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选用WISC—R 和临床记忆量表的部分测题,考察了小学儿童短时记忆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短时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发展趋势,7—9岁年龄段是迅速发展时期;(2)凡运用记忆策略识记材料,其效果总比机械识记好;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效果均优于低年级;(3)小学各年龄段儿童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均优于抽象词,但这种差别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相似文献   

2.
语境和具体性的问题在知识的认知表征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主张。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具体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学习、理解和记忆.但是在适当的语境下这种具体性效应却消失了.Kieras(1978)提出的语境有效模型从语境信息的角度做出了较好的解释.这个模型认为言语加工过程中附加的语境信息对于我们所要理解和记忆的材料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抽象材料附加一段语境信息,将使抽象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得到改善.本文介绍了语境信息对抽象材料和具体材料有不同影响作用的一些理论和实验的近期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Manens和WolterS(2002)关于内插材料加工对内隐记忆的影响的研究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内插材料与目标词语义特征匹配这一条件,通过实验证实了,与目标词有不同特征匹配的内插材料加工对目标词线索提取的内隐记忆有着不同影响:可能没有影响,可能干扰也可能促进。在不同学习加工类型和不同测验类型条件下,内插材料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将可能表现出更加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毛伟宾  于睿  李春 《心理学报》2013,45(3):253-262
对词语进行生存加工能提高记忆成绩,这种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已得到不少研究的验证,且大多数研究表明生存优势是一种独特的编码方式(Nairne&Pandeirada,2011)。但是,Butler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生存加工带来的记忆优势可能是一致性效应(即编码任务与编码的材料之间具有一致性)的作用。本文在2个实验中选用与生存和抢劫加工条件相关程度不同的词(高中低)为实验材料,采用生存加工、抢劫加工、愉悦度和有意学习为实验条件,研究一致性和相关性在记忆生存优势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生存条件下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愉悦度条件和有意学习条件,这说明的确存在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2)高生存相关词在生存加工条件下产生了记忆优势,而中、低生存相关词在2种加工条件下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加工条件的一致性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3)词语自身的生存相关性没有表现出较强的记忆优势,当然这也可能与实验材料的词频有关。研究结果支持了Nairne和Pandeirada(2011)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外显、内隐记忆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社会定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李寿欣 《心理科学》2006,29(5):1111-1115
以中文双字词为实验材料,分别从两个层面探讨场依存个体与场独立个体对社会词或非社会词的记忆有无偏向。实验一采用双任务,分散注意学习条件,实验二引入加工分离程序(PDP)。研究结果表明:(1)在双任务分散注意学习条件下,场依存个体对非目标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2)在内隐记忆成绩上,场依存个体对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场独立个体对非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6.
小学儿童不同情绪状态对记忆情绪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探讨了小学儿童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记忆不同类型情绪词的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在愉快情绪状态下,容易记住令人愉快的情绪词;在不愉快情绪状态下,容易记住使人悲伤的情绪词.(2)情绪状态和情绪词对记忆过程都会产生不同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则随着情绪状态的强弱、情绪词所含情绪色彩的丰富程度,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对强度而转移.  相似文献   

7.
幼儿对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3—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两种材料,分别交叉使用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两种方式,探讨不同年龄幼儿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效果及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期幼儿确实存在内隐学习,幼儿对抽象材料的内隐记忆效果优于外显记忆效果;幼儿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两种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问题提出大家都知道同样的记忆结果,可能是通过不同的记忆过程、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取得的。本实验要求被试用画图记忆法识记某些词。被试要完成这种作业,则必须把词所表达的概念同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求被试具有一定的慨括和抽象的水平,并且对所形成的联系的内容和慨括性能作出判定。这种联系的难度愈大,思惟活动参与的要求愈多,进而可说明他的记忆水平愈高。我们曾用“看图记事法”研究指出:中班儿童能初步概括出中介物与识记对象间的关系,开始能进行间接识记,但这种概括还带有具体性。大班儿童在概括这种关系时,已经很少有具体性,而且开始能灵活地运用间接识记。本研究探索的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间接识记又会有些什么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ABR模型考察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对不同难度词对记忆与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限时学习条件下,奖赏结果促进不同难度词对记忆成绩和学习判断,奖赏预期仅提高简单词对的记忆成绩。(2)自定步调学习条件下,定时学习判断时奖赏结果仅影响学习判断;奖赏预期促进高难度词对的学习时间分配,从而提高记忆成绩和学习判断。(3)在自定步调学习时,奖赏预期超越难度成为影响学习时间分配的因素。以上结果表明,个体会综合奖赏预期、奖赏结果和难度构建学习议程,足够大的奖赏预期会超越难度成为议程构建的主导因素。但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对记忆成绩、学习时间分配和学习判断的影响受学习条件调节。  相似文献   

10.
幼儿对具体图片与同象图片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琴珍 《心理科学》1999,22(5):431-434
本研究选择3-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两种材料,分别交叉使用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两种方式,探讨不同年龄幼儿与外显记忆的效果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特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承芬  赵海  付宗国 《心理科学》2000,23(4):421-424
本研究通过向62名学习困难儿童和56名非学习困难儿童呈现数字和图形两种记忆材料,就主试控制和被试控制条件下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而且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回忆量均有较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个对偶学习实验探讨了对偶材料的意义性对两种类型的迁移效果的影响 ,即刺激相同、反应不同的迁移类型和刺激不同、反应相同的迁移类型。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低年级随机选出 5 6名大学生 ,采取组内设计 ,自变量分无意义词对、抽象词对、具体词对三种水平 ;要求每名被试依次完成三种水平全部学习。依据前后学习成绩之差 ,考察三种水平下迁移效果的变化。结果表明 :当对偶材料意义性逐渐增大时 ,在刺激相同、反应不同的条件下 ,产生负迁移的程度逐渐增大 ;在刺激不同、反应相同的条件下 ,产生迁移的效果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观发生法,以33名小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以记忆书面语词的分类材料为任务,对儿童记忆过程中"记"、"忆"策略的不同发展规律进行了5个期间的测查.结果发现:(1)分类记忆策略的发展既有突变过程也有渐变过程:分类记策略有生成缺陷,表现为训练后的突然变化;分类忆策略则是一个可以自发形成的渐变过程,如果加以适当的训练也会发生突然的增长.(2)在材料熟悉度较低的情况下,会使少量儿童产生分类记、忆策略使用缺陷现象.  相似文献   

14.
干扰对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实验用汉字常用词为材料。每两个词组成一个无关词时,让被试在学习阶段形成联系,并用干扰词对对这种联系进行干扰,来检验干扰效应对以两种测验方式为指标的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实验表明:1.汉字无关词对经过意义加工后可以出现启动效应;2.干扰因素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作用。实验者认为,两种方式的测验实际上要求了不同的操作过程,并且它们所代表的记忆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郭秀艳  肖辉彬  周楚 《心理学报》2004,36(3):322-326
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使用具体和抽象两种不同性质的图形材料对动态和静态两种条件下内隐时间的存在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动态条件下被试对抽象图形的位置偏移判断更为准确;(2)测试图形与识记图形之间位置偏移判断的错误率在测试图形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下比不一致条件下大;(3)无论实验材料为具体图形还是抽象图形,被试对测试图形和识记图形的位置偏移判断错误率之间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证明了内隐时间的存在,进一步探明了内隐时间具有方向性和认知不可渗透性的特点,并证明了运动范式为研究内隐时间及其特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特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楚  刘晓明  张明 《心理学报》2004,36(1):65-70
以有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材料,采用2×3×2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三到五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控制水平与学优儿童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在三种元记忆监测判断等级上均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学习困难儿童具有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控制水平相对低于学优儿童。3.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4.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和控制水平存在较为复杂的发展特点。据此得出结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能力都比学优儿童差,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思维和语言智力落后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当不发达,这给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轻度的痴呆儿童抽象和概括能力是有一定的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用概念思维。但是,同正常儿童相比,他们已形成的概念,常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完整。例如“树”这一词,意味着一系列的词(包括柽、松、杉等词);“动物”一词,也意味着一系列的词(包括牛、狗、狼等词)。对形成运动反应的受试儿童来说,“树”意味着右手按橡皮球,“动物”意味着左手按橡皮球。那种穿插呈现的词,既不属于“树”,也不属于“动物”的词,而成了非言语的信号。智力落后儿童形成了对“树”和“动物”比较正确的运动反应。他们的局限性是只按  相似文献   

18.
研究检验了时序记忆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实验一对39个3.5~5.5岁儿童的时序记忆能力以及心理理论表现进行测查,考察了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无因果无相关关系三类不同性质的材料测得的时序记忆与心理理论的关系;90个儿童参与了实验二,通过正叙、倒叙、预叙三种叙述方式将时序记忆分离为理解性时序记忆和机械性时序记忆,再分别考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不同性质的实验材料中,时序记忆与心理理论相关均不显著;5.5岁儿童的理解性时序记忆显著高于3.5岁儿童,4.5岁、5.5岁儿童的机械性时序记忆显著高于3.5岁儿童;只有理解性时序记忆能够预测儿童的心理理论成绩.  相似文献   

19.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监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3):101-107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的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上比常态儿童优异,而且还表现在元记忆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监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作为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速度与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3)作为元记忆的组成元素,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学习成绩差与成绩好学生短时记忆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芬  蒋锋 《心理科学》1999,22(5):411-414
本研究比较了小学1、3、5年级学习成绩好/差学生在图片、数字、词汇记忆上的特点。结果表明:(1)在图片记忆上,两组儿童的成绩没有差异。1、3年级优差生间的差异主要在数字与具体词汇记忆中;5年级两组学生的差异主要在数字与抽象词汇记忆中。(2)从提示/非提示及击中虚假刺激的结果看,两组儿童在记忆上的差异部分地是由于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经过提示,学习不良儿童在数字和词汇记忆上的成绩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