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李军清代今文经学是继清代乾嘉古文经学衰落之后,于道光年间前后复兴再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和学术思潮。它的开创者是庄存与,而其真正奠基者则为刘逢禄、宋翔凤,复兴发扬者则为龚自珍、魏源,继承延续者则为康有为、梁启超...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作为今文经学的公羊学,在东汉以后,便为古文的“左氏”所取代。其间虽有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试图重振今文经学,但由于今文经学自身的衰落,公羊学的影响也逐渐消失,三国后公羊学便成绝响。不过,今文经学在清代中期又得以复兴,并在强大的复古思潮中别树一帜,另开法门。由在存与发其端,孔广森、刘逢禄等人继其后的对《公羊传》的研究,再度成为今文学者探索的焦点。因此,人们每每较多地注意它与古文的对立,而忽视孔、刘之间的真正差别,甚至认为清代公羊学乃是复活了两汉今文经学的传统。这实在是一个误会。为了搞…  相似文献   

3.
孔广森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戴震学古文经学,从庄存与学今文经学,于两家之学能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他的《春秋公羊通义》既发挥公羊学的微言大义,又运用古文经学精擅的考据学,校订文字,审音释义,特别是利用《左传》《谷梁传》厘正史实,纠正公羊学家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错误,对清代公羊学的复兴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庄存与《春秋》学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存与是清代经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经学家。从梁启超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而以《春秋正辞》为其体现, 人们论庄存与的经学往往以《公羊》学为说。不可否认, 晚清出现以《公羊》学为中心的所谓今文经学, 与庄存与的《春秋正辞》重《公羊》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但是庄存与的经学实是以六经为宗, 不守门户; 专明大义, 以求致用, 并非仅仅只是《公羊》学。就《春秋正辞》而论, 则具有以《公羊》为主、杂取诸家, 不重微言、专重大义的双重特点, 而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一、《公羊》为主, 杂取诸家庄存与在…  相似文献   

5.
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续)杨向奎下面将就上期文中提的问题,说明我们的看法。廖、康两位都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他们之间既有接触,交换著作,互有影响是当然的。谈不上抄袭问题。而康有为的学说结合清末变法,在中国政治及思想史上发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蒙文通通过探讨今文经学的革命说,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评了晚清《公羊》学讲改制而不讲革命之说,并对晚清《公羊》学的思想渊源———西汉董仲舒今文学亦提出批评。从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以来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对经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汉学术标帜经学。经有数经,各经异解;学分个古,二派异说。今文经学,内存数家;古文经学,亦有歧义。而汉代经学独尊,设立学官,诱以利禄,经学纷争,自然而生。汉代经学之争,依纷争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汉武帝到汉元帝时,主要是今文经学内部之争;其二是从汉哀帝到东汉末年,主要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的内部之争既刺激了今文经学的发展,又给古文经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则促进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融合。因此,从汉代经学纷争中,可以探寻到汉代经学演进的某种轨迹。…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春秋》,三传为之诠解,传以经言大义,后人理解"微言大义",或以孔子口传密授,仅公羊得之;或藉"义例"褒贬言之。清人刘逢禄认为,阐释圣人微言大义,必须兼有师法传承与义例褒贬,方能彰明圣人著述思想。清代发扬今文经学,尤推何休,义例之学同时得到重视。论文认为除了经学内在的汉学溯源,清代对"例"的研究,有一部分影响来自清代对"律例"的不断修纂,深化了经学家对"经例"的重视与诠释,同时将汉代藉经义以决狱的做法重新发扬,刘逢禄即具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9.
<正>西汉末年,今文经学的烦琐迷信使得"正今文、倡古学"成了学术大势。扬雄和刘歆颠覆今文经学的经典次序、转换今文经学的解释方式,分别以《易》和《左氏春秋》贯通诸经,但在《左氏春秋》与《易》的联结理路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由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出版。全书共分上下两篇,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即上篇“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下篇则“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为经学时代。”(《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92—493页)按着这种划分,清代学术理所当然地被置于经学时代之下。冯友兰讨论清代学术主要围绕着道学(宋学或广义的理学)的继续和今文经学两个问题展开,检视所论,其中不乏卓见,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求教时贤。一、道学的继续讨论清代学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它与宋学的关系。冯友…  相似文献   

11.
论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特殊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来治经学者都将经学渊源上溯到荀子,本文认为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兴起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孟子关于孔子作《春秋》说奠定了经学独尊的理论基础,孟子的某些观点有助于今文经学走向体系化,孟子改造现实的精神直接为汉代经学家所继承,孟子的许多学术观点为西汉今文经学所吸取。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贡献决不在荀子之下。  相似文献   

12.
蒋孝军 《哲学动态》2012,(10):52-57
随着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五经便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一直起着主心骨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它与统一思想、整饬人伦和建构制度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上。经学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其形态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经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乾嘉期间,政治相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 ,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 ,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 ,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 ,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 ,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 ,既自知“匹夫之贱”的身份 ,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 ,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14.
经史变奏、经史互释内在于漫长的经学史之中,章学诚、章太炎等所主张的“六经皆史”是清代以来经史问题的一部分。章太炎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对于经、史的分歧集中地体现为对“事”的不同态度。章太炎多重的经史互释不仅是为了确立六经的信史地位,也旨在将创造性和典范性开放给六经之后的时代,更是为了沟通当时激烈变革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是章太炎关于革命问题的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济南清代道光年间的左廷荣汉文-阿拉伯文墓碑碑文的考证与研究,介绍了清末左公的苏菲行迹、朝觐经历及碑刻反映的华北地区苏菲的某些面貌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因素等相关内容,认为它是一件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具有相当价值的碑刻。  相似文献   

16.
庄存与经学思想渊源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存与(1719—1788),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乾隆中后期,庄存与重启研究今文经学之先河,开创了常州学派。常州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言晚清学术者,苏州、徽州而外,首及常州。”①但庄存与是“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专汉、宋笺注之学”。②因此,庄存与的经学思想渊源比较复杂。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浅述。一庄存与的经学思想渊源,首先根基于家学。武进庄氏是常州著名大族。元末明初,其始祖秀九公从镇江金坛迁至武进蒋村,以务农为本,这便是武进庄氏的开始。明中期庄氏开始发迹,秀九公玄孙庄释弘治九…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一身兼有旧学和新学影响,在《管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的《管子》研究,正处于变法维新时期,他以今文经学的宗旨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中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剂良方。《管子》是礼法并重、制度以刚柔相济为要,故而十分符合梁启超的初衷。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通过《管子》书来评价管仲,并突显了《管子》的经济与法治思想,这是其《管子》研究的特色,并在《管子》真伪的讨论、义理的研究和管子形象的提升上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学乃先桑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20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黄开国 《现代哲学》2016,(2):113-117
房德邻认为《民功篇》有今文经学,但其提出的三个新论点都不能成立。《民功篇》关于改革社会制度的思想,确与龚自珍的"自改革"相近,但由此推不出就是今文经学的结论;《民功篇》确有对上古怀疑的只言片语,但总体肯定上古帝王功绩,而与《孔子改制考》的"上古茫昧不可考"观念根本不同;《民功篇》确有将中国自秦代以后的政治黑暗归结为"经义不明"之义,但并没有否定古文经学之义。  相似文献   

20.
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学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以讲义理为主的宋学,而理学思潮占据了其中的主要成分,代表了宋学发展的趋势。与经学史上的汉学和清学(清代新汉学)相比,宋学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及自身经学体系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一、汉、宋、清学经典诠释之特点经学起源于战国,奠基于西汉。虽然西汉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的阐发,但真正意义上的经学哲学化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与汉学经典诠释的特点以及宋学受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所形成的学术特征有关。清学对经典的诠释则主要受东汉古文经学的影响,亦思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