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重要思潮。玄学中的名教思想是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综合,名教与自然之辨是玄学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揭示玄学的本质。汉代以还,所谓“名教”,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而“三纲五常”则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