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考察122名21-27个月龄的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实验室程序包括儿童的自由活动、与陌生人的交往、在多种压力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与母亲的分离-重聚等.结果发现(1)本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室观察程序能够有效地测查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2)中国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有四种类型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分布比例分别为11%,73%,7%,9%.其中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表现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美国、日本等国家儿童的行为大体相同,但淡漠型和缠人型依恋为我国儿童所特有,其表现特点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及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所普通小学的472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考察儿童中期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的发展变化,以及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中期的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在1年内较为稳定,分离焦虑、社交恐惧、恐慌障碍和强迫冲动障碍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2)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依恋越安全,儿童的焦虑水平越低。(3)交叉滞后分析显示,亲子依恋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焦虑;母子依恋只具有同时性的影响,父子依恋既有同时性也有继时性的影响。(4)安全型父子依恋能够有效缓解不安全母子依恋的消极影响,安全型母子依恋对不安全父子依恋的补偿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武汉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5名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团体施测的方式,探讨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同时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显著高于父—子依恋;在儿童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父、母均有影响,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相似文献   

5.
早期依恋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简称ASD)儿童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社会融合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从北京、青岛、郑州、武汉、无锡和赤峰市等地28所融合幼儿园中筛选出来的210名ASD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施测,考察母亲的依恋风格对ASD儿童母子依恋的影响,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ASD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总体状况良好;轻度ASD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显著高于中度、重度ASD儿童;(2)母亲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ASD儿童母子依恋均呈显著负相关;母亲关爱、鼓励自主与ASD儿童母子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控制与ASD儿童母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母亲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母亲关爱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控制均呈显著正相关;(3)母亲关爱在母亲依恋回避与ASD儿童母子依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母亲关爱、母亲控制在母亲依恋焦虑与ASD儿童母子依恋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300名6个月至3岁的儿童进行了抓物的实验。发现1岁以内儿童的左、右手率在50%上下,随年龄增长,右手率逐渐增加:1—1(1/2)岁为69.4%,1(1/2)—2岁为71.3%,2—2(1/2)岁为76.9%,2(1/2)—3岁为81.5%。男、女存在差异,男孩右手率较女孩高。实验中出现双手抓物现象,但1岁半后此现象迅速减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左利者,其孩子的左手率比那些父母为右利者高。此外,孩子抓物时对不同颜色物品和玩具则呈现选择性倾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目的是在中国翻译和修订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以便用于评价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来自中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44名专家参加了本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对理想的中国儿童的理解,使用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进行了行为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中文翻译版分类卡片的再测信度是,r=0.96(p<0.01);中文和英文版的再测信度是r=0.97(p<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再译版的再测信度为r=0.91(p<0.01).根据44名中国专家所做的行为分类平均数,我们建立了中国版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这一指标与美国原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r=0.83(p<0.01).研究结果表明,被广泛用来测量西方儿童依恋行为的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分类卡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有效地测量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本报告还初步探讨了中、英文版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中单项行为评分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192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调查,探讨了家庭功能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依恋回避、社交焦虑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家庭功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3)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分别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功能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究了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祖孙依恋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对155名南昌市农村地区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亲和(外)祖父母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依恋量表(Waters Attachment Q-sort Items)和执行功能任务组。结果表明:(1)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呈显著正相关,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2)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的影响之间存在调节效应;(3)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是可通过改善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质量来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192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调查,探讨了家庭功能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依恋回避、社交焦虑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家庭功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3)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分别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功能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本研究力求设置接近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情境,即把儿童置于将自己所喜欢的玩具(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玩(吃)的冲突情境中,去探究他们利他行为的发展,企图查明: 1.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利他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2.在分物和选物行为中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3.儿童在假设情境中利他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80年代后依恋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依恋研究的新的进展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⑴对不同年龄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进行研究 ;⑵对依恋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中的研究发展 ;⑷跨文化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它还会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为检验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质量的一致与不一致对儿童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78个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响应面分析发现:(1)拥有一致高质量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关系的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质量不一致时,亲子依恋质量高于祖孙依恋质量的儿童生活满意度更高,且高质量亲子依恋或祖孙依恋均能提升儿童积极情感。本研究加深了多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也提示在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可以从依恋入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成人依恋可以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依恋关系中持续感受到一种不安全感,因此个体往往采用心理防御策略来摆脱这种不安全感。对于许多不愉快的事件,个体常常也会采用类似的防御策略进行抑制,以减少自身的消极体验。主动遗忘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避免回想某一目标对象而导致的遗忘现象,其可能与高回避个体的停用策略十分相似。为探讨对于依恋相关的记忆内容,高回避个体是否能够成功进行主动遗忘以规避负面情绪,或是防御失败引起依恋系统激活,反而更多回忆起相关记忆内容,本实验采用Think/No-Think(TNT)范式进行研究,以依恋相关故事作为对被试的依恋启动操作,设计了2(启动:依恋启动vs.依恋未启动)×3(主动遗忘:Think vs.No-Think vs.Baseline)×2(依恋维度得分:高vs低)混合设计研究不同依恋类型主动遗忘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TNT操作与回避类型与启动操作的交互作用显著,高依恋回避个体在受到依恋相关启动时表现出优秀的主动遗忘能力,而在未受到启动时则不能有效地遗忘依恋相关负性词对; 而低依恋回避个体则表现相反,在受到启动材料威胁时无法成功主动遗忘,而在未受启动条件下可以成功遗忘要求内容。对于不同焦虑类型的被试来说,其主动遗忘能力与启动操作无关,高焦虑类型被试表现出更强的主动遗忘能力,并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型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林云强  张福娟 《心理科学》2012,35(3):725-729
摘要  研究者曾一度认为自闭症儿童无法建立起依恋关系。本文系统回顾了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最新进展,将自闭症儿童是否存在依恋行为(尤其是安全型依恋行为)、依恋发展解释理论、研究方法、类型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结合研究分析,提出有关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几点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延时影响及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4名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的预测均不显著;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2岁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顾海根  岑国桢 《心理科学》1997,20(6):519-524
采用陌生情境法等实验方法对52名2岁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研究,同时对其父母用问卷了解儿童问题行为和各种家庭因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岁儿童:(1)安全型依恋比例较高,A型依恋无回避行为;(2)抗挫折和抗诱惑行为较差;(3)安全型依恋问题行为较少,非安全型依恋问题行为较多;(4)各行为间有显著相关;(5)儿童社会性行为与家庭背景、夫妻关系无显著相关,与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及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中出现的差别,并分析可能会造成这些差别的有关因素。被试包括76名中国儿童和45名美国儿童。两国被试的平均年龄均为58个月。测量儿童依恋行为的工具是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分别计算出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各自的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都具有较高的相关(中国被试r=0.96,P<0.001;美国被试r=0.85,P<0.01)。但总体来看,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依恋安全性分数比用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得分要高。因此,在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来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时,有把被试评价为安全性较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