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李锦全(一)包容和谐精神。《周易·坤》中说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存载物:德合元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用大地作比喻,万物是生长在大地上,并取得自然的生态平衡,所以说是“品物咸亨”。联系到人事方面,君子就应该厚德载物,象大地那样承载万物,这形象地表述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这被包容的万物,又是和谐地相处,有如《中庸》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悻”,这种精神反映到政治上,《尚书·尧典》讲“协和万邦”。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仍是提倡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国家内部也可以推行一国两制,这就是在兼容并包的前提下,做到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之间的和谐共处。(二)互助友爱精神。先秦时作为显学的儒、墨两家,都在提倡这种精神。从孔子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到孟子提出“乡田同井,出入相友,过望相助,疾病相挟持,则百姓亲睦。”即无论在全国还是乡中,互助友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三)刻苦耐劳精神。中华民族的刻苦耐劳精神是世上公认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就宣扬这种精神。如孟子列举一些经过艰苦锻炼成才的人,接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相似文献   

2.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穆斯林,我们应该知道,这一荣辱观是包含我们穆斯林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与伊斯兰教基本精神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精神现代化广东社会主义学院林卓才民族精神属于民族凝聚力的指导性要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称之为民族魂。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赖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对民族精神应作较为全面的表述。概括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应有其时代特点。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除了包涵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外,还应该包涵我们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铸就、与现代化相适应、能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民族的时代精神。这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要解决好科学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本质问题。我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存在着中西文化碰撞的问题,但主要不是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民族精神西方化。因此,不能以民族精神需要现代化为理由搞全盘西化,也不能以反对全盘西化为理由而回避民族精神现代化。我还认为,把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看作是中国古今文化冲突,要现代化就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进行根本性的革命的观点,也值得商榷。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的实践是生产活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化,其  相似文献   

4.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中华民族是我国当前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弘扬、振兴。近百年来,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成为时断时续的文化热潮中的基本课题。本文拟就民族精神的界定与实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扬与提升三个问题,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相似文献   

7.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提出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中先进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方面的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  相似文献   

8.
会议开幕词     
会议开幕词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编者按:如何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多、更快地创造出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去探索、说明并解决与此相关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则是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最近,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概念的界定,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不乏从哲学层次进行探索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海内外学者充分展开自由讨论,各自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本刊不惜以较多的篇幅辟专栏来反映这次会议;并以此表明本刊对哲学联系实际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极大关照和支持。尊敬的来宾、学者、女士、先生们: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今天在中国伟大的革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关于民族精神问题,是讨论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不够,其中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讨。本文拟从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六个方面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亦试图从抽象到具体地对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发展进行阐述,以就教于学界同人。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卜鼎焕1“民族的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涵义广泛的种概念,它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情绪等等一切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性,包含了一个民族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它反映了每个民族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貌。而民族精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华和灵魂的东西,是一种稳定的、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它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特别是能够诱发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民族精神的全部思想呈现出积极风采。我们所讲的民族精神就是指作为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因为弘扬了这种民族精神,就能诱发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特征:(一)全民性,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雏形,又由全民族的共同行为日趋丰富,并由全民族共同保持、完善,它的生命来自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它的历史是由民族成员创造的。(二)独立性。民族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民族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诸多要素对它产生影响,而最主要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相联系的,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中建构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为民族的旗帜,它的发展始  相似文献   

11.
吴钧 《周易研究》2007,(2):92-9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民族精神的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给予高度关注,掀起了研究民族精神的新一轮热潮。通过对有关民族精神的文章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一、关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一)关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关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是进行民族精神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在20世纪初以及20…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其历史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为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汉至唐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爱国"的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宋至清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感和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和发展期。晚清近代为第四阶段,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题,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升华的新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4.
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由江苏省科学史与哲学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科联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1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代表们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固然是由儒家文化所酿就的,但道释两家也有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佛教所倡导的佛性平等、道家所鼓吹的“无待”与自由,不仅吻合了儒学的“人皆尧舜”与“乘搓浮海”的意境,而且也为早期儒家所宣扬的原始平等与博爱,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因素;在个案研究上,代表们对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对“谦德”,有代表认为它能和谐人际关系,也展现了先贤的坚韧与坚毅品格追求,但也有代表认为,“谦德”妨碍个性的发展与权利意识的萌生,尤其是易导致对暴政、强权的屈从。与会代表认为,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文化都应当发扬,在当前尤其应着力宣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胡发贵)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的民族之一,也是最富有个性的优秀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务实自立,刻苦耐劳。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以农立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务实自立,刻苦耐劳。这就铸造了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因此,中国历来信奉“眼尾为实,耳听为虚”,注重人生社会现实,讲究兴邦治国,经世致用,而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实。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责任。江泽民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人民将基本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明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目标,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一个响亮的行动纲领,十分振奋人心。江泽民同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有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论述,学习和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将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儒学与西方文明”座谈会上的发言稿。作者认为,只有站在当今世界文明的高端.从中华民族今天的辉煌着眼。才能够把握儒家历史演进的全部意义和基本精神。各种文化形态的碰撞和交流。并没有扼杀以儒家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倒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传统的良机。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久经历史考验的传统积累,不但应该在当前的国内发挥作用,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影响世界。面对国内外基督教学术界提出的“孔耶”互补互利论、“文化神学”等种种论点,大陆的儒学界应该充分发挥学术的优势。为儒学的创新开辟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藉此建党90周年的机会.谈一点对“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起而担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凝聚起中华民族刚强的生存意志.为中华民族开辟了新的征途。1840年以来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没有物质,精神便不能行:没有精神,物质便不能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联结纽带。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所以,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或者说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这种情感教育,首先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教育,而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乃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为重点。自豪感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责任感产生献身于祖国建设的迫切心。自豪感,责任感融合、凝成振兴中华的事业心;每个人的事业心,最终落实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上。学生的事业心则落实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乃是这种民族精神在情感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省出版总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山东烟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深入开展“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对提高我们民族的自我认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对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融合,加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会同志就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如何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