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国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理想国》(或译《共和国》、《国家篇》等)这部著作大约完成于公元前三七七年,是柏拉图伦理及哲学、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理想国》的主题是讨论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全书共分十章。它开篇便讨论什么是“公正”,结论是大家各做各的事,也就是说,如果全  相似文献   

2.
《理想国》是一部关于什么的著作,一直是柏拉图思想研究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理想国》题目、内容和国内外众家之言的考察,反对施特劳斯及其追随者的仅把它定性为政治或政治哲学著作来加以研究的视角,而是主张:(1)《理想国》主要处理的不是,也不仅仅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关心的涉及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以及人与社会应当有怎样的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讨论了幸福论框架下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基本问题;(2)《理想国》不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并且不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是一部道德哲学著作或一部反政治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对绘画、诗和戏剧进行了考察,认为它们不能提供真知,诗更是激起了城邦公民的情感和欲望,破坏了由理性建构起的城邦的正义和秩序。苏格拉底将诗人与将军、法律制定者相比,认为:诗模仿心灵的低级部分,诗人是城邦正义的破坏者,扰乱心灵理性部分的罪魁祸首,并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本文通过对《理想国》"诗论"的分析,确定古希腊政治哲学、伦理学"知"的背景,与中国政治哲学、伦理学"诗"的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厘清早期中西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的不同建基。  相似文献   

5.
通过厘清威廉姆斯、李尔、费拉里三位学者在《理想国》城邦—灵魂类比问题上的代表性论点,并且结合《理想国》文本,可以认识到,该类比的两端分别对应着人的不同身份即邦民与个人,它只是一种修辞性的比例性隐喻。柏拉图(苏格拉底)借助该隐喻的可逆性,通过不对称地使用类比,使灵魂中神圣的哲学品质超越于外在的王权,然后又借助类比之外的原则,使人的不同身份在哲人王与僭主的例子上偶然重合,最后得出了"内圣高于外王"、"内圣并不必然开出外王"的政治哲学教导。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的《理想国》称得上是西方诗化哲学的范本。在这里 ,哲学的理念与诗意的流动 ,通过鲜活而古雅的对话形式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果 ,一方面拓展了哲学思辨的诗意空间 ,一方面提升了诗性智慧的理论维度 ,从而使《理想国》成为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其实 ,这其中所涉及的原因很多 ,但我总认为在西方哲学与诗歌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对柏拉图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一《理想国》第十卷指出 ,“哲学与诗歌之争古来有之” (οτιπαλαιαμευτιζδιαφοραφιλοσοφιατεκαιποιητικη)。对于这场旷…  相似文献   

7.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两百年了。两百年间,人们不断地讨论它,批评它,估量它。既然积累了以往学者丰硕的研究成果,又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指引,我们今天就有可能对这部哲学巨著作出更恰当的并且更全面的评价。 海涅说过,由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现,“德国开始了一次精神革命”,《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它里边的思想是“震撼世界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96—97、101、102页)。哲学史家文德尔班把《纯粹理性批判》比作德国哲学的“末日判决书”(《哲学史》,英译本,第536页)。这类对哲学著作少见的评价,不好说是故意耸人听闻,这样的话的目的无疑是表示《纯粹理性批判》对哲学思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禁藏》是一篇逻辑严密、首尾完整的经济论文。如同《牧民》、《五辅》、《侈靡》《轻重》诸篇《管子》书主要篇章一样,作者不是就经济谈经济,而是熔政治、经济于一炉,同时阐释了自己观察、分析政治、经济问题的世界观——哲学基础。作者以这样两句颇富哲理性的两段话开篇: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应当根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理论地基,亟需反思《资本论》的"去政治化"解读模式。《资本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难以回避的根基性问题。根据"政治"与"政治哲学"概念的不同界定,《资本论》可以呈现出"大写政治哲学"与"元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从广义的政治概念来说,《资本论》是一种总体的、大写的政治哲学,它具体再现出现代世界中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总体性。从政治与经济分化的狭义政治概念来看,作为一种元政治哲学的《资本论》就提供了政治哲学的历史科学根据。如果要阐明其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性与规范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无疑是他最著名与最有魅力的著作之一。它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 目的在于把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引入一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引入康德的全部哲学观点中去,或者是引入他独特的思辨哲学学说中去。它常常被视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引论或续篇,与《纯粹理性批判》一起或代替该书供人研读。很多注释家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关系的一种简单类比,来解释《纯  相似文献   

11.
《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看做是认识论的著作,海德格尔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存在论。[1]毫无疑问,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纯粹理性批判》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的主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先验哲学的总问题,而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  相似文献   

12.
张立立 《世界哲学》2013,(1):60-68,161
在现代政治哲学视野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高贵的谎言”,成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柏拉图的最大阻碍之一.本文考察了几种流行的解读及其不足之处,并试图探讨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即“高贵的谎言”并非针对被统治者而说的谎言,而是首先针对统治者(护卫者)而说的谎言.这种解读或可为理解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即政治权力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自由)才能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为不可能。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家回到洞穴中参与政治生活只能是"外在的强迫",而安德鲁则认为这是出于对哲学"内在的爱",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关于"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和哲学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在两种解释中都更为凸显。笔者认为,如果援引《高尔吉亚篇》中对宽泛的"政治"的论述,强调政治包括政治治理和人文教化两个方面,将"哲人王"限定在教化意义上的"素王",则"哲人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诗与哲学之争由来已久",使得"诗与哲学之争"成为了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会饮篇》中,不但明确涉及到"诗与哲学之争"的具体体现,更多次暗示了谁会成为这一命题的最终胜利者。通过对《会饮篇》的解析得出,在《会饮篇》中,由于哲学具有节制与理性的特点,所以哲学最后超越了诗,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关于哲学家统治的一场解释争论。根据《理想国》的描述,假如哲学家接受正义的要求去统治城邦,就不得不放弃最幸福的哲学生活。如何理解或化解这一色拉叙马霍斯式的结论,成为了学者争论的基本动机。我们的分析表明,上述动机来自一种误解,以为服从城邦正义的要求而去统治,体现了样式在哲学家灵魂中造成的正义。实际上,按照《理想国》的论述,只有哲学生活才能体现那种正义;而服从城邦正义的要求,只能体现一种非哲学的正义。从这一角度我们才能够重新发现整个解释争论背后蕴含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近来日渐受到关注。具体到柏拉图哲学,通常认为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阐释了以理念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方法论上进行剖 析可见柏拉图对两者关系思考的丰富性。《理想国》对道德与形而上学关系的讨论可以被划 分为三条进路:无需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基于经验的道德观;基于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其中 基于经验的道德观最为研究者们所忽视,在柏拉图那里道德既可以植根于形而上学,又可以 基于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陈康先生在《智慧: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科学》中的论述,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和神学的关系。陈康先生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章节中提出了一种原因论,它让亚里士多德导向了对于神学的研究。但是,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开篇提出的原因论导向了《形而上学》Z17中的作为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核心的"本质实体论",确切地说是"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此外,亚里士多德在Θ卷通过潜能现实理论,阐明了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中形式作为现实的优先性,从而让亚里士多德转向了研究纯粹现实的实体的神学。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哲学学术辑刊《哲学门》今年问世 ,计划每半年出版一册 ,每册约 2 5万字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 0 0 0年的两册 ,已分别于 5月和 1 0月份出版。《哲学门》面向整个华语世界 ,编委会目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教学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人士组成。《哲学门》鼓励研究纯粹哲学问题、发表原创性思想、提倡哲学批评。其论文最长可达 3万字。原则上只接收电子投稿 ,电子邮件地址是journal@phil.pku.edu.cn。《哲学门》的名字有多重含义多重象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门在这里指门类。它是中国近…  相似文献   

19.
卢梭通过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激烈批判,确立了从道德、正义的角度探寻政治哲学的主题,因而将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观。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是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自由、平等和正义的道德理想国。然而,他的这个道德理想国遭到了来自理论界和实践的双重挑战,最终走向了覆灭。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的矛盾之处在于混淆了"道德上的应当"和"政治上的能够",将"应当"看作"能够"去追寻,构建自己的道德理想国;在道德培养问题上,其思想有着"成公民"和"成人"的逻辑矛盾,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政治和道德融为一体的理想;近代政治对于人类生存的过分关注,导致对与政治相关的道德、自由的远离,这是卢俊政治伦理观遭遇的无法避免的时代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一、《纯粹理性批判》:是否弃上帝,抑或是否弃思辨理性的僭妄?一种对康德哲学的如下理解曾在国内学术界差不多成为认同的观念: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上帝在一度被否弃后,又被否弃者重新扶上天国的王位。一部评述康德哲学的专著这样写道:“康德在前门送走上帝(在认识领域宣布不能证实上帝存在),在后门又接了进来(在实践领域又宣布上帝必然存在)。”(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269页)这种见解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海涅,然而海涅是错的。事实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