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元妙观     
泉州元妙观柯建瑞位于泉州市区中心的元妙观,是道教传入泉州之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初名白云庙。历代在官府支持下,屡屡改建扩建,曾经先后改名中兴观、开元观、龙兴观、天庆观等。元代元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观,取...  相似文献   

2.
在苏州古城的市中心,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观前街”。这条街名的由来,是因为在这条街上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观,历史上几次兴废,至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改称玄妙观。现在保存完整的有山门和三清殿二处。三清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主体结构建于宋代,是国内难得的宋代建筑之一。三清殿的西墙上,有一块老子画像石碑,用木框加门严密地保护起来。这块石碑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唐玄宗李隆基御赞的宋代复刻名画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唐代《道藏》的编纂与道经的传写,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唐代《道藏》的编纂李唐王朝立国初,即重视道经的搜集整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蔡晃、成玄英等三十余名高道,齐集长安五通观,“日别详核道德”。到唐高宗时,长安昊天观主尹文操编《玉纬经目》,著录道经7300卷。据贠半千《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载,唐高宗以晋王旧宅为太宗造昊天观,以尹文操为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可知尹文操时为长安道教领袖人物。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昊天观立于显庆元年(656年),尹文操死于武后垂拱四年  相似文献   

4.
四川遂宁市射洪县城西北四十华里金华镇境内,有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金华山道观。道观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更有精心雕刻点缀的180米长石雕巨龙,形象逼真,跃然欲飞。将一座原来不高的山体,装点的更加雄伟壮观。据《射洪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汉代此地名为“烟墩岭”,东晋时有道士陈勋来此结茅为菴,修仙学道。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该山建筑即名“金华山观”。《射洪县志》说:“其山贵重而华美,故观名金华”。唐代此观更名为“九华观”,观中有唐明皇所铸老君像。宋代英宗治平二年(1066年)赐名“玉京观”。元延祐元年(1314年)道士陈若海曾重修金华山道观。  相似文献   

5.
当白雪覆盖着北方大地时,苏州,却依然是树木青翠,蜡梅幽香。丙寅年岁末,我有幸游览了这座驰名中外的江南旅游胜地,并参拜了道教著名宫观——苏州玄妙观。玄妙观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占地面积五十一亩,为苏州道观之首。现在是苏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一九八二年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至今观前街仍是繁华之地。这一江南道教著名古观,曾一度有“正一丛林”之称。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类·道观部》载:玄妙观最初叫“真庆道院”,唐时改称“开元宫”,宋更名“天庆观”,南宋建炎初年毁于兵火,绍兴十六年(1146年)  相似文献   

6.
茅山元阳观     
元阳观为茅山名观之一,历史悠久.唐代诗人顾况(727-815)曾寓居此观读书多年,后作有<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诗云:"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该观后毁于战乱,南宋时复建.据<金坛县志>和元代刘大彬<茅山志>记载,南宋隆兴初(1163),吴兴道人沈善智穴居于此,自称洞主.时有黑虎随之出入,人皆异之.后韩蕲王夫人茅氏与侍从者来访遗迹,果见黑虎随道人周旋起伏,因号沈善智为伏虎真人,随即资助构建殿堂,名为"冲虚庵".庆元年间(1195-1200),请得观额,仍名元阳观.此后该观又历经风雨,几度兴废.  相似文献   

7.
元妙观(俗称天公观),在泉州市内东街前田巷,在道观前殿建有正音戏台和梨园小戏棚各一座。在戏台之侧墙上嵌有一方石碑,碑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泉州道教与地方戏曲的关系,是件难得的有关历史资料。现碑刻、戏台已无存,下面是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收藏碑文抄件: 郡城诸纸料铺公号金庆顺,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秋,元妙观重新告成,诸纸料铺虔诚醵金,敬塑北斗九星君金身宝座,乃塑北斗星君副像、天上圣母宝像,为值年正东轮请供奉。每逢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基于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详细考察了福建莆田元妙观的历史源流、所藏碑刻及其社会影响。指出:莆田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后经历代的不断修缮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是一座"三殿宏丽,甲于八郡"的著名道教圣地。观内保存的宋徽宗御制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较海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保存完整、石质上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见于金石著录的字数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宋徽宗瘦金体碑刻。莆田元妙观道士与明代林兆恩所创的三一教有关联,同时也与莆田地方社会士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金华道观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北四十华里的金华山上,是该省的最点宫观。金华山汉时名烟墩岭,东晋时,方士陈勋来山学道,结茅为庵。南朝梁武帝酷爱佛、道,拨款修建金华观(502—519)。据史书载:“金者贵重之意,华者秀美之义,其山贵重而华美,故名金华山。”唐太宗李世民(627—649)赐名“九华观”,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更名“玉京观”。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道士陈若海扩建,并重新启用“金华观”的观名。该观历经明、清各代扩建,现仍保存完整的寺观殿堂二十余处,参天的古柏一千余株。  相似文献   

10.
有心研究泉州道教舞蹈的同志们往往因寻不到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而感到无从下手,确是困难重重。为了探寻道教舞蹈的渊源,1957年市文化局局长许谷芬同志派我与赖泗海走访了鲤城区的两处宫观,向“天公观”(即元妙观)的两位道教老艺人和东岳大帝庙的秀元老艺人求教,才对它的历史有了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1.
为庆祝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广东省道教协会主办,广东圆玄道观承办的“万缘法会”于1999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圆玄道观隆重举行。来自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元妙观、玉清观、纯阳观、三元宫、黄龙古观,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道观、云泉仙馆等十多个道坛参加了此次法会。10月...  相似文献   

12.
临夏白云观坐落在甘肃省临夏城内凤林路,是临夏地区道教全真派重点宫观之一。该观历史悠久,初为文昌观,继为文庙,再建文昌宫,后又增建白云观。白云观的前身文昌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行宣政院经历善麻建。明洪武初,又有河州西南玉伦沟(今榆林沟)三清观并入。三清观,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道人何廷秀建。洪武七年(1374年),指挥徐景主持重修文昌观。二十六年(1393年)作道纪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修三清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编修《河州志》时,已改为道正司①。明末道正司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昌观年久失修,殿堂…  相似文献   

13.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揭开夜的面纱,又一个充满朝气的日子悄然来临时,福建泉州元妙观里早已是经声朗朗。这是元妙观的道士们在做早课,也是一天的开始。咣咣咣……三清大殿内的钟鼓齐鸣声划破寂静的晨晓。元妙观道士开始了新一天的修道旅程。钟板是道教丛林的信号,开静止静,烧香上殿,全听钟板。“钟板常住”,就是道教丛林以钟板为号令,召集道众以及报时、安排日常生活事务。元妙观的钟鼓是早上5∶30开静。开静的意思是新的一天已经开始,同时开静预示着各殿堂殿主要向神灵焚香祷告,然后开始早课的诵持。鸣钟之后,道众们起床、洗漱完毕,有序步入三…  相似文献   

14.
玉泉观座落在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紧依城垣,林木葱茏,殿阁巍峨,数百年来一直为道教圣地。因山间泉水清澄甘冽,且能治愈疾病,故称“玉泉”,观以泉名,逐名玉泉观。玉泉观据州、县志记述: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距今有七百余年历史。传说在至元八年(1271)秋天,道教长春真人邱处机弟子梁志通离京,远涉关陕,西行至此,见其林泉丘壑之胜,遂结庵栖隐。据玉泉观碑文载:“至元丙子(1276年)起太上殿,事之以五祖七真。至元己丑(1289年)建玉泉殿,事之以风后牧伯。栋宇宏丽,位置高敞,  相似文献   

15.
惠州市元妙古观,在西湖之北,芳华洲之后,原名天庆观,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距今已有1352年历史。至天宝七年(公元742年)扩建,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香火鼎盛,殿宇巍峨。道观之旁,梅进士第(梅蟠宅)。梅蟠,字子升,归善人(惠阳县人),宋元丰八年进士(公元1087年),博学强记,笔力豪放,不乐士进,人称梅夫子,凡惠州之山水,均有留题,不下千篇,晚年居丰湖之上小岛,自号罗浮山人;舍弃居宅,并入道观,  相似文献   

16.
5月30日,人杰地灵的南昌迎来了祖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的道教界朋友,他们齐聚美丽的象湖湖畔,参加南昌万寿宫重建竣工庆典暨神像开光活动。南昌万寿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始建于晋永嘉六年(312年)的南昌万寿宫原坐落于南昌广润门内翠花街,初为纪念许逊祖师的“旌阳古祠”。唐懿宗赐名“铁柱观”。宋真宗改名“景德观”。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大批名儒捐资,将庙观修葺一新,王安石还亲自撰写了流传至今的《重建许旌阳祠记》。宋徽宗改名“延真观”。宋宁宗升观为宫,赐额…  相似文献   

17.
佛教根本的修行观主要是围绕着一心展开,了达一心,也就是觉悟了"本性清净、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成佛,所以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由于描述本心的文字有所不同,所以应当按照佛陀所说的理论来阐释真心的修行观,而真心的异名都由"真心"统一起来。《宗镜录》中的真心修行观强调在"以心为真心、清净心"的基础上进行阐述,而真心修证观则强调从"顿悟渐修"到"顿渐圆修"的自修方法,借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中的"知"从自悟的原则来进行描述,可以看到,延寿的修行观也与解脱观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李荣,号任真子,蜀中高道,是唐代初年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根据《全唐诗》和《绵阳县志》的记载,他为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关于李荣生平的详细情况,因史料阏如,今已无法考证得知。但从现存的唐代道教与佛教的一些有关资料中,如明修《道藏》与《大藏经》的《唐高僧传》、《集古今佛道论衡》中,仍可检寻到他的部份行踪,使我们今天对于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2005,(6):20-20
11月26日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一行在省民宗厅纪检组长王志明、市委统战部李成佑副部长、市宗教局骆良益局长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泉州市道协及元妙观进行走访视察。蒋坚永一行首先参观了元妙观蕴涵闽南古建筑精华的三清殿及复建中的凌霄殿,并就元妙观精美独特的建筑艺术予以评价,同时希望要以此为基础,让元妙观除了成为一座弘道的宗教活动场所之外,还要成为一座集闽南古建、雕刻艺术精华于一体的现代古建筑精品。中国道协副会长,省、市道协会长林舟向蒋坚永一行汇报了我市道协这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道教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相传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老子化身在山西羊角山显现,自称为唐朝帝王之祖,故唐代李姓皇帝便自认为是道祖老子李耳的后裔,于武德三年(620年),诏改羊角山为龙角山,并建老子庙,此后道教宫观日渐弘大,遍及全国名山都邑。唐初在山西南部重镇绛州,于城内最北端高崖之上,居高临下建造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庙宇碧落观,唐高祖李渊十一子韩王李元嘉的四个儿子李训、李谊、李谌、李撰,于唐总章三年(670年),在碧落观内塑造大道天尊像,还欲为其母房太妃在天尊像后立一篆书大碑刻祈福,由李训、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