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素华先生文章把我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形态”,“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这不符合我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发扬中国优秀哲学文化、升华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形态。它既是一个创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任强  丁利 《现代哲学》2012,(1):83-91
儒法在“道统”“政统”“法统”上的合流,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横亘上千年的正统法哲学,正统法哲学成为解读和评判其他法哲学流派的标尺,由此道家法哲学沦为旁支或者另类,对其过度诠释、误读、贬损比比皆是.正统法哲学的基础是本源法哲学,它从本源论上的现象世界来讨论问题,其“天”和“道”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总结,其法哲学成为君王治理现象世界的理论指南和为王权合法性辩护的工具;而道家法哲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超越现象世界回答其本真问题,否定主客观之间的对立,批判一切经验世界的有为法则,指出其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弊端,这种法哲学对于人类反思现象世界的缺陷和构建本体论意义深远,但是对集权统治来说甚少利用价值.道家法哲学被驳难和误读,不仅发生在中国传统历代王朝,甚至延续到今日.那些囿于个人立场、观念的过度诠释往往掩盖了道家法哲学的精髓和精彩,只有厘清这些误解、误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家法哲学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3.
诚如奎恩所言,任何哲学体系皆有其“本体论承诺”。人类的哲学追求正始于对世界的“本体”的追问。本体论以追寻世界的基础和本根为其目标,这种追寻典型地表现了哲学所特有的“寻根意识”。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必须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代思潮分析哲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把握世界和存在,表现了哲学思考在语言的层面寻求普遍性和确定性的趋向;以逻辑分析作为主要方法,分析哲学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注重对概念的澄清、辨析、注重论证的严密性,这种论证过程以讲道理为实质的内容。语言的逻辑分析同时展开为意义的追寻,但在分析哲学中,意义的追寻主要侧重于认知-理解层面,与价值-目的相关联的意义则多少处于其视野之外,其中蕴含着对意义追寻的单向度性。从形式层面来看,中国哲学表现为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形态和历史形态的统一。就既成的或历史形态的中国哲学而言,借助分析哲学的研究方式,有助于澄清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揭示其理论内涵,并对其进行逻辑的重构;从中国哲学的生成性看,当代学者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理解和建构过程,同时可以理解为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过程,在这一层面,应注意的首先是逻辑分析与形上智慧的结合;其次,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背后,是不同哲学传统之间如何融合以及形成世界哲学视域的问题;复次,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应走出语言的界限,回归存在本身;最后,以成己与成物的统一为前提,当代中国哲学应扬弃分析哲学在意义追寻中的单向度性,在更广的背景中展开智慧之思。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知识异化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无疑是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发源于启蒙理性的近代哲学何以进入到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诉求的现代哲学,它在回应近代科学思维向人文精神领域的渗透时是怎样确立哲学的思考范围并开辟现代哲学的新方向的,这尚是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启蒙时代以来理性的扩张和知识的进步所构建的生活世界图景及其现实困局,以确认现代哲学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意义与价值。一、启蒙理性与“卢梭问题”自从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号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领域,我们应该追求道德智慧,还是追求伦理知识,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智慧”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也可能成为“知识炫耀”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哲学探讨有深刻和浅薄之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别。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去寻求论据。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领域,我们应该追求道德智慧,还是追求伦理知识,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智慧”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也可能成为“知识炫耀”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哲学探讨有深刻和浅薄之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别。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去寻求论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本文是在狭义的意义上来谈论的。吊诡的是 ,纯粹狭义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是不存在的。自从有了“中国哲学”这一称谓 ,它就不再是狭义的了 ,因为“哲学”是我国学界经日本从西方输入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 ,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几近百年 ,迄无定论。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 ,说来说去 ,至今还是三种观点。这篇文章没有限于从中国哲学有否合法性的角度去讨论问题 ,相反把中国哲学当成一个既定事实 ,不是关注“是什么”而是强调“怎么做”。文中提出的“悖论” ,绝非康德二律悖反意义上的悖论 ,也不是逻辑学里的悖论 ,而是用一个剌激性的“悖论”语词以发人深省、引起注意罢了。而文中强调的“面向现代”、“参考西方”等 ,又体现了传统实用理性的精神和开放胸襟。作者是高校教师 ,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基础 ,所以或许能给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要认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对当代世界的两种基本的文化追寻倾向有一义理上的把握.一是国际性的文化交融的倾向,二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寻根倾向.这两种倾向恰是我们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就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个又一个“西方文化热”和中国文化热.”无疑,这两种文化追寻倾向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有着它的十分深刻的现实政治经济变迁的背景条件.然而,它又是“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这两种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倾向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因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金岳霖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哲学家.一方面,西方哲学、特别是实证主义的洗礼,使他对形而下的知识之“理”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并建构了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论体系;另一方面,传统哲学的浸染,又使他难以忘怀形上关切、人文关怀而逸出实证主义,并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形式化的形而上元体系.二者之间的相即又相离、相融又相拒,不仅具体而微地表现着金岳霖在形而下的知识与形而上的智慧之间难以取舍的矛盾、困惑,而且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反映着近代以来、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他的哲学表现出既注重知识又注重智慧、既  相似文献   

11.
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探求。在中国哲学中,智慧之思具体展开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对性与天道追问内在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不同人物之中。从哲学层面看,用"以道观之"来扬弃"以技观之"、"以器观之",既在普遍维度上表现了哲学不同于对世界的知识性的理解这一特点,又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中国的现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历史的联系,现代中国哲学既从新的层面上回到了智慧,又以新的形态延续了智慧的沉思。  相似文献   

12.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3.
“本体诠释学”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创立的哲学理论.这一学说的基本理论特色在于:在哲学内容上,它要整合西方传统的知识哲学和中国传统的价值哲学,从而统一科学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在哲学方法上,它既要保有中国哲学“机体理性”之圆融与统贯,又要吸纳西方哲学“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其理想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未来整体性的“世界哲学”.本体诠释学的提出,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拟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视角,对本体诠释学作一评析.限于篇幅,再加之国内学界对本体诠释学已有相当了解,本文将不对本体诠释学的具体内容加以系统梳理,而只是在论述中随文点出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初叶 ,鲁迅曾提出中国文化应“外不落后于世界先进之思潮 ,内不失固有之血脉”的命题 ,虽未引起学界长久的轰动效应 ,但却“预言”式地规划了此后的文化进向的大致格局。鲁迅偏重于“窃火于异域”改造“国民性”这一侧面 ,而当代新儒家则偏向于“不失固有之血脉”的侧面。这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反相成地构成了一个“合力” ,推动着发展着更新着中国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蹒跚行进。回首百年历程 ,不难发现 ,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于当下 :从上世纪的 80年代的“国学热”到今天的“西学热” ,展开了新一轮的互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 ,是这一系统的反思、前瞻的一个文化子题。唐文明的文章 ,旨在探讨“合法性”之所以生成的历史背景 ,民族命运启动的心灵震撼生发出的重振华夏风采、摆脱“主奴困境”的“苦恼意识”的“自信”在文化上的表现。应该说 ,这暗含着恩格斯重释黑格尔“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名言的积极意义 ,有启发性。但仅从作为个案承担者的冯友兰的文本价值祈向 ,也不难看到以缩影形式反射出的“启蒙与救亡”的复杂心态。当然 ,唐文只是一个个案 ,难以涵盖全体。而且就哲学所统属的知、情、意即认识论、美学、伦理学来看 ,并未全部遭遇“合法”与否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内容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这种熟知是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基本观念作为理解框架的。因此,如果说人们在“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的基本看法上已达成某种共识,那么就有必要以实践哲学的范式来重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更能贴近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性质,更能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一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基本性质上是与马克思哲学一致的,即都是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特质就在于力主“改变世界”,这使得马克思实践哲学在本质上不仅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刘岳兵 《世界哲学》2010,(1):100-108
在容忍中抵抗,是后期西田对待当时法西斯主义的基本态度。对“世界新秩序之原理”的探讨是西田哲学中现代性追求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原理中一方面要论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合理性和日本精神的世界性,同时又力图从所谓“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这种全体主义中分辨出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乃至个性自由的意义。西田哲学以独特的辩证方式来弥缝其中的矛盾,正是一种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一把圣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 ,换言之 ,哲学能够向时代说些什么 ?这是今天每一位哲学家都不得不深而思之的大课题。本文记录了一名哲学爱好者对哲学的点滴思考 ,不当之处 ,请方家指正。一、哲学不是宣示绝对真理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家园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每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 ,都集中在哲学的殿堂。哲学能够为世界、为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 ,提供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 ,提供某种共同繁荣、和睦友好的思维图景。质言之 ,哲学是人创造的精神宝剑 ,又是为人的利益服务的智慧之学。中国古代的先哲说过 :“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 :《论…  相似文献   

18.
白欲晓 《现代哲学》2006,(5):114-120
对哲学作为“实践的智慧学”的探求是牟宗三后期哲学思考的核心。这一探索,开启了牟宗三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双向诠释的基本视域,也拓出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建构的理论地平。“实践的智慧学”诠释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也隐含了牟氏道德形上学自我批判与超越的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19.
自然本体化之误吴国盛在中国当代的哲学文献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说法:探究自然界本身如何是本体论的工作,探究人们如何探究如何把握自然界,是认识论的工作。本体论与认识论课题的划分是一种元哲学的工作,但它同样基于某种哲学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倾向由来已久,在我国哲学界亦根深蒂固,虽然没有出现“自然本体论”的旗帜,但自然本体论的一切观念都已被接受,并且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人大胆探索,修改甚至突破原有的哲学体系,但大都没有意识到自然本体化倾向对他们的制约,因而表现出在哲学创新上的不彻底性。自然本体论者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自然界演化图景当作终极的实在图景,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使人成为一个派生的、偶然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可以鲜明的指出,自然本体论的要害在于消灭“人”,把“人”降低到“物”,把“人”“物”化。应该说,中国哲学界过去十多年的人本化哲学运动正是为了拯救“人”,突出和强化“人”的因素,它的最终目标是与自然本体论格格不入的。但是,由于自然本体化倾向没能得到彻底的清除,相反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人本化哲学运动因而极不彻底,作为人本化哲学运动之中坚力量的实践本体论和认识主体论在理  相似文献   

20.
贺城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行合一与说王阳明的名字可以说是分不开的。王阳明之提出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为道德修养,或致良知的功夫,建立理论的基础。”(《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第130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贺先生并就“知”与“行”以及它们的“合一”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当然,这种阐释是一家之言。笔者以为,阳明代表东方人的形上智慧的思想方法集中体现在“知行合一”学说上。知与行是儒家道德实践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儒家哲学中,知行问题所讨论的是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一般说来,知是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则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