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刊文摘     
东西方人生价值观比较 陈伯海在《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著文认为,东西方文化的自由观,或叫人生价值观有着根本对立的出发点,西方人侧重于向外探求,以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达到自由的途径,东方人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取自由的手段。同属于向内探求的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又有差别,中国人的精神基调是入世的,他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和谐,个人身心平衡及其与整个环境的平衡,看作为进入自由的境界;印度  相似文献   

2.
在不可捉摸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难以胜天的。实际上,人定胜天本身,就是对和谐共生的自然界的破坏。自然的美,是物种在相互的平衡与牵制中呈现出来的。所以,整个自然界,不可能有,也不应该有傲视群雄的物种。人定胜天彰显的,不过是人类想自我独大的野心。  相似文献   

3.
缺憾人生     
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从盘古开天后就没有完美过。作为这个世界主体的人也无一不是有缺憾的。在身体、事业、家庭诸多方面或多或少缺了些什么,十全十美、万事顺心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就构成了缺憾的人生。然而上苍又是公平的,缺憾的人生无不体现着平衡法则。换种说法,在平衡法则下,缺憾是上苍给我们的特意安排。是偏爱我们而留下的特殊印记,是忍不住完美苹果的诱惑而咬了一口留下的爱的齿痕。  相似文献   

4.
罪的问题     
《中国天主教》2003,(3):48-48
诚然,现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是与植根于人心的基本不平衡,紧相连接的。在人性内,存在著许多互相水火的因素。一方面,由于人类是受造者,故感到自身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感到自身有无穷的愿望。和走向更高级生活的使命。人类既为众多欲念所吸引,故必须经常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甚至由于自身的柔弱无能及向恶成性,往往做出本心不愿做的事,又往往不  相似文献   

5.
平衡观从哲学层面来讲,即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成、存在与发展都是各种与之相联系的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矛盾的双方应保持相对的平衡于同一统一体内才能更好的协调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非常重视平衡,用各种类型的平衡与不平衡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平衡观。本文将从平衡的相对性、平衡的动态性、平衡的多样性、平衡的阶段性、平衡的规律性、平衡的因果性、平衡的机遇性和平衡的矛盾性等八个部分深入地探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平衡观。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强。以往我们常说哲学研究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以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为己任,而当前一些新兴学科如“三论”其研究范围也都横跨三大领域,所揭示的规律也适用于三大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说明哲学对象,否则就会界限不清。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整个世界作为整体,就应是绝对意义上的整体,而不是直接的感性存在。因为哲学是对直接存在的认识的再认识,是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形成、发展的规律的学说。现代科学综合  相似文献   

7.
平衡人生     
《天风》2015,(7)
<正>人被造来到这个世界,上帝便要求我们学习"平衡"。于是,处在婴儿时期的我们,爬行手脚并用,蹒跚学步更是颤颤巍巍,好在上帝给了我们"平衡"的能力。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平衡有时是智商的体现,有时又是情商的表达,有时更需要"灵商"(暂且称之为"灵性商数")的参与,然而高度的平衡则需多"商"合力。平衡不是静止,而是在动态中追求相对的稳定。平衡之简单可见杠杆原理,平衡之复杂则为循环原则。没有平衡,船只、车辆行驶途中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  相似文献   

8.
在不可捉摸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难以胜天的。实际上,人定胜天本身,就是对和谐共生的自然界的破坏。自然的美,是物种在相互的平衡与牵制中呈现出来的。所以,整个自然界,不可能有,也不应该有傲视群雄的物种。人定胜天彰显的,不过是人类想自我独大的野心。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认为除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科学理论体系、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组成的"世界3"。图书馆实验、对数案例以及因果作用的类比论证共同保证了"世界3"存在的客观性、实在性、自主性以及进化生成特性。据此来看,"世界3"与人工物世界在成员构成上有重合。但是二者都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正是在这一点上,波普尔的"世界3"和柏拉图-弗雷格的"第三域"有重大不同。基于以上的比较考查,波普尔"世界3"理论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将会被详细地阐释出来:概念分析不清晰,先验论证不充分,调节平衡方案不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科学地考察这一问题,是深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本质的首要前提。一、世界的统一性不等于还原性按照传统的理解,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世界产生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把世界还原为一种不能再还原的东西。根据这种理解,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世界统一性就是把思维、人以及整个世界都归结为自然物质。这种还原论的错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它把世界的统一性建立在取消世界的本质差异性的基础上。既然世界都是混沌一片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特点,一是全球化,二是知识化,三是高速度和不平衡。21世纪即将到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及早起步,主动推进,努力走向知识经济新时代。正确认识知识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  相似文献   

12.
全球一体与世界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今天为止的整个人类的历史是从分散的人群走向一体的世界和谐的历史.今天的人类应该追求世界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华应该是和谐主义的,而不应该是霸权主义的.世界走向和谐是世界各国利益的需要,也是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也为世界走向和谐提供了可能.首先,要增强整体意识,坚持世界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博爱主义;其次,要强化世界组织的作用;第三,要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当前WTO有关电子商务不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繁华 《学海》2002,(2):119-121
电子商务发展需要WTO的规范和协调。但是 ,目前WTO电子商务规则不仅局限在税收及基于GATS基本原则的市场开放上 ,而且将在福利、经济增长等方面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现象。WTO某些规则的含糊不清 ,甚至还可能直接打破各国在GATS协议中已有的权利、义务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弋鸣 《学海》1990,(Z1)
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加以探讨,是这个民族具有反思能力的最高表现。当然,反思民族精神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角度。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中,不同民族的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方面的不平衡倾向。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现代科学不仅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各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内容和方法论职能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并围绕着许多新的方面而展开争论。一言以蔽之,这个问题仍然是认真讨论的对象。在苏联哲学家争论的问题当中,关于“整个世界”的问题也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一些苏联哲学家坚持这样看法:不能把被理解为“世界现象的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认作哲学的特有对象。他们提出如下论点作为其主要论据,即:整个世界这个概念的内容也应当包括人及其意识,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把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关于意识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撇在一边了,因为关于整个  相似文献   

16.
平衡与不平衡的问题,对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研究,对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如何理解和处理国民经济的平衡与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过去,由于对平衡与不平衡的意义和作用研究不够,处理有误,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平衡”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正确认识它的特性对于理论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的平衡都有其两重性,即具有暂时性和永恒性。我们知道,客观事物不仅具有现实形态,而且具有历史形态。平衡则是事物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实事物的平衡总是具体的平衡,不论这种平衡在绝对的时间的意义上存在多久,最终必然会被事物本身的矛盾的激化所打破。因此,就平衡的现实性而言,它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另一方面,平衡作为不平衡的对立物,它又是永恒的。即使一定平衡被破坏,还会有一种新的平衡加以取代,而在更深刻的层次上还会存在另一种平衡状态。因此,就平衡的历史存在(亦即历史性)说来,它又是永恒的、绝对的。无论从平衡同不平衡并存或者与不平衡交替存在说来都是这样。我认  相似文献   

18.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这“整个世界”当中无疑包括人类社会,包括社会中的人自身,所以世界观中包含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便是人生观。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古今中外无论  相似文献   

19.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哲学作为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不仅内在蕴含着对世界之所"是"的本质性洞察,还内在蕴含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秩序安排。正是在洞察世界之所"是"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秩序的价值排序,由此,哲学世界观本身的正义意蕴得以提出,并能够展开哲学分析与批判。从人类在世生存来说,人们只有从世界观的高度实现公平正义,才能担保人们公平正义地看待这个世界,公平正义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是非公平正义的哲学,在看待人与世界价值秩序方面秉持一种"主奴关系"世界观,从而为不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不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作哲学辩护。马克思对以往哲学的革命,不仅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创建了一种公平正义的审视世界的哲学视域。正是马克思秉持一种公平正义的哲学世界观,才要求人们彻底改造不公平的世界和不公平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充分实现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