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创新文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新一轮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江苏创新文化内涵及其理论构建应当随着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进一步提升.江苏应当认真总结与不足,针对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建构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大力营造舆论引导氛围、大力推进创新能力机制、大力加强创新文化系统工程实施.  相似文献   

2.
多元目标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开之  沈进 《学海》2003,(6):100-105
社会稳定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 ,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对社会稳定的不同理解和界定 ,直接影响着致力于社会稳定的实践及其结果。从理论上说 ,社会本身是由多维度组成的结构整体 ,每一社会单元组织都依存于这个结构整体的不同维度之上 ,并朝着不同的方向用力。传统社会 ,由于社会单元组织的目标单一 ,因而是向一个点上用力 ,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紧张 ,使社会产生不稳定。现代社会 ,由于改革开放 ,使社会目标多元化 ,也使社会结构整体出现松弛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不稳定 ,相反 ,正是现代意义下的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转变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付出双重代价的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本,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新型现代性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在社会领域建立和完善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社会建设的外延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从狭义上说,着重是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社会建设对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振 《周易研究》2023,(1):89-93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保持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础性工程,而文化产业体系则是文化传承的资源支撑。以往的文化传承和产业体系建构实践中,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容易导致政绩冲动、形式主义和效率低下,从而引发财政难以为继。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则可能在逐利的驱使下影响到传承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未来应采取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合作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共建适应时代的文化产业体系。适宜的合作机制可以破解过度依赖政府或市场所导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觉是国家文化转型与创新的重要观念。费孝通将文化自觉界定为对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四方面的自知之明。现代新儒家正是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源头、分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文化的特质、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四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体现了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创新,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考试文化生态因社会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影响而形成从保守封闭性向包容开放性转变的特征。本文从三个层面考察中国考试文化的当代嬗变: 考试观念文化从单一的政治情结向综合人文素质嬗变, 考试制度文化从僵化到创新嬗变, 考试行为文化则从场所、教学行为、主体、应试行为和实践行为考察。通过合理挖掘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中的道德诉求与和谐理念, 力求凝练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现代竞争意识的考试文化。  相似文献   

7.
魏波 《世界哲学》2023,(6):109-116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钱志中 《学海》2014,(6):109-113
创意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政策是英国新工党执政后企望融合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在政治结构稳定、社会包容和谐、全球经济竞争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进行平衡设计的产物。其政策特征主要是以构建社会化市场为目标,以平等参与为手段,以直面市场的能力培训为措施,满足个体文化需求,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增长。创意伙伴计划是英国文化政策实施的切入点,项目实施内容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艺术普及与艺术教育,2005年之后开始向提升"创造性学习"的"校园改进计划"转移,以接轨经济市场。从实施效果看,混合文化政策自身的模糊性导致决策者的文化焦虑与政策摇摆;另一方面,文化过载客观上加剧了新的社会分化,创意经济所倡导的社会公平目标并未能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住宅居所、工作环境、商业空间和文化设施的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文明水准的标志之一,建筑室内空间的质量由此受到更多关注。随着新媒体技术和装饰材料的进步,室内装饰更加多样化。而家居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家居的主要发展方向,科技进步使家居智能化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这也正是新媒体技术在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服装设计师的个性化表现与市场需求是与时代同行的.服装设计师是时代服饰风尚的缔造者和引领者,而市场需求则是消费者在信息时代的反应.信息时代总朝着人性化设计的方向发展,服装设计自然也努力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正是研究信息时代下服装设计师的个性化表现与市场需求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陈维扬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137-2149
文化演化是多学科共同关心的文化研究主题。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是心理学家切入该研究主题的一种方式, 它着眼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认知, 研究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对文化信息的加工、改变、记忆与提取。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借用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 涉及文化传承、创新、选择三个子领域, 提出了文化演化的三原则: 遗传、变异、选择。文化传承的路径包括模仿和教导, 类型分为工具性与习俗性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具有层次性, 人类特有的累积性文化演化建立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 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代际传递; 基于行为生态学和人类认知机制的文化选择造成了文化信息的差异化适应。未来研究可以从研究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三方面推进认知视角下的文化演化研究, 探索更高层次的文化创新, 扩展文化演化的前因变量, 结合新技术加深对文化演化的理解; 发挥文化演化对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助推作用, 研究文化混搭、个性心理特征对文化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设计的发展与中国设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中国设计产业正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迅速提升,设计教育也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调整和提高,同时也与国际设计教育在交流中进一步融合.知识创新型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这种扩散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中国企业的设计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而稳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水污染、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性问题也随之增加。处于工业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如何做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性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人与社会、环境"不和谐"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正是对环境艺术的统一调整和创新发展。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作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通过改变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式,在经济中融入生态性因素,从而提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燕 《伦理学研究》2017,(3):115-119
本文从现代性的冲击与内生机制僵化两方面因素分析了传统乡村伦理文化式微的原因,从农民生活、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三方面阐述了传统乡村伦理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传承意义,并提出在现代乡村治理中,传统乡村伦理文化的创新路径应当建立在与现代乡村结构的区域差异相适应、与现代乡村代际关系更迭变化相适应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正基督教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前,拥有稳定的原生结构,其结构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下,必然无法达到完全地"还原"与"复制",从而超出原始的标准与模式,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一、"整体观"的能动性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植入性的事件。"植入"本身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机制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即因文化积淀和历史经验造成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17.
累积文化演化(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CCE)指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个体或群体间的多种社会传递和修改创新,人类文化在效率、功能、复杂性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单被试实验、“微社会”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是探索其内在机制的实验研究路径。复制、教学和创新是累积文化演化发生的三个重要基础,复制与教学确保了文化信息能获得高保真度传递,创新使改进后的文化信息更具适应性。文化信息在高保真度传递和修改完善的重复循环过程中逐步完成累积。总体上,累积文化演化的边界条件可归纳为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两方面,前者主要涉及任务难度、环境不确定性、群体规模、社会互动等,后者主要涉及技术推理技能、认知灵活性、创新能力、社会身份等。未来研究可以检验新提出的实验室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开展非技术文化演化的实验室研究,以及结合“文化反哺”现象探索文化信息的上行传递在累积文化演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平和与理性等积极的社会心态,需要深入研究心理学视角下的平和。对状态性平和与倾向性平和进行区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平和。状态性平和研究与平和直接相关的情绪和心境范畴,即东方文化强调的安适恬淡和平静心境。西方文化语境下,平和主要涉及的是倾向性平和,描述其跨时空稳定的倾向,强调平和的超越性、不被偏差影响的内在中立性以及非暴力性的人格。西方平和仅仅强调平静,东方平和还强调和谐。目前,倾向性平和尚未作为独立概念进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这正是中国特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未来,应确定倾向性平和的概念和结构、开发倾向性平和的测量工具并且开展倾向性平和的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传达在技术层面越来越完善,而相对于内容上则创新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具有民族性的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被认可,而笔墨艺术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正是体现出了民族性上的创新力。文章阐述了笔墨艺术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相融合的方式,对笔墨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现实创作意义也进行了研究,将笔墨艺术元素嫁接在其他的表现形式上,让宝贵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相互融合,必将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带来新鲜的时代血液。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6,(3):63-69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乡村秩序重建的重大议题。在经济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带来村庄公共文化的圈层化发展,农村社区出现价值异化和底层个体化闲暇的新特征。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土生土长的内生文化被错误定位而难以发挥现代性活力,政府与市场推动的输入型文化则存在时空错位的矛盾冲突。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发生的结构基础与供给模式的双重考察,提出以纵向阶层互动式的多元组织为载体,村庄精英为承接主体,内在文化基因与外部输入资源相互联动的文化再造新模式,旨在以乡村本位的视角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乡村秩序重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