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中国逻辑史界有一被称为"南开学派"的学术群体,这种称呼当否另当别论,但它却说明"南开学派"有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如果承认中国逻辑史研究南开学派命名的合理性,那么其意指由温公颐先生开创的、崔清田先生继承和超越的、按照崔清田先生观念进行研究的研究群体,它代表的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一种观念--多元逻辑观.它认为,就比较逻辑研究而言,不同文化需求下有不同的逻辑.这种观念肇始于1990年代,成熟于2000年代前期.  相似文献   

2.
自由,生发于社会,演绎于概念,它以思想移居的方式构筑了自身的历史。社会史与概念史交织的每一个时段都以思想驿站的方式标度着人类对自由的领悟水平。以概念史观之,在希腊城邦民主制的鼎盛时期,自由的概念是缺位的。希腊化时期,自由从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次变成为人类反思的对象,自由的概念史才开始其观念的里程。从发轫于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哲学的对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最初觉解,到近代社会形而上学自由观的确立,自由的概念一经生成,便乘着逻辑的翅膀飞升出一条相对独立的精神轨迹。而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批判所创立的"历史科学"则为自由概念史开拓出"社会现实"这一新的思想栖居地。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际上就是一次自由的思想移居,它并不是自由自身发展的断裂,而是关于自由的一个新的理论视域的开启,是自由从思辨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0,(1):64-72
在近代中国情境下践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论、方法、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方维规著《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细致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译介、形成和变迁,并从概念的古今流变和中西日互动等角度,为中国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操作指引。本文在反思方著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方法的概念史、包容的概念史、复数的概念史、分层的概念史、有限的概念史,冀望对推进中国概念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顾学界近年对于“自然”含义的研究,梳理其中所见的语文学及观念史等方法,以此说明这些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预设。针对“自然”义的诠解性尝试强化了“自然”意涵的收束性,并且呈现出概念性的特征。概念的意涵总是在一个先在的概念化思想操作中被预设的,即概念是以“可定义性”为前提的。收束性的意涵探究一方面奠基于概念性的预设和概念化的操作,另一方面意涵探究的结果又使得“自然”成为体系性思想分析和建构的工具。以此提示,在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中,对“自然”等关键性语汇的概念性预设与概念化操作需要有方法上的自觉。语词的可概念化并不等同于语词本身具有概念性,我们需要对“概念化”及其必要性保持自觉。在此基础上,让语词回归经验并凸显其“非概念性”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7-20日在贵州省毕节市举行,来自18个单位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邹崇理代表中国逻  相似文献   

6.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如果把两者直接联系起来,概念的语词形式叫做“概词”。由于语词所表达的意义比概念要广,并且具有感情色彩和民族特点的附加因素,跟概念相对应的只是语词,而不是词义。换句话说,对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属性进行了概括的那个概括义,只是词义的主要部分,而不是词义的全部。谈及词义比概念要广的问题,一般着意的只是由词义的引伸演变出来的不同概念义素,在语言逻辑研究上,由词义系统里通过比喻用法而形成的固定的“比喻义”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在理性形上学那里,实体范畴具有超验性质。超验实体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概念建构,进而为语词寻找一个逻辑支点;而且是一种形上的对象存在,它要形成一个永恒的超验世界。理性形上学的实体范畴具有观念论立场、本质独断、理论演绎三个特征。马克思哲学在批判超验实体范畴之后,以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个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存在,进而在经济学分析中提出了基于经验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实体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8.
1.可以说,指称概念已成为当代语言哲学中实在论的新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称概念就其表示语词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蕴涵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思想;凡被指称者必存在。塞尔十分恰当地把这个命题称为存在公理。本文将要论证的观点是,存在公理是不能证明的和不必要的,我们应该满足于一种没有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  相似文献   

9.
《学海》2020,(1):56-63
概念是承载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概念"着手。综览国内外概念研究之现状,可以把概念研究划分为历史、理论和实证三种范式。历史范式体现为"概念史"范式,即通过研究概念的历史演化来理解概念后面的历史变迁规律;理论范式或者体现在对人物思想中的概念的研究上,或者体现在对特定概念所做的系统理论构建上,旨在建立起体系化的"概念理论";实证范式则体现为依托文献数据库来实现对概念的研究,旨在对概念在广袤历史时空中的变化情况形成准确的理解。三种范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体现了概念研究中范围精度、内容深度和理论高度等三种不同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兼采三种范式之所长,避其所短。  相似文献   

10.
"自"类语词可分为一般观念性与观念—思想化两类。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却乏人问津,亟待从观念史、思想史的视域进行研究。殷商时期,盘庚使用否定性与肯定性"自"类语词,反思、批判人的存在状态,并要求人充分且合理地行事;西周时期,周人尤其是周公主要使用否定性"自"类语词,从消极方面限制自我、主体性,提示出存在状态、生命活动的转向,周人也使用肯定性"自"类语词,在积极方面的限制下将自我、主体性充分展开;春秋时期,语词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人的种种限制,"自—他"关系、自我反思与克制、实现转向等内容较以往更加明确;前诸子时期"自"类语词的特例反映了拟人的思维与观念以及言说方式。要之,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乃是先贤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反思、批判的结晶,其追求合理性,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意义理论是20世纪语言哲学、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戴维森、达米特是这一理论的两位领军人物,他们以相对的观点代表了意义理论的两种声音:戴维森认为真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以塔尔斯基的真概念为初始概念提出了成真条件意义理论;而达米特否认真在意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代之以证实,并借助直觉主义逻辑构建了反实在论的意义理论。他们以不同的逻辑系统注释着真,演  相似文献   

12.
意义概念的解释决定着逻辑形式和逻辑理论的形而上学,以David Smith为代表的西岸解释通过对胡塞尔的意义理论的解释提出了一种柏拉图主义意义概念,哥德尔对胡塞尔的研究也加强了这种对意义的实在论理解。相反,John Drummond则反对意义与对象的本体论差异和意义实在论,但东岸解释缺乏对逻辑有效性的具体说明。本文认为,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中初步刻画的部分论与意义理论存在关联。运用部分论的分析,本文将反驳柏拉图主义意义概念,并通过部分论来说明意义、逻辑形式和对象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以生产为轴心的理论建构方式称之为生产逻辑,并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条件地肯定它,或者彻底地批判它。本文以德勒兹的欲望生产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德勒兹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以及生产逻辑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其中,生产成为一种富有生产性的过程本身,从这一视角出发,生产逻辑不再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形态。而德勒兹的这种阐释不过是对马克思"生产一般"的观念的再摹写。因此德勒兹与马克思是一种生产逻辑在不同历史与理论境遇的同一表达。德勒兹的欲望生产有效地回应了鲍德里亚对于生产逻辑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包括:"辟"、"侔"、"援"、"推"等。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逻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逻辑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初。关于20世纪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概况,张晴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2007)一书中做了详尽的描述与透彻的分析。近十年来,接续近代研究的热潮,中国逻辑史研究再度成为海内外学术界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间出现的大量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采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逻辑史界的中国逻辑研究既有名称的不同,又有研究内容的差异,主流的中国逻辑观念是以西方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为参照的。如果将先秦逻辑确立为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那么《荀子·正名》之"正名"在于"正心",确立"名"的所指,以满足治国的要求。其"用名"思想是对圣人、君子之辩说的考量,形成荀子心学的论证体系。不过,《荀子·正名》将"正人心"的要求放大到一般的正名原则,又体现出先秦逻辑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的产生是其对西方逻辑了解后的产物,而他们关注西方逻辑之目的又是服务于其社会变革之需要,因而,他们的中国逻辑的观念处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而且这种学术是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手段,学术救国才是他们确立 "中国逻辑"身份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运行理论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为了有效达成"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宗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下现实,并回归传统情境.不可以现成的、先验的尺度在资料文献中辨认寻绎社会思想,而应运用社会运行论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综合考量某个社会精英或学术流派的思想学说和行动主张,逻辑呈现他们如何以社会秩序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展开去乱求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史研究为案例,主要探究宗教史研究中如何处理文本与经验的复杂关系,这对于宗教思想史研究来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现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从80年代"思想史"到90年代"学术史"的转型脉络中,来说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嬗变与得失。第二部分阐明近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特别是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的经史学关系来加以分析,论述了哲学、新史学及经学等不同类型佛学研究的方式及其特点,并指出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内学研究对现代中国佛学研究所具有的启发意义。最后,论文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佛学史研究受到域外研究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深刻地反思与阐释如何恰当地处理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的在地经验与域外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经上》曰:“且,言然也”。《经说上》曰:“且,自前曰且,自后曰且,方然亦且”。这说明墨家在研究思维中的逻辑问题时,敏锐地发现同“名”异“实”(即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现象,并对这种“一词多义”的问题做了细致的概括分析。墨辩逻辑在对同名异实的多义词进行研究时有何独到之处?它与当代语言逻辑理论对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