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秀安  陈筱洁 《心理科学》2000,23(5):616-617
1 引言  据调查 ,师范生普遍存在因学习和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等引起的种种心理冲突和障碍 ,自私、嫉妒等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许多师范生身上都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而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后代人材素质的提高。然而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一直以来 ,我们对师范生的教育注重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已摆到了议事日程。针对当前师范生的心理状况 ,遵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 ,我们认为 :要…  相似文献   

2.
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表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理论分析.初步编制了由责任感、有恒性、客观性、非权势性、创造性、监控性、教育效能感、角色认同、成就动机9个分量表构成的“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表”。经项目分析、预测、非正式测量确定了量表的具体测验题。对976名师范生正式测量结果的分析表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好地评定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对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亦有一定的区分鉴别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师范生心理素质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3.
师范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和鲁东大学7个不同专业的1000名大四学生为被试.运用师范生心理素质问卷进行正式测试,采用Amos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心理素质的合理的结构应是一阶九因素二阶三因素的结构,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较好。结果还表明,男女生在非权势性因素的得分差异显著,文理科学生在责任心和客观性因素的得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冯正直  宋新涛  王智  余红艳 《心理科学》2011,34(5):1274-1279
军人心理素质研究作为军事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近年来军人心理素质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对军人心理素质概念、军人心理素质的成分与测评、军人心理素质特点、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素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等量性研究方法 ,结合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等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 ,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进行了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 ,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包含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 ,具体化为 1 8个因素成分。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学生心理素质表现出性别、年级的特点 ,从年级发展趋势来看 ,呈现高二 >初二 >初一 >高一 >高三 >初三的年级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和生命态度剖面图(LAP)中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分量表,对258名一至三年级的免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生命意义的关系。结果表明,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及其各因子均与生命意义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高中低不同职业认同感组的生命意义及其各因子的组别效应显著;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职业效能、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价值三因子是生命意义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自编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1247名小学生作心理素质团体测试。利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学业成绩高分组心理素质优于学业成绩中等组和低分组,学业成绩中等组优于学业成绩低分组。(2)分年级看,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组的小学生在心理素质因素上的差异有不同。(3)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  相似文献   

8.
免费教育师范生学习适应状况及与报考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考察了679名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与特点,并探讨了报考动机与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免费教育师范生学习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逐步提高,且略优于普通大学生;2)免费教育师范生在学习适应的不同适应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3)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有两大类:自愿报考和非自愿报考,报考动机对免费教育师范生学习适应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学习适应总体上表现良好,报考动机直接影响入学后的学习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9.
针对领域一般性职业成熟度测量中存在的问题,从领域特殊性视角出发,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包括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两个分问卷,经过对2056名大学生的初测和5512名大学生的正式实测,结果发现:(1)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问卷包括内在取向、确定性、独立性和外在取向四个维度,研究编制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一般职业成熟度无法替代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测量结果。与非师范生相比,师范生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上的得分更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随年级升高呈增长趋势。这些结果对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的构想效度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崔立中 《心理科学》2003,26(5):943-944
1 问题与方法  伴随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闭幕 ,为 2 1世纪培养合格的、优秀的素质教育者的重任 ,便异常紧迫地摆到了师范教育的面前。今天的师范生将是 2 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他们自身的素质如何 ?为了让他们能够胜任明天的素质教育 ,他们自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今天对他们的素质教育又应该怎样进行 ?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 ,需要分解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探讨 ,然后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我们正是基于这种思考 ,分析了自 88年以来沈阳市师范学校十一届师范生的心理素质档案 ,而本…  相似文献   

11.
整体与部件表征在物体图形识别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物体表征及其对识别的影响,特别是整体与部件的关系。实验一主要研究物体整体与部件分别对物体识别的影响;实验二考察部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分割方式对物体识别的影响;实验三对自然分割和非自然分割的信息表征特点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1)被试在识别被人为分成几个部分的图形时,可能运用心理操作将各部分“拼凑”起来,然后再进行识别。(2)对物体的表征是多元的,既可以通过整体特征达到对物体的识别,也可以通过局部特征识别物体。(3)部件的表征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以通过部分信息完形出整体,而不受物体熟悉度的影响。如果能够识别构成物体的部件以及确定其间的空间关系,就可以实现对物体整体的识别,但部件识别不是物体识别的绝对前提。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心理健康素质”是个新概念。本文就国内和国外与心理健康素质有关的若干概念、观点,以及部分研究进行了整理。侧重于两个主题:(1)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相关概念;(2)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要素或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Tager-Flusberg 和 Sullivan(2000)从主体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一个心理理论模型,认为心理理论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社会知觉成分,一个是社会认知成分。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适合儿童特点的测查社会知觉成分的任务,将对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作进一步的验证,并对语言和心理理论两个成分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被试为90名3~5岁的儿童,男女各半。结果表明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同语言相关密切,而知觉成分同语言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这个结果为该认知模型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1,34(6):39-46
该研究设计了2种实验条件,对360名6-19岁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能力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讨论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的发展问题,结果表明:(1)6-1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2)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先于对没有逻辑答案的题目,6-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没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低于10岁以后的个体;(3)空间模型、语义模型、语义一空间混合模型和枢纽项比较模型是相互补充的,是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依一定次序,按一定的阶段逐渐形成的,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以枢纽项比较模型为核心、四种心理模型并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的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implications of Bleger's (1967, 2013) concept of the analytic situation, which he views as comprising the analytic setting and the analytic process. The author discusses Bleger's idea of the analytic setting as the depositary for projected painful aspects in either the analyst or patient or both—affects that are then rendered as nonprocess. In contrast, the contents of the analytic process are subject to an incessant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Green 2005). The author goes on to enumerat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analytic setting: the nonhuman, object relational, and the analyst's “person” (including mental functioning). An extended clinical vignette is offered as an illustration.  相似文献   

16.
《摄生秘剖》是明末儒医洪基所撰的一部融合诸家养生心理思想的专著。“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精、气、神、形紧密联系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机理。养生健体的关键是“保养精神”,神形共养便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生的主要方法有:药疗(按症处方),体疗(运动身体),心疗(治心养神),三者结合才有全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儿童心理折叠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建农  周林  查子秀  徐凡 《心理学报》1997,30(2):160-165
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心理折叠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折叠能力随年级(年龄)的上升而提高;(2)智力高的学生的心理折叠能力显著高于常态学生,而且,智力与年级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说明,智力是影响心理折叠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3)在本文所涉及的条件下,就总体而言,男生的心理折叠成绩高于女生。但这种性别差异主要不是来自常态组,而来自超常组;(4)不同被试组儿童的心理折叠能力具有不定全一致的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18.
心算活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算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心算活动具有明显的问题大小效应,其加工过程与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存在密切关系。此外,对心算的加工机制进行跨学科(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综合研究,是今后心算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Mental distres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were assessed simultaneously among 173 parents bereaved by the accident, suicide, or homicide death of an adolescent or young adult child. Official death records were us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participants.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4, 12, 24, and 60 months post-death. T tests compared study parents and normative samples on mental distress and PTSD, whereas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compared mothers and fathers on the same two outcomes over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 years after the deaths, 61% of the study mothers and 62% of the fathers me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tress, and 27.7% of the mothers and 12.5% of the fathers me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TSD. The hypothesized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der and trends over time were partially supported, and the hypothesized main effects for both time and gender were supported. Finally, parents' self-reports were that 3 to 4 years were required to reach loss accommodation. Parents' long-term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their bereavement service need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findings.  相似文献   

20.
Jack C. Carloye 《Zygon》1992,27(2):167-185
Abstract. Kant argues that any argument for a transcendent God presupposes the logically flawed ontological argument. The teleological argument cannot satisfy the demands of reason for a complete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our universe without support from 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 I avoid the assumption of a perfect being, and hence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in my version of 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 The necessary being can be identified with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by adding analogical mental relations.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is then shown to reflect modern scientific cosmology as well as stories and metaphor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us traditions an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ev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