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主持人语:受《现代哲学》编辑部委托,我继续主持新一期的"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专题。此前两期的文章或者研究"中外哲学传统中的相关问题与资源",或者"寻求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显示了一定的特色。本期组稿仍追求这种特色。本期专栏共有五篇文章。拙文《笛卡尔对理论原则与实践原则的区分及其对中国学界的启示》反映了本人在研读  相似文献   

2.
同之前的著作相比,《灵魂的激情》十分独特。由之,笛卡尔持有的身心原则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此书之前,笛卡尔一直主张"身心的自然联结原则",即心灵与身体自然地相联结;在这本书中,他增加了"身心的习惯联结原则",即心灵与身体可以通过习惯相联结。第二条原则的增添是由于第一条原则无法充分揭示激情的特殊性,这就是为什么笛卡尔在这本书中将激情作为独立的主题进行研究。既然根据"身心的习惯联结原则",我们可以借助习惯改变心灵与身体原有的自然联结,那么管控激情便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该如何管控激情?标准为何?这些问题使得笛卡尔从形而上学原则转向道德哲学。总之,笛卡尔的两条身心联结原则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对"自我"和"思想"的诸种样式的理解和解释,是以"身心区分"的主张为前提的,而这一思想前提也使得笛卡尔的"自我"理论建构和他对"思想"的诸种样式之理论解释,内在地蕴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即灵魂维度和身体维度、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视角。笛卡尔的相关理论建构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合理地解释两个不同的维度或视角之间的关系,而从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意识"解释的视域反观笛卡尔的相关思想,可以说,他把"意识"的两个不同面相和研究"意识"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差异错误地归结为两种实体的区分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4.
彼得·辛格是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在《实践伦理学》一书中,彼得·辛格在平等原则和功利原则的理论框架下,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堕胎问题的伦理主张.彼得·辛格支持堕胎的理由与观点给当代中国堕胎自由的社会环境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提供了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5.
伤害原则是密尔《论自由》的核心原则,也建构了现代人对自由及其界限的基本理解,因而,明晰伤害原则的内涵及有效条件至关重要。学界曾普遍认为,伤害原则的有效性依赖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的有效区分。但众多学者批评指出,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然影响他人,故并不存在纯粹涉己行为,因此,伤害原则是不切实际的教条。为了拯救伤害原则,研究者们从两条进路进行了辩护:一是坚持涉己和涉他行为的区分对伤害原则的重要性,同时调整区分两者的标准;二是认为伤害原则强调的是,干涉他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防止非同意的伤害,而涉己和涉他行为的区分对伤害原则并不重要。但这两条辩护进路都未能成功,前者给出的区分标准无法令人满意,而后者则不符合密尔的文本。更好的辩护进路是,将伤害原则重新诠释为干涉他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防止伤害他人。这种重释不但可以避免难以区分涉己和涉他行为的难题,而且能得到密尔文本的充分支持,足以拯救伤害原则。  相似文献   

6.
知情同意原则的中国化是我国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难点.有学者主张可以在知情同意原则的实践上实现个人自决与家庭决策的并立共存,也有学者认为应当运用多元道德理论来对知情同意原则进行论证.然而,知情同意原则中国化的更为可行的方式是认识到“自主”理论下的知情同意原则的限度,并重新确立医学“行善”原则的核心地位.通过这种理论视角的转变,知情同意原则的中国化就不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其中,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F.H.布拉德雷(F. H. Bradley)主张真理是有等级的,而任何命题都不能被简单地说成是为真或为假的。本文试图简述他关于真理的等级原则,并分析其中包含的问题。首先,我们会讨论一下什么是布氏所谓的真理和谬误;然后来看看他对几种常见真理观的批判以及他所持有的关于真理的等同理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阐述什么是他所谓的真理的等级;最后,我们会分析这种等级原则面临的麻烦。在笔者看来,布氏的原则包含着严重的困难,而他之所以要坚持这种原则,其实还是出于自己一元论立场的考虑。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笛卡尔的真理理论还没有形成决定性的共识和系统性的见解,这篇文章旨在澄清该理论:(1)首先区分两种笛卡尔的"真/假"概念:在判断中的形式性真/假和观念的质料性真/假;(2)分析和补充部分学者对笛卡尔真理规则所涉"真"概念的符合论解释;(3)论述另外学者的融贯论解释所依据的理由并不充足;(4)提出一个新解释:虽然目前支持融贯论解释的理由是糟糕的,但是却可以基于其它理由接受其解释中的某些合理要素,因而主张笛卡尔的真理理论是一种间接要求融贯性而直接要求符合性的真理理论。笛卡尔的认识论同时设定了符合性和融贯性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者们一般认为,笛卡尔哲学在17世纪下半叶法国所遭遇的查禁和打压是由他的圣餐变体论思想所引发的。这种解释虽没有错,但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本文试图分析笛卡尔关于圣餐变体论的主张以及由此引发的"圣餐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并阐述笛卡尔哲学与法国的最初相遇。  相似文献   

10.
李栋 《天风》2018,(9):32-33
几年前在"基督教中国化"这个问题被提出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现今中国教会是否在中国化上存在问题?怎么做才叫中国化?三自爱国运动进行了6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的深入,在实现了"自治"和"自养"以后,我们又看到了自身讲台宣讲中的问题,即"自传"的滞后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脱节,于是自1998年底又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提出将"三自"落实到"三好"——这些不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深入吗?连学者都认为:"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张,也就是基督教中国化最现实的神学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遵循着自利和利他相统一的互利原则.从历史发展来看,根植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个人主义是西方市场经济遵循的核心道德原则,而整体本位则最终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原则的灵魂,两者都不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对两者的超越,实现道义原则与利益原则、外在功利价值与内在精神价值以及道德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才真正克服了对个人和整体的抽象、片面的理解,才真正完成了对历史上所有价值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实用主义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十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主义是一种复杂的传统,它的代表人物都极力维护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在哲学上的地位。本文列出的实用主义十个基本原则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本质所在,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一直是实用主义运动所关注的。这十个原则即:(1)实在的本性是变动的、开放的和偶然的;(2)思想理论领域的人类行动、实践和意愿的优先性;(3)非还原的、具身性的自然主义;(4)与二元论及确定性研究截然相对的反笛卡尔主义;(5)作为知识获得和意义生成之必要条件的共同体;(6)确认经验和实验在认识中(如同在人类其他活动领域中)作用的经验主义立场;(7)强调面向未来的前瞻性;(8)对实践和理论的改良态度;(9)强调整体性而非二元论的整体论思想;(10)强调实践、价值、意义等的多样性的多元论主张。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史和逻辑史上来看,矛盾就是矛盾,本来无所谓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矛盾律在传统逻辑里公式化的表述之一是“A不是非A”。黑格尔把他的辩证哲学也起名逻辑,他认为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A是A”是形而上学原则。他主张同一律及其否定的合取“A是A又是非A”(“A是A又是非A”与“A是A又不是A”在某些欧洲  相似文献   

15.
在具体分析孔子人性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区分原始人性与现实人性.孔子并没有明确界定原始人性的善恶,但是他认为一小部分人的品性极善、资质很高;另一部分人的品性不好、资质愚钝;此外,绝大部分人属于"中人",这部分人之间的本性差不多,孔子没有作出明确的善恶判断.孔子认为现实人性包含有对名利富贵的欲望,但是名利富贵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并且欲望不能过度,纵欲是人性变坏的主要原因.此外,统治者的乱政是导致人性变坏的外部原因.所以他又主张通过礼法来约束欲望.  相似文献   

16.
礼貌原则不仅可以用来指导构建和谐言语,创建和谐的语言环境,而且可以用来指导实施礼貌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遵循礼貌原则,就是要处理好我他关系,就是要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构建和谐关系,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参与——政治的第一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V.格哈特2007年刚出版就在德国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的政治哲学著作《参与——政治的第一原则》的浓缩精华。格哈特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人作为有理性、有生命的自由存在者的个体性;他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寻求政治原则的结果。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参与、代表和建构,这三个原则一起构成一个政治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则是被创造出来的公共领域。本文是他对作为政治的第一原则的参与的论述纲要。格哈特认为,政治构成人类行动的核心领域,一切人类行动的出发点是自由,因此政治基于自由。凡是自由的人都是自我规定的;自我规定是有生命存在者的自我组织的特定人类形式;自我规定的方式是人类个体通过自己的理由来进行。这是政治的先决条件;政治的本性就在于独立的行动个体的自我规定。在政治中,行动个体的自我规定的惟一可能方式是集体共同规定。因为一个人若要使其行动是政治的,他就必须满足于影响他人,同时也必然依赖于他人。因此,参与是政治的第一原则,政治只能基于自由的行动个体的参与。参与作为政治的第一原则是以关切或同情为基础的共享。参与允许我们把个体的自我规定转移到一个共同体内部集体的共同规定、而又不终止自我规定;它创造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一个共同体的人们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朝向某个共同目标、而又不侵害其中构成个体的意向;它构成一个原则,按照这个原则许多个体意志在一个意志中联结起来、而这个意志又允许许多个体意志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科学地考察这一问题,是深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本质的首要前提。一、世界的统一性不等于还原性按照传统的理解,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世界产生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把世界还原为一种不能再还原的东西。根据这种理解,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世界统一性就是把思维、人以及整个世界都归结为自然物质。这种还原论的错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它把世界的统一性建立在取消世界的本质差异性的基础上。既然世界都是混沌一片  相似文献   

19.
张桂权 《世界哲学》2007,2(3):80-86
笛卡尔以前的形而上学(包括神学)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即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寻找超自然、超社会的最终根据、本原的理论。笛卡尔实现了形而上学的转向:从存在论转向了知识论,他为意识现象、认识现象寻找到了最终根据或本原:我思。本文系统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点。首先,论述了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含义及其演变;其次,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点;再次,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李琍 《哲学动态》2015,(3):58-64
本文以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为参照系,并联系身体观来考察笛卡尔的激情理论。通过梳理笛卡尔关于"激情"的定义并还原他所描述的激情的产生机制,本文试图说明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笛卡尔其实认为心灵并不能直接和主动地掌控激情;其次,笛卡尔赋予激情保护身体的使命:最后,笛卡尔的激情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