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展示了明清时期社会人生中形形色色的情状,痛斥虎狼官吏,揭露科举弊端,讲述人生哲理。但是,《聊斋志异》世世代代吸引海内外读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聊斋创造了种种刻骨铭心的婚恋爱情。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男权的思想观念深深制约着婚姻家庭关系。在作者的笔下,男性的主体意识无处不在。站在女性角度,通过分析聊斋中的婚恋小说以及其中的婚恋观,来对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与婚外恋对伦理道德的破坏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陈兵 《法音》2006,(9):20-25
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爱、爱情与贪爱《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当前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给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就青年的婚姻道德观来说,也出现了更新的趋势。第一、婚姻目的,由“传宗接代”型、“养儿防老”型向“爱情型”转化。在我国,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婚姻目的一直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婚姻“将会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改革,观念更新,青年的婚姻目的正在向“爱情型”转化。据抽样调查统计,青年以爱情为目的建立的婚姻关系,一般说在城市占30%左右,在农村占15%左右,并在日益增多。就是原先经济发展比  相似文献   

5.
韩玉洁 《美与时代》2003,(11):82-83
“婚恋母题”是文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直到今天,在中国它依然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正面临着许多爱情和婚姻的困境:婚外恋、包二奶、养小蜜现象等等。著名女作家霍达的《未穿的红嫁衣》,即是对婚恋问题进行探讨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从政的知识分子李言,与其女儿的班主任郁琅之间的婚外恋情,将爱情的纠纷交融于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当代人物的群像。本文主要针对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郁琅是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她知书达…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从来都被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缠绕着的婚姻问题,在恩格斯把感情确定为它的道德基础之后,似乎显得单纯而透明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3,(2):98-100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爱情”词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爱情”一词溯源 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爱情的涵义,古今汉语语源工具书会令人失望,因为“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及其源流我们查不到。 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六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六情”说和“七情” 说,其“情” 之一种就是“爱”,“爱情” 一词当有其语素结合的条件。此外,孔子、孟子在讲  相似文献   

9.
网络婚姻,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组建的婚姻。它有两种形态,一是双方通过网络结识并结合的婚姻;另一种是真实的婚姻以外的一种虚拟的、只存在于网上的,精神上的所谓“婚姻”。与一般的网恋不同的是,这种精神爱情具有排他性,就是说当事双方认定彼此就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或“青衫之交”,认定这种爱情能弥补真实婚姻所存在的种种不足。那么,网络婚姻到底是前卫呢,还是危险的情感“魔鬼游戏”,听听记者的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10.
最能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伦理道德思想核心的,要算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了。作家最初的构思是以一件诉讼案为基础,写一本道德教诲的小说。但在十年创作过程中,他几易其稿,主题有所变化,最后写成一本表现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意义很强的社会问题小说,书中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也异常集中。《复活》中有许多关于良心、人性等道德思想的探究,可最主要的是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的“忏悔”和“宽恕”,走向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复活”,使“人性”由丧失到复归,集中地表现了作家“不以暴力抗恶”、“博爱”等思想,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闻背景(据《世界之窗》2001年12月):已婚的女士们,有否担心过丈夫出现“七年之痒”,或者埋怨他渐渐变得不解温柔。不用怕,美国科学家现在正研究一种“爱情药水”,并已在田鼠这种“寡性薄幸”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初步成功令它们再次对伴侣产生爱恋的感受,一起再奏爱情的曲谱。来自乔治亚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称,他们是把一种带有基因的病毒,注入田鼠脑袋之内,使它们对于一种名为“后叶加压激素”的荷尔蒙产生强烈的反应,从而增加大脑皮层的感受能力,这就好像被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一样,突然间会对爱侣再次激起绵绵的爱意。在这种“爱情药水”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时候,也许你的婚姻已经出现病症需要治疗,那么请听听我的故事,试用一下我们的土方“爱情药水”,相信一定对你的婚姻有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女作家庐隐的小说创作多以青年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爱情婚姻为题材,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冲突下知识青年的颓唐、苦闷和悲观情绪,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觉醒的知识女性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真实描摹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明知不能或者根本就不愿与对方结为夫妻,可是还要费尽心机地与对方建立恋爱关系,认为“爱情何必非要导致婚姻”,“有感情的性行为可以不受婚姻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国风》的研究中,许多人将情诗和婚恋诗等同,这种认识偏于模糊,不利于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爱情和婚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按照爱情作为一种行为发生、发展的经过,《国风》情诗可以划分为爱情的萌生、爱的过程体验与爱情的结果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婚姻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指示和判断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是非的准则和规范,是现实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婚姻道德的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受现阶段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婚姻基础构成,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实际。同时,其建设也不能忽视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与现阶段精神文明水平相联系的群众可接受性程度。婚姻道德的探讨,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有关论述。在本书中,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  相似文献   

17.
人们无法选择时代,却可以选择婚姻。当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婚姻持怀疑态度:还存在天长地久的爱情吗?如果有,为什么选择离婚的人与日俱增?为什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成为许多人公认的理?为什么婚外情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被人们宽容?为什么婚姻中越来越缺少安全感?请看创造天地万物独一的真神起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名《还魂记》)是明传奇的佳作,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柳梦梅对爱情的忠贞,彰显着作者强烈追求人性复苏与解放的进步思想。这是《牡丹亭》的精髓所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根据戏曲《牡丹亭》改编的小说《杜丽娘》,其情节的选取都是以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为中心的,而对于柳梦梅的形象塑造采取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着墨并不多。小说在塑造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改变《牡丹亭》所赋予这一形象的基本特质,而是尽可能地沿着《牡丹亭》的轨迹进行,在传承"至情"这一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戏曲人物以新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苏联十年级学生对幸 福婚姻的看法 1985年在明斯克市对600名十年级学生进行了“对家庭生活态度”的调查。被调查者约有13%的人认为,爱情对于建立家庭没有任何意义;47%的人认为,双方的爱情只是缔结婚约的希望;只有40%的人真正相信“有爱情的婚姻是最幸福的。”从这些十年级学生的心态,整体上可以反映出选择结婚伴侣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20.
大卫·芬奇于2014年执导的影片《消失的爱人》在第18届好莱坞电影奖上荣获最佳影片奖。影片中对于婚姻与爱情的颠覆性的呈现,让人们开始审视爱情与婚姻中的真相与谎言。影片中的叙事策略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将婚姻与爱情的谎言揭露在大众视野里,其叙事结构的独到设置更使得影片增添了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