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先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学海》2002,(1):28-3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叶虎 《学海》2002,6(1):36-4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范钦林 《学海》2002,(1):34-3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纪人 《学海》2002,(1):40-4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文学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学史观念日益丰富,在现当代领域“大文学史观一、“20世纪文学整体现”、“重写文学史”、“两岸三地文学走”等新的文学史理论范畴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其中,“重写文学史”现惫蕴含的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意识形态性”和“去意识形态化”的矛盾,以反话语霸权的解构等问题启发了本文对“重写文学史”观念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由贾玉民、刘凤艳主编的国内首部《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从2004年至今,终于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是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鲜明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工业文学"这个概念,为人们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崭新而有趣的视角,为人们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视界与非常别致的风景。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把此前文学史遮蔽了的这方面的内容给敞开来了,使我们对这个文学的专题史有了前所末有的新的认识与深入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中国某小说与佛道某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的出世思想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自本世纪初林传甲,黄人编著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人写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不下五百部,而宗教、僧侣文学的专书、专史,仅有建国前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192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1933年作者本人出版)等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一文是对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的写作观的有力补充,在对"零度写作"这一概念讨论之外,文中的批判精神值得进一步发掘。他对写作史的揭示,对多种写作形式的批判,对诗的现代性的发现,以及从边缘发声的知识分子诉求体现了其批判性,巴特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等风格则在这篇文章中均有体现,而战后法国知识界的历史情势,造就了巴特式"写作"。《零度的写作》为我们考察文学史、学术讨论、现代生活等多方面都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和内地、还有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组成的。文学也是这样。可是,在已经出版的《中国文学史》里,谈的却都是汉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谈得很少,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只有鲁迅先生的文学史例外,它叫《汉文学史纲要》,这就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在谈到回族文学的创作时,谁也不能否认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对这些,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尽快地加以解决,或部分地加以解决。在眼下,最要紧的是好好想想我们自己的事。打铁先要自身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这才是非常重要的。记得粉碎“四人…  相似文献   

10.
博尔赫斯对于二十世纪的拉美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其作品中大量包含了他对时闻、自我以及写作阅读发展动态的细腻思考。埃德温·威廉森的《博尔赫斯大传》涵盖了博尔赫斯的生平和他的全部作品,时博尔赫斯生平描写可谓是最细致的。作者把博尔赫斯的生平与其作品紧密结合,进而发现博尔赫斯每部作品中包含的自传性,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异常迷人的博尔赫斯,也提供了理解博尔赫斯文学花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12.
张志强 《哲学动态》2006,(11):34-38
近年来,随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关于中国哲学史写作的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哲学“哲学之终结”论述的异域回响;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学术史热和国学热以来,关于思想史写作讨论的日趋兴盛,也总是关涉于中国哲学史的写作问题,构成了这一问题出现的近因。关于思想史与哲学史写作范式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史写作最初问世之际便已经出现。时人多从陈寅恪与金岳霖关于冯友兰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读出“微言大义”般的审思顾虑,这些顾虑多集中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素材和范围与西方哲学的…  相似文献   

13.
孟、庄“文论”中之儒、道文学观董正春先秦的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先秦文学的开启性的成就,已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清代章学诚"文体备于战国"之说虽显有夸大.但千里大江,起于滥觞.先秦文学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影...  相似文献   

14.
李建伟 《管子学刊》2009,(3):115-118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的文学观念——兼释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孔子的文学观念———兼释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由孔子所揭橥,弄清孔子文学观念的真实内涵,有利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本文通过对“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细致阐释,指出“孔门四科”是孔子对其弟子从政特长的评价,作为“孔门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非同凡响。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将其译成各种语言。自19世纪以来,已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着重对比和分析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思先生对其中第二十八回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氓》是中国文学弃妇诗的开山作,其主旨既非“弃背困悔”、“弃妇道悔”,女主人公也不是“愤怒的反抗者”.《氓》所表现的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特有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更反映了曾经自觉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在巨大的生活挫折和在社会压力面前的无奈和以守为攻的心理状态.《氓》所表现的弃妇现象,塑造的弃妇形象,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领域,成为后来文学的“原型”,是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永远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进行美学理论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美学精神的外在显现,并且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实践结合、地位丧失和观念回归三个阶段。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也希望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9.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作家以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小说中的婚姻问题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婚恋问题的态度。尽管受当时社会的限制,奥斯汀无法将父权社会套在女性群体思想上的枷锁打破,但她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的尊严与独立人格对于唤醒女性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后期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失乐园》中塑造的撒旦形象,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中最复杂最富有争议的形象之一。几百年来,对于撒旦究竟是叛逆的革命者,还是邪恶的魔鬼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事实上,一部作品的创作既与作者个人生活体验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因此,撒旦这一形象不仅折射出了弥尔顿一生的思想经历,还反映了风云变幻的英国17世纪的历史。撒旦形象的复杂性是时代原因所导致的弥尔顿思想局限性的反映,也是其出于理性精神的反思而得到的结果。但正因为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才使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经典,至今仍让无数读者对其爱恨交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