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风险认知的研究方法包括:风险估计,风险认知的测量;风险认知结构具有复杂性。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期望水平,风险沟通,风险的可控程度,风险的性质,知识结构,成就动机,事件风险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综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沛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2,25(1):73-75
社会认知一般涉及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采择、判断、推理等心理成分,即林崇德所提出的涉及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关于社会认知的近期研究探讨了人们关于群体及其成员的知识是如何在记忆中表征以及该知识是如何在后继判断过程中使用等问题,并且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辛自强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1,24(5):544-548
用认知范式研究学习不良,可以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根据该观点以及对学习不良的理解,提出用社会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思路,以超越当前研究面临的困境。具体是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认知中主客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众在风险认知中的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认知不同于一般事物的认知特点,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某些偏差.涟漪效应和事故一信号理论描述了干扰风险认知的一般性原理.研究公众的风险认知结构及其在风险认知中的认知偏差,应该成为风险认知研究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5.
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chsner K N. Current directions in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4, 14: 254~258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旨在阐述社会性、情绪性的体验与行为的心理和神经基础。作者按照信息加工处理的不同阶段,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讨论了社会线索的知觉与识别:研究发现杏仁核与某些情绪性面孔的知觉相关,但注意资源、目的相关性以及个人评价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杏仁核的活动。接着讨论了社会性归因与判断,发现当人们进行社会性推理时(比如推测他人心理状态),内侧前额叶皮层会有激活,但该区…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有效地识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特定问题或生活境遇,积极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发现有效解决方案的自我导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过程。首先分析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的概念,介绍了相应的测量工具,然后着重分析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如个性特点),最后总结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影响效果。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社会性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拓展和社会性问题解决疗法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恐怖袭击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恐怖袭击发生可能性、潜在危害性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情绪反应。由于恐怖袭击具有人为性、不可预测性和手段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对该领域风险感知的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风险感知的独特性。目前,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研究框架包括心理测量范式、文化理论和社会放大框架。媒体因素、个体差异和情绪状态成为影响民众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重要变量。未来可着眼于深入探究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测量方式、分析民众加工恐怖袭击信息的认知心理过程、开展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般社会情境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风险认知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应愈来愈受到重视。本研究在一般社会情境下,讨论了对46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及风险特征的知觉;个性特征与风险认知的关系;群体的风险认知类型特征,以及各样本间的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提供了公众风险认知结构的初步轮廓。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梳理决策的情绪理论入手, 在综合几种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瞻性情绪作为社会风险信息源”的假说。前瞻性情绪是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对决策选择的预期而感受到的, 进而影响决策行为的情绪。社会环境下的风险事件具有突发和稍纵即逝的特征, 如果一个公民对这类风险事件做出反应, 其结果的概率难于量化。在这种情况下, 前瞻性情绪能够为决策者快速提供有关信息, 并形成对决策预期结果严重性和可能性的综合表征, 从而成为公众场景下风险决策的有效线索。不同前瞻性情绪的组合在面对社会性风险事件时具有针对性的作用。近年来在文化比较中对于面子、荣誉和尊严文化的划分, 也为我们研究文化的情绪特征和行为效应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拟通过四项研究和多个实验探讨前瞻性情绪如何影响公众场景下人们的风险应对行为, 并对三种文化的情绪特征进行比较, 探索情绪性决策中个人因素、群体因素、及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决定公共场景下风险决策(如亲社会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期望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鸢清  刘国雄 《心理科学》2022,45(6):1524-1530
摘要:文学小说阅读可以提高个体社会认知能力,但其中具体心理机制有待探索。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研究,从文学小说的社会性和文学性两个视角入手,结合模拟理论,精加工似然模型和叙事传输理论讨论了文学小说阅读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文学小说影响社会认知的动机-情感-认知加工策略框架。文学小说的社会性会增强读者对故事的情感卷入(叙事传输理论),并引发读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心理模拟(模拟理论);文学小说的文学性同样能够增强读者对故事的情感卷入(叙事传输理论),同时促使读者在动机层面愿意耗费更多认知资源去理解故事内容(精加工似然模型),进而促进心理模拟。未来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一框架的解释力,完善其边界条件,寻找脑机制层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