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才先成人──由北大人的“修身工程”所想到的郝文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古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修身、不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就不会成为有用之才。这说明道德的自我修养对一个人的成才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才,首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人才之所以...  相似文献   

2.
“修身”在儒家学说中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条件,那么在儒家理论中,修身的依据、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又怎样去修身?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分析了儒家“修身”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9年4月26日,中央党校哲学部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学术座谈会。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中央党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五四与中国的现代化”、“五四与中国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一、“五四”与爱国主义与会学者首先肯定...  相似文献   

4.
1919年4月27日,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夫妇和女儿乘坐熊野丸号前往上海.邀请他来华的是北大、新学会、尚志学会与中国公学.4月30日,杜威抵达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访问和讲学活动.才过了三天,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夕,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大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大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联合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讨会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等重要科研单位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的代表,共计40余人与会。会议对黄楠森、王东主编的新著《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给予了实…  相似文献   

6.
8月23日 星期二电话来了,得力于北大哲学系同志们的悉心安排,我们编辑部的同志们终于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后天)与参加北大哲学系和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哲学研究室共同举办的“辩证唯物主义”讨论会的各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五四”与反传统、与文化激进主义、与后现代三个角度对“五四”意义作出新的评价。本文不同意文化保守主义把本世纪文化失序归罪于“五四”全盘反传统 ,不同意把“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等同于文革政治激进主义 ,更不同意后现代主义对“五四”精神的消解或解构 ,而认为“五四”精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灵修生活的目的乃是“修灵”。中国古人注重“修身养性”,修身是指道德行为的操练与修养,养性是指培养良善正直的本性。这样成为“正人君子”,利国利民。而基督徒的“灵修”乃是通过“修灵”而达到“修身”。如果“修灵”解决不好,“修身”问题也难最终解决好。“心灵”或“灵性”的缺陷也带来人格及行为的缺陷。“灵修”乃是通过敬虔地读经、祈祷、“破碎”、“重塑”来除骄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也是“五四”运动中回族爱国志士马云亭、朱春涛、朱春祥光荣牺牲七十周年。济南市民委、市伊协与市政协文教委、市青年联合会、市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联谊会联合于四月廿七日在山东剧院隆重举办“马云亭爱国志士事迹报告会”,向本市回族青少年进行了一次  相似文献   

10.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五四”运动以来的70年却把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沉睡中唤醒,催其奋进。“五四”发生以来,70年的光阴过去了,但是人们普遍感到,它所提出的发扬“民主”与发展“科学”的任务至今没能完成。因此,当“五四”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这个素有儒学传统的华夏民族的子孙,无论在海内还是海外,都在纪念它。由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五四’70周年学术讨论会”就是其中之一。会议于4月1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在京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着重讨论了下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仅两万言的《论语》以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的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和怎样治国。修身之本在于求仁,而至君子,治国之道在于“为政以德”,而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为政以德”...  相似文献   

12.
(1979年4月26日至同年5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谈谈《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杨国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纪念列字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七十 周年黄神森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 第2期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萧三中国 青年报1979年5月5日“五四”时期周恩来同志民主思想的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室南开大学学报 1979年第2期坚持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学习周恩 来同志从“五四”到旅欧期间的革命思 想胡华等群众1979年第5期周恩来同志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目 录》读后魏宏运历史教…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动的“道德革命” ,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学者论及“五四”的道德革命 ,重点大多是它对旧道德的批判清算 ,及其所造成的震动、影响 ,而对它所提倡的新道德则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稍作评介 ,以求对“五四”的道德革命有更全面的认识。概言之 ,“五四”所提倡的新道德 ,其基本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求乐免苦”的人性论、伦理观。现按其逻辑顺序分述如下。一“五四”道德革命是戊戌时期道德革命的继续。在戊戌时期 ,维新派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 ,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 ,《大学》统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 ,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一开始便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 ,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具体说就是 ,《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原则 ,则“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 ,而“修身”正是《大学》“三纲八目”说的核心。“三纲领”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明德”重…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从周,以传承文王之“文”为使命。“文”既指外在的礼乐制度、道德典范,亦指内在的於穆缄渊,两者通过“体用一源”得以统合。卫武公传承文王之学,《诗经·卫风·淇澳》呈现了其修身的特质及君子之美,借此可以蠡测文王之“文”及证成。《淇澳》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象征修身的三个阶段,在成就有德君子时,亦伴有三个阶段的美;内外兼修,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亦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主客统一。《论语》引《淇澳》首章,展现出修身的内发与外令、方向性与无限性、道德优先与审美“退场”。《大学》引《淇澳》首章,侧重修身的起点,呈现修身的内、外两个向度,在方向性与无限性基础上,以三个“不忘”来表现阶段性目标实现。《淇澳》展现的修身特质有:承认起点的个体差异性,由此决定功夫的进路以及终点的集成。修身包括个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凡而圣”与“即圣而凡”,从而分别成就“小身子”与“大身子”;改变内在品质,以接近文王之德之纯。《淇澳》修身体现出个性之美与集成之美、仁之美与敬畏之美的统合,具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面向,后世儒学在继承时,有道德抑制代替审美的倾向。回望周代修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德美合一,对于激活儒学的艺术精神主...  相似文献   

16.
具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关于创造的概念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焕  金盛华 《心理学报》2007,39(1):135-145
运用Q分类及多尺度分析方法,研究具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关于创造成就的概念结构。被试是30名来自物理、化学、数学、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具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具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关于创造成就的概念结构由“成就取向/内心体验取向”、“主动进取/踏实肯干”两个维度构成;取得科学创造成就的重要特征是“成就取向”和“主动进取”。作者进一步讨论了主动进取对于取得创造性成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简的出土,为研究子思及其学派的思想提供了新资料。子思的修身思想上承孔子、曾子,下启孟子,是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简文对统治者修身与治国安民关系的论述透露出修身的重要性;心性论是其修身哲学的理论基础;“思”是修身理论的途径。修身理论为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证明子思学派是孔子以后儒家最重要的学派,思孟学术传承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18.
1988年4月30日,北大哲学系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就主客体问题举行了一次小型讨论会。着重讨论了“实践本体论”和“主体性原则”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用“实践本体论”代替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倒退。从马哲史看,最初,世界观是包括在历史观中的,讲历史观必然涉及到世界观。在这意义上把“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伟大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它的性质、意义和历史作用,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概括总结,但是,“五四”运动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  相似文献   

20.
胆识和勇气 1999年4月21日。中国科协召集反对伪科学、伪气功的人们.在北京召开一次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会议。会议由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