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渭祥 《天风》2005,(4):22-23
祷告是神儿女的一项权利,我们可以把我们生命中的忧虑和生活中的担子放到神的手中,让他替我们解决 问题。可是不少信徒总是感到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神许多时候并没有听他的祈祷,这使他们十分沮丧,也严 重影响了继续祈祷的信心。不是说"祈求就得着"吗?为什么我的祈祷总是未蒙应允?关于祈祷不蒙应允,原因 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不妨从圣经的原则中找出人方面的原因有多少,从而来调整我们祈祷人的状态,使 我们的祈祷没有阻碍。  相似文献   

2.
倪光道 《天风》2004,(7):40-41
基督徒既有肉体,又有圣灵,肉体的活动和圣灵的感动总是同时并存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肉体活动的属灵人。有些弟兄姊妹可能还不太理解,既然是因信得永生,为什么还要顺着圣撒种才收永生?  相似文献   

3.
精神家园: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阁 《哲学动态》2005,1(10):3-10
马克思哲学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咀嚼一个生活在100多年前的哲学家的著作?问题并不是对一名普通哲学家的思想的评价,而是对一种作为指导思想的哲学的理解,是一群信奉者的"自我反思".它们所折射的是这些信奉者们在生活变迁面前的"迷惑",反映的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现实生活的努力,映证的是马克思哲学所提供的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解决现代消费社会的问题时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4.
曾经,我们向大自然争取了生存的权利,向统治阶级要回了人身的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平等。然而,我们却没有解放自己的心灵,这种过程之所以如此艰难,因为禁锢我们心灵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走上街头,留心一下人们的表情,你会发现,不少人是充满愁苦与不乐。为什么我们不快乐?物质生活的富裕、活动方式的拓展不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安宁,是我们束缚了自己的心灵!不是么?平时,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整天忙忙碌碌,繁杂的事物充斥着大脑,紧张、竞争和压抑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唉声叹气。其实这只是一种逃避,有些东西你…  相似文献   

5.
失去     
涂静 《天风》2007,(16):37
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很多时候.只有失去才懂得真正想要的只是那最初的简单!!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渔夫很喜欢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他的同伴总是催促他多多工作,老渔夫问同伴说:"为什么要多多工  相似文献   

6.
“自我实现”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对自我实现应推崇张扬还是拒斥批驳?我们能给出一致的答案吗?恐伯更多的时候是引出我们截然不同的回答与激烈的争辩吧。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认为是我们的价值观不同所致,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在同一种含义上使用这个概念。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对“自我实现”能有相同的理解,那么我们在评价它时的真正分歧也便所剩无几。 纵览这些年人们对自我实现一词的使用情况,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是将自我实现看作一种过程,用它表  相似文献   

7.
人的适应——一种进化观为什么应激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是因为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比我们祖先的生活要更紧张、更有压力?从物质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代社会生活比我们以往任何祖辈的生活都轻松。但是,我们的时代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而且其中大多数从本质上说是属于心理的和社会的。我们再也不会挨饿、受冻  相似文献   

8.
名声不等于快乐,成就不等于快乐,景仰也不等于快乐,快乐是人生最现实的事,比有钱还现实。只是快乐常成为名利的牺牲品。 在非洲的草原上和沙漠中,生活着一些和平的与世无争的部族;在泰国北部的山村寺庙中,那里的出家师父还保持着古老的守贫的纪律,他们甚至连晚餐都没有吃,但脸上却永远安祥愉快。你不知道为什么吗?想想富裕的我们,却还是好多人处于忧郁的边缘,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进步;虽然西部还有千百万近乎赤贫的人,我们生活在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劝人容易劝己难。阅世几十载,我发现这几近真理。生活中,我们总劝人道: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平淡是福。可一轮到自己,总是免不了与人比这比那:别人有房了,为什么我还得租屋住?别人有车了,为什么我就买不起车?别人孩子上名牌大学甚至出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连考个好一点的大学都这么难……学习上,我们总劝人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  相似文献   

10.
成功是什么?     
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看来是成功的东西,而另一个人看来却是失败呢?成功到底是物质的体现,还是精神的追求呢?或者干脆两者都不是?有人鄙薄物质的体现,说拥有财富、权位只不过是世俗的过眼烟云.如果成功是一种物质的、有形的东西,而对这种成功的追求,就会成为对有限物质和感性的迷恋,由于这种迷恋,人们很可能失去对人生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因此,成功应该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之中,过程是一种永恒,过程的象征就是精神,人只有在精神和永恒之中才能得到真正充实的幸福,才能真正拥有成功.  相似文献   

11.
许多家长谈起自己上学的孩子时总是遗憾地说:孩子倒是聪明,就是粗心大意,考试从来不能得满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粗心大意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经常表现出不细心、不周密、马虎、疏忽等不良的  相似文献   

12.
略谈宗教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在我面前的,是带有几分泥土气息的《贵州宗教文化研究丛书》的梗概。细品书名,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宗教”?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文化”?为什么要研究“贵州宗教文化”?一、为什么要研究“宗教”?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也就是说,人在实现彻底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达到“围绕着人自身转动”的漫长的过程中,总有“围绕着人转动”的宗教会与之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观察、研究宗教,就是以改造世界、发展自己为己任的人类,不…  相似文献   

13.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世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相信你在掌握其理论后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消除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快乐第一法宝:宽恕的心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塞利…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与异化     
1.黑格尔说:“只有当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时,方能说是自由。”从表面看,这句话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理解“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这句话的意思呢?黑格尔好象是说,只有当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周围事物没有不同,也就是当自我与他人的差异被克服的时候,那才算实现了自由。但是只要我们有所行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企图进行改变周围事物的活动,就会感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我的行动包含了把我自己同我行动所及的周围事物分离开来的过程。因此,从字面上讲,黑格尔的上述名言只能施用于那些无所行动的人,但是自由的概念与这样的人却是毫不相干的。不过我愿指出,黑格尔的名言含有关于自由的重要真理。他的主张是:我之所以能够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我必须同我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事物保持某种协调一致的关系——什么样的协调一致,下面再讲。在黑格尔看来,这个世界既包括我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我的社  相似文献   

15.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观中的一个显著方面,因为它们基本上集中了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一些制度特征的认识。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关系?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为什么没有提到它们?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为四项基本原则所集中的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我们又该怎样坚持它们?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全面领会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认识,真正做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洒脱     
古往今来,无人不喜洒脱。可洒脱是每个人都想做到又最难做到的东西。生活于这个物质世界,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太多,金钱、名利、地位、权力,哪一样不让人怦然心动?可当一个人汲汲于此时,心中可还能留有一方天地?如此人生,何来洒脱?  相似文献   

17.
技术理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系问题。应当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关这方面的探索就愈益显得迫切和重要。这种探索只会促进而不是妨碍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是需要我们从正面予以研究的,诸如:怎样理解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的目的、意志和自由的关系?如何认识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应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后果的关系,从而在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文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西方工业化以来日趋严重的“物支配人”、“人的物化”等消极因素?怎样理解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威胁、区域间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全球性问题?所谓“技术统治人”、“技术支配人”的实质是什么?现代西方的某些流派虽然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囿于唯心史观的束缚,在那里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科学解决。而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高度,揭示这类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途径,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则具有重大的意义。毋庸置疑,理论界对这些问题意见纷纭,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其中反映出人们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使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有较大的进展,结合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那种囿于对科学历史观的简单化理解而对现实问题习惯于贴标签、套公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总是在社会实践的急剧变化面前显得手足无措。马克思当年对工业的本质曾做过一个精辟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这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技术问题不同样具有方法论的启迪吗?  相似文献   

18.
法式人生观     
正说起法国人,一般印象可能是浪漫与傲慢。在巴黎街头随处可见打扮入时、鼻孔望天的漂亮女人和西装革履男。我问土生土长的巴黎朋友,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们,你们会选哪个词,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说"negatif"——消极,"我们总是不高兴,没有为什么,就是不高兴。"看多了老美"你是最棒的"那套,老法的确让人不太舒服。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对生活的一点积极态度,但这一点点对老法而言就是那么难。所以,没多少人能耐着性子看完一部唧唧歪  相似文献   

19.
书拉密女 《天风》2009,(2):50-50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让我们感觉很棘手的问题,或者遭遇到让我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事情,甚至患难和重担也会突然临到我们这群人身上.这时候,我们就会问上帝,你在哪里?你为什么不爱我?为什么离弃我?我们总是一味地去询问上帝,却不反省--当真的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在仰望上帝?  相似文献   

20.
有一些问题,在我们心里被重复了不知多少遍——为什么我不能胜任工作?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总是一团糟?为什么他背着我去爱别人?甚至,为什么我这么容易变老?你的身边似乎“天灾人祸”不断。恶性循环要使你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先往极端糟糕的方面联想,你总是不快乐。 其实,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看同样的问题完全不同。知道吗,即使上帝关上所有的门,也必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