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归因过程是否一个双重过程,包括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方法:本研究同时采用外显的自陈式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归因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1)归因是一个双重过程模型,包括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2)个体的归因偏差受个体内隐归因影响;(3)归因的双重过程模型不受性别及经验因素影响。结论:归因是一个双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Tversky和Kahneman(1983)使用Linda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组织行为的完全归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组织行为进行归因认知的必要性,分析了组织行为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全归因"的概念并分析其要素与过程.为推进归因理论的社会应用,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完全归因的初步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时空环境和心智环境的复杂性,并将归因推断与归因效果分析统一起来,对组织行为的归因认知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选用台湾杨国枢先生编制的《传统性量表》和自编《管理成败归因风格问卷》,随机选取542名企业管理人员,调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取向管理人员的成败归因风格特征。研究发现:1)“孝亲敬祖”和“宿命自保”文化取向的人,成功外归因的倾向显著地高于成功内归因倾向。2)“男性优越”、“权威守成”、“宿命自保”文化取向的人,失败不可控外归因倾向显著地高于失败内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5.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刘永芳(河南大学教育系)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当某个人的行为是他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做出来的时候,在对它进行归因时人们倾向于使用“理由”这个词;当某个人的行为是潜意识地、被动地产生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原因”这个词...  相似文献   

6.
绩效归因过程及其对低工作绩效评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映华 《应用心理学》2008,14(2):141-148
采用阈上启动方法和投射方法,以72名学校领导者为被试,对绩效归因过程及领导者有关下属低工作绩效归因和评估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绩效归因是双重过程:包括绩效外显归因和内隐归因;(2)外显因素影响领导者对下属低工作绩效行为的归因和评估,其中,领导者对下属低工作绩效行为的归因起中介作用;(3)绩效归因对低工作绩效评估的影响是双重过程:绩效外显归因和绩效内隐归因均影响了低工作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责任、情感及帮助行为的归因结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爱卿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03,35(4):535-540
责任归因研究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对他人行为的责任分析之中,为行为责任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该研究通过一个真实具有较大社会反响的案例探讨责任归因与帮助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238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参与了此项研究,并通过EQS建立了有关归因的控制性、情感反应、期望改变、责任推断以及帮助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提示:责任推断与情感反应具有双向关系,符合心理学中“知”和“情”相互作用的观点;员工与管理者相比更倾向于认为行为者失败的原因是外在的、不可控的并且应承担较低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韦纳的人际归因模型在中国被试中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检验韦纳等的人际归因模型,以中国中学生为被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韦纳提出的人际归因模型具有一定的文化普适性,也适合中国被试,它为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因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迄今为止 ,人们已经发展了运用归因理论于治疗实践的两种一般模式 :“真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准确的归因代替错误的归因 ,“误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不准确而有益的归因代替准确而有害的归因。归因疗法受到了其他心理治疗理论的怀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10.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韩仁生 《心理学报》1998,31(4):442-451
以归因理论为依据,选取普通学校小三、初二、高二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采用等组对照设计,一为实验班,一为控制班。实验分前测验、教育干预、后测验三个阶段。各班均参加前测验、后测验,教育干预阶段实验班接受归因训练,控制班不接受任何训练。结果发现:(1)归因训练可使学生的成败归因、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积极方面转化。(2)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3)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坚持性水平。(4)短时间的训练对高  相似文献   

13.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学报》2003,35(2):237-245
考察了归因这一外力对假设思维的影响。研究发现归因对假设思维的影响与选择原因大小成正比与事件后果严重程度成反比。当选择原因相对后果而言足够大时,假设思维将不服从“特例-常规”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存在外力将事件分为被迫事件和自由事件,并提出“特例-常规”规律(或是“做-不做”规律)只适合自由事件而不是所有事件。这一结果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在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人们常常对自己或其他人的工作结果和行为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这就是归因。人们以此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随后的行为和环境。归因在人们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归因理论是从心理学家海德(Heider,F)有关人际知觉的实验(1944)发展起来的。琼斯等(Jones,1965)提出“相应推论”的归因模型,认为决定归因的两个关键变量是:行为与众不同的程度和合平社会要求的程度。凯利(Kelley,1973)用三种归因信息的“互变原则”来说明人们在复杂  相似文献   

15.
错误归因是指将某个效应的来源错认为是其它来源。研究采用修改的、双启动词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范式,考察了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以及该效应发生于情感还是语义过程。结果表明:(1)经典的AMP范式下,不论是情感启动词还是语义启动词都可以引发错误归因反应。(2)双启动词AMP范式下,先后出现的情感启动词产生了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3)双语义启动词AMP范式下,没有发现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说明双启动词AMP范式下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只发生于情感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最初情绪的聚光灯理论仅从效价角度出发,解释了情绪通过影响注意范围,干涉个体归因,没有针对其它情绪(譬如愤怒)做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通过2(情绪)×2(因素显著性)×2(性别)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进一步揭示了愤怒的聚光灯效应对个体新闻类信息归因的影响方式。共有243名在校学生参加实验,其中男生99名,年龄在19~25岁之间。本研究将原有的锚式(anchor)归因计分改为对显著和非显著信息独立计分。结果发现:愤怒对个体归因的影响结果与负性情绪的聚光灯效应相一致,并且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增加了对显著因素的归因倾向,一方面抑制对非显著的归因素因倾向,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另外,本研究发现新闻中某一信息的显著程度亦会造成归因偏差。本研究为聚光灯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支持,并就愤怒效价上的模糊性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40名中学生施测问卷,建立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自尊与内疚和羞耻呈显著正相关,归因方式与内疚或羞耻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是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之间的中介变量,归因方式对自尊的直接作用大于对内疚和羞耻的直接作用,对内疚和羞耻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3)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别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建立了因果关系模型。两模型区别在于:(1)学业成绩对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大于对高中生的;(2)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受内部控制、非学业自我概念受未知方控制直接影响。研究还表明:(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显著高于高中生的;(2)学业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高低一致;(3)内部控制源与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燕  祝春兰  刘伟  武莹莹 《心理科学》2012,35(3):602-607
通过调查得到个体对日常情境中前瞻记忆失败的6种归因,在此基础上,编制12个日常生活中前瞻记忆失败的情境故事,让1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归因,以确定事件重要性、人际关系和过错者身份对日常情境中前瞻记忆失败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试对不重要事件的前瞻记忆失败归因为“主观无意”,重要事件归因为“主观故意”;在对事件后果和过错者人品判断时具有“对己严格”和“对人宽容”的归因特点;对包含亲子关系的前瞻记忆失败者进行责任较轻的归因与后果判断,在重要事件情境中,对包含朋友关系的前瞻记忆失败者进行责任较重的归因与后果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