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秋升的专著《天人纠葛与历史运演———西汉儒家历史观的现代诠释》, 2003年 8月由齐鲁书社出版了。该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沉潜多年,屡次修改整理而成,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的见证。该书对西汉儒家的历史观作了专门的、全面的、贯通的研究。首先阐明了西汉儒家历史观发生的前提———重视历史,然后分别详细地论述了西汉儒家历史观涉及的诸问题:西汉儒家对历史变动的认识,对历史变动趋向与形式的探索,对历史动因的思考,对历史规律的追寻。最后对西汉儒家历史观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将其特征归纳为四点:历史…  相似文献   

2.
杨春宇 《管子学刊》2016,(2):125-128
正治汉语词汇史,必须依靠文献资料。横向的断代词汇研究往往以具体文献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只有对某一时段绝大多数文献中的词汇进行充分研究后,才有可能对该时段词汇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进而才能上勾下连,完成汉语词汇纵向的历史考察。因此,无论对横向的断代研究,还是纵向的历史梳理而言,文献词汇研究都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石。这使得该类研究对语言材料的处理有很高的要求,研究者要努力追求文献语料的细致、详尽和全面,尽可能地获取文献中全部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操纵词类型和熟悉性来探讨汉语新词的词汇化程度。结果发现,新词在眼动早期、晚期加工指标上和词汇词没有显著差异;相比低熟悉新词,高熟悉新词在凝视时间、回视时间及总注视时间上加工时间更短。研究表明部分新词已达到与《现代汉语词典》中词汇词词汇化程度的相同水平,新词与词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熟悉性在新词词汇化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吴方言中的4个分支与圣经翻译有关,即太湖分支的上海方言、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杭州方言,台州分支的台州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方言。据笔者统计,吴方言圣经译本总计114种,其中汉字49种,罗马字65种,含2种《圣经全书》汉字本,1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9种《新约全书》汉字本,8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三音词也以其日益增多的趋势,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试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以“闹”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就有13个,以“半”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却有22个。可见,研究三音词的结构方式及共特点,对于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结构规律,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三音词按其内部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单纯三音词大多是音译外来词,如“迪斯科、麦克风、巧克力”,这不在本文分析之列。本文讨论的是由两个或三个语素合成的三音词的构词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恒山道乐吸收了汉魏以来的鼓吹乐,以及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古代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变迁。一、恒山道乐的源流与嬗变位于山西北部的北岳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有求仙和炼丹的方士(《汉书·艺文志》所说的“神仙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闽方言分布在福建、广东东部、海南东部南部和西南部、浙江东南部、台湾,这一带正是基督教在华传教活动的最早最广地区,方言种类是最多、最复杂的。其中福州、厦门、汕头、兴化、建阳、海南等地都有方言圣经译本。据笔者统计,闽方言有各类圣经译本160种;其中汉字58种;罗马字97种;国语注音字母5种;含3种《圣经全书》汉字本;2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旧约汉字0种;4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8种《新约全书》汉字本;20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是很常见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称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说:“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数’表示数目.‘量’是单位”: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写道:“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最词是名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  相似文献   

9.
视觉词汇的认知加工及语境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考察了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加工过程。通过六个实验, 探讨了不同限制性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及作用的脑机制, 不同偏向性语境对词汇歧义消解的影响及词汇歧义消解的脑机制。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句子语境对汉语词汇识别的影响, 提供了眼动方法和ERP技术相结合考察语言认知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还是民风民俗,无不渗透着佛教文化的内涵,即使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佛教思想与汉语词汇的融合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和修养水准。揭示佛教与汉语词汇的内在联系。能够了解一部分汉语词汇的深层文化的内涵。一、佛教的传入与汉浯词汇的融合约公元一世纪,即中国的西汉末,东汉初之际佛教渐入中国。当时中国只把它看着如同中国的冲仙道术一样曾斥之为“夷狄之未”,“廓落难用,虚无难信”。但由于它与黄老之学的道术相通之处,故终于落下根来。  相似文献   

11.
张积家 《应用心理学》2006,12(4):354-355
彭聃龄先生的《汉语认知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汉语认知研究领域里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心理学界的一件盛事。该书近100万字,琳琅满目,洋洋大观,皆是先生和弟子20余年来汉语认知研究的重要成果,堪称汉语认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第一,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8编,第一编是汉字识别,第二编是汉字形声字的读音、语义提取和汉语的声调加工,第三编是汉语词汇识别,第四编是句子和课文理解,第五编是儿童语言发展,第六编是汉语双语加工与表征研究,第七编是汉字识别的计算机模拟,第八编是汉语认知的应用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汉语认…  相似文献   

12.
《周易》古经词汇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的问世,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在汉语词汇方面,《周易》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周易》的经文、传文本身也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然而,古今易学界对这方面的问题很少作过专题研究。为全面地反映《周易》与我国科学文化发展的关系,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周易》中的语言学问题作些探讨。本文就《周易》古经词汇的一些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丰富多彩的反义词《周易》的古经部分(后简称“古经”)原是用以卜筮的,但其卦辞爻辞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这就是《系辞》所讲的“一阴一阳  相似文献   

13.
冲突、平衡与促进:工作-家庭关系研究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李永鑫 《心理科学》2008,31(6):1468-1470
工作-家庭关系的探索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工作一家庭冲突到工作-家庭平衡.再到工作一家庭促进,工作-家庭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历史嬗变过程.文章从发展的视角,对上述历史嬗变过程进行了审视,总结了已有研究取得的丰富成果,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在是信息时代。随着“知识爆炸”,信息递增。作为信息的最基本物质载体词汇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词新义大量涌明,并且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我们根据平时积累的若干资料并参考其他著作就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来略谈一二: 一、大量的同族词。汉语新词中同族词很多,这有三种情况:a)首序同素。比如“彩电、彩照、彩扩”、“软技术、软科学、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老子》第八十章六种英文译本的比较,探讨了译文的古汉语文本选取、上古汉语语法和词汇的对译以及原文的意义把握等问题。这些上古汉语一英文翻译的重要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英文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元曲中零散地分布着许多今存于山东方言区的语词,系统梳理这些语词,对于元曲词汇和今天山东方言词汇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遴选了30余个元曲中即已出现的山东方言语词,结合元曲和方言用例着力诠释语义,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郜喆 《现代哲学》2023,(3):133-140
两汉时期,《春秋》被视为孔子所作的“一王之法”,是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三统”是《春秋》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滥觞于西汉初期董仲舒的“三统说”,影响到西汉中期以眭弘为代表的革命思潮。西汉末年,刘歆将“三统说”改易为“三统术”的历法技术,并引入五行相生说,论证了新莽及东汉王朝的历史正当性。从“三统说”到“三统术”的变化,昭示了西汉“三统”理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19.
三国吴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是汉文佛典本缘部的重要经典,语言生动,有大量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考释经中词语“卧出”、“首过”、“伯叔”,可为汉语词汇史及汉语大型工具书的编修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对《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语育哲学思想进行初步分析,对先秦哲学中的语言哲学所关涉到的问题作一点探索性的研究,看先秦部分思想家考察了汉语言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为我们反思现代汉语与现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