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也必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长征精神。在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中国道教学院于11月19日组织全体学员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展览以长征历程为主线,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师生们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长  相似文献   

3.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结合时代特点,被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从高尚思想理念、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调研数据的研究,探索当代大学生弘扬并践行长征精神的现状,并对长征精神在大学生中的弘扬路径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重新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延安精神,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热潮。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革命先辈们创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建国后,新中国的英雄儿女在继承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和发扬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这些不同称谓的革命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在革命和建设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曾经起过极大的激励鼓  相似文献   

5.
单家集夜话     
正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首站到固原市将台堡,冒雨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他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1)2020年6月10日在宁夏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一九三五年毛主席率领红军转战宁夏,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佳话。  相似文献   

6.
长征路上的传教士这是发生在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奇特故事,主人公是被红军队伍俘获的英国传教士,他信仰上帝,不理解中国革命,但他却对那群有信仰的中国人产生了好感……这位传教士的中文名字叫薄复礼,原名阿尔弗雷德·勃沙特,瑞士人,1897年生于英国...  相似文献   

7.
正传承长征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无论是在单南村、单家集还是在陕义堂清真寺,我们都能感受到当地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红军的深厚感情,对于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建设好家乡的责任和使命。宁夏固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7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长征从这里,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派来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曾以唯一参加长征的外国人而闻名于世。然而,还有一个在长征的红六军团中生活了十八个月的外国人,却鲜为人知。他是一位法国传教士,名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ALFRED BOSSHARDT)。前不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才被人重新提及。事情是这样的: 1984年3月11日,著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给肖克同志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9.
正红军长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贵州,贵州地区多民族、多宗教的情况比较复杂,境内佛、道、伊、天、基五大宗教和民间宗教并存。红军长征在贵州时期,我们党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宗教政策,保障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争取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以利红军顺利进军。党的宗教政策在贵州的实践,至今对我们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长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意识形态,其自身具有永恒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长征文化的关注度也迅速升温,在新时期大力弘扬长征文化更突显出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在这种形势的驱动下,长征文化题材的设计创作便找到了发展的契机。挖掘长征文化元素,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设计和创新,使长征文化元素呈现新的视觉形式,是当下大众的审美诉求,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长征文化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史诗。长征期间,红军曾两次经过甘南境内,途径迭部、临潭、卓尼、玛曲等地区,举行了俄界会议、攻破天险腊子口、建立临潭新城苏维埃政权等重大活动。从此,红色革命的种子撒向甘南各族群众的心中,出现了各族群众和各宗教团体喜迎红军、为中国革命贡献力量的感人场面。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在困难时期帮助红军的事迹永远成为留存在西凤山下…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同志5月9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中国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底蕴极为深厚,而中国道德精神是其基石和实质,弘扬中国精神尤其要弘扬中国道德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伦理学在复兴和繁荣的过程中为弘扬中国道德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核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对学术界诸说的评论我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的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不尽一致的看法。有的把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自强不息、兼容并包、以德育代替宗教,看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有的认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2):148-152
公民精神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反映,其发展程度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研究我国社会个体身份从臣民到人民、从人民到公民的演进路向,以及公民精神的发展轨迹,有助于准确认识中国的公民精神。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依附性"臣民"长期存在,公民身份和公民精神无从显现;改革开放前"人民"的政治权利被有目的地放大,忽视了本质性的公民精神;改革开放后个体的发展,为公民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条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对公民精神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国公民精神的成长,呈现出短期性、渐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积淀形成的天人合一、重民贵民、贵和持中、刚健有为、爱国忧民等基本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我们应当刻意挖掘和阐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虽说理性和非理性倾向是有了绘画以后一直存在的类型区别,却恰恰反映了艺术家在明显的倾向中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当代中国铜版画语言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兴起,正是中国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和审美心理在铜版画语言中的体现.现代西方美学的影响、中国人观照字宙万物的哲学态度和审美心理以及铜版画特有的材质和腐蚀技术,是现当代中国铜版画语言中的非理性因素的产生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郭昭第教授"中国智慧美学三部曲"(《中国智慧美学论要》《中国抒情美学论要》《中国叙事美学论要》),立足世界美学视域,分别对中国智慧美学精神,以及颇具特色的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进行了理论梳理,特别是对中国美学无所执着、平等不二和周遍含容等智慧美学精神的阐释,对人们重新发现和深入认识中国美学精神、提升对中国美学的理论自信和国际影响力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严锡禹 《天风》2010,(2):47-48
萧克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方面,也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他提倡党史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个人崇拜,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正因为将军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才从不讳言自己在长征期间与一位在华内地会传教士的交往。2006年,已届百岁高龄的他,仍然对此事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20.
在各方面越来越全球资源共享化的二十一世纪中,现代服装设计在表达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必然或隐或显地表达古代传统文化中有活力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经验,《考工记》作为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它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遍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分析了《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提出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应当秉承历史的使命,传承传统艺术精神,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理念,塑造风格浓郁的个人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