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荭 《美与时代》2005,(9):18-20
人类为了寻求适宜的生存空间,走过了漫长的路程.从在树杈上搭起小篷遮风避雨到住进自然山洞,从挖穴而居到建筑房屋,这一步步的演进是人类由实用主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历程.当今的人类,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构建更加合理而完善.  相似文献   

2.
畅销书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迁 《美与时代》2004,(5):68-70
畅销书具有通俗易懂、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强、传播延续的时间久等特点,因此,在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交流传承、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畅销书现象及关于畅销书的讨论,近年来在出版界可谓如火如荼,但总体来看,缺乏美学的解析.因此,本文试图从美学的层面对畅销书的原创性与宣传营销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3.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提高医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为培养医学审美观及优秀的医技奠定基础。通过对遗体捐献者的褒扬,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教师要具有美育教育的能力,通过介绍人体美的理念,坚持让学生结合自己操作的标本设计简图、描绘线条图等,发挥寓教于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提高医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为培养医学审美观及优秀的医技奠定基础.通过对遗体捐献者的褒扬,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教师要具有美育教育的能力,通过介绍人体美的理念,坚持让学生结合自己操作的标本设计简图、描绘线条图等,发挥寓教于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蒋泽云  敖想 《美与时代》2020,(2):117-118
基于空间的时间性与多元混生性特征,关注"后台"空间的城市美学研究将突破目前主要集中于感性的和观念的研究局限,在第三空间即实际的空间理论下推进到现实的城市美学研究中,即第三种城市美学,将研究视角从城市"前台"空间转向隐蔽的"后台"空间。对这一隐蔽空间的关注及类型分析,在现实意义上不仅有利于改善其物理环境,也将提高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理论意义上也是对城市美学研究内容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探索美学的影响,不仅能揭示人类的社会性,而且有助于认识艺术和环境,因为环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美学过程囊括和涉及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鉴于这个原因,美学经验寓意着道德与政治属性。的确,在人类的环境里,道德、社会、政治是完全交织交融的,由此而蕴含的环境美学既有理性判断的根据,又有感官愉悦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8.
环境经济政策的伦理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价值支持是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应发挥的作用.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的交叉运用,是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的结合,它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环境正义是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环境经济政策的正确实施有助于环境正义的实现,但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9.
刘仁秀 《美与时代》2005,(10):20-21
文化批评的出现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必然,它为西方文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的视角,大大促进了西方文论的繁荣.在新的世纪里,文化批评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审视钟克钊今天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如何对待儒家的孝文化或孝道,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历史上的孝理和孝行谈起,而后谈谈今天如何对待孝文化。_儒家孝理或孝论儒家讲孝不仅有相当严格甚至繁琐的孝礼或孝规)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孝理是由简易的...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护理作为当代护理发展的方向, 其伦理内涵植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对话伦理的理论背景, 并以关怀伦理为基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有关“关怀”的伦理思想都有丰富的论述, 而以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最为系统。护理学强调关怀, 多元文化护理更是对“关怀”全面而深入的实践。关怀伦理给了多元文化护理诸多启发, 实践多元文化护理应当进一步学会关怀, 实施尊重原则、同情原则、责任原则、宽容原则、情境原则和沟通原则, 体现关怀在知、情、意、信、行方面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道教传统中,"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经验。本文以此对道教视域下的"山"意象进行梳理,尝试从"山"的三种环境美学特征:"清静"、"神秘"、"神圣"来揭示其宗教意义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王岳川当历史的脚步在20世纪50年代末跨越现代主义文化而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时,后现代主义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断裂的文化使断裂的文化话语获得了无价值的渲泄;中心性与秩序性被置换成边缘性和无序性;中心隐遁,主体死亡,作者瓦解,只有本文在言说。一言以蔽之,在后现代文化景观中,那被解释的不再是原初的意义,而是对解释的重新解释;那被消解的不是被摧毁和抛弃的二元对立;而是被重新铭写的。后现代主义的上述理论特征所呈现出的文化逻辑是:体现在哲学上,是“无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走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的平面,从而导致“表征紊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失,本能成为一切。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和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同现代主义相对立,但实质上它同现代主义相似,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的异化的抗争,是当代西方“焦虑”、“无言”痛苦的畸形表达。后现代主义采取了一种比现代主义更极端的形式,反文化、反艺术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什么?众说纷纭,至今也没一致而公认的定义。因为它涵盖的范围太宽广了,它的结构关系太复杂了,任何一种定义都无法全面而恰当地概括它。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应妨碍对它的研究。因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实际而不是定义,定义是研究的结果。 从文化与美学研究的关系出发,首先要考虑是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也就是说,文化本质的规定性是来  相似文献   

15.
应当指出,除了其他目标外,文化间对话还旨在将一贯诉诸对话的意志树立为主要意向,以便驱除诉诸武力(紧张关系、冲突、战争……)的灾难性诱惑。人们对上述对话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在交谈和思想交流中,话语的含义应当精准和一致,并排除语义上的混杂与含糊,以避免歧见和偏见丛生。  相似文献   

16.
对性文化传播的道德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性文化传播的道德审视赵继伦性文化是人类在维护和发展性本能的基础上创造的本能文化。性文化的范畴很广,凡涉及性的意识观念、习俗、行为方式、制度,均属于性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性行为总要受到各种性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人是文化动物。也就...  相似文献   

17.
陈国雄 《哲学动态》2015,(2):99-10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实现了由早期建构期向全面发展期的学科跨越。在这一进程中,环境美学的研究路径经历了由实践先行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的转折,研究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环境到人类环境的转折,研究立场经历了由环境关注到环境关怀的转折,研究目标经历了由环境宜居到环境乐居的转折。上述四大转折有效促成了环境美学学科的纵深发展,也鲜明地表征了其研究轨迹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19.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高校美学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学生能够对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美学的一般原理进行系统的掌握。美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也是文艺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重新审视高校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