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韦伯的政治社会学思想在政治社会学中,韦伯讨论了传统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特征,以及在这两种不同社会中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及维系这种关系的信仰问题,其中关于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的划分和官僚制的分析,对现代西方政治社会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教与道教》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是社会学中国研究的首部重要著作。本文从韦伯阅读史的资料入手,以发生学的视角梳理其思想框架:首先,在汉学史的视域下,理解韦伯接续的思想传统,梳理《儒教与道教》中所体现的学术风貌,揭示德、法、英、美、俄等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何构成了韦伯研究的起点;其次,对于汉学资料的局限,韦伯有所反思,并创造性地关注、引用了当时新一代中国学人的工作;最后,韦伯的洞察力在相当程度上源于他的一般社会学的理论见解,从韦伯著述史的角度来看,韦伯中国研究是其社会行动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并指向一条有可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学的中国研究的路线,即立足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理论对话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韦伯的儒教伦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之一,马克斯·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主要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他的儒教伦理观曾经深刻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评价。《宗教社会学论集》是韦伯著名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集中体现了韦伯的理论贡献,是韦伯对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宗教伦理对日常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影响,是韦伯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这一研究主题体现在类型学研究和个案研究等两个方面。个案研究以往在国内受到较多重视,而对其类型学则较少涉及。  相似文献   

5.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SociologyofReligion)以研究宗教为宗旨的社会学分支之一。涂尔干(1858—1917)和韦伯(1864—1920)被认为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人。来自涂尔干的传统是从功能上对宗教这种“集体观念”所进行的研究,涂尔干认为宗教...  相似文献   

6.
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是两门引人注目的社会学学科。从历史上看,知识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及方法的初现可追溯到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杜克海姆(Emile Durkheim)那里;麦克斯·韦伯(Marx Weber)和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兄弟俩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杰出的工作;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弟子麦克斯·舍勒(Marx Shelar)也为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贝拉凸显了《中间考察——宗教拒世阶段与方向》在韦伯著述中的关键地位,将韦伯对拒世之爱及其现代命运的探究上升到了传统的救赎宗教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高度,阐释了"拒世之爱"的宗教底蕴,并为韦伯所勾画的关于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的阴郁灰暗图景涂上了斑斓的亮色,而其缺失是对韦伯的拒世之爱未作更全面深入的类型学分梳。但是,这位社会学大家对宗师韦伯的相关文献与思想的解读却是深刻且充满洞见的,是发人深省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若能从这类思想遗产中吸收资源,取精用弘,或许能在全世界产生更多的回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8.
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研究的社会学范式,给后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但中国学界对其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的探讨主要聚焦在弥散性宗教概念的界定与运用上。本文关注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研究的理论在学术史中"承上"与"启下"的作用,梳理了该理论对韦伯"理性化与现代化"旨趣的超越、对民间宗教划分人群属性传统的弥合,以及与当代理论包括宗教生态论、宗教场域论及礼物模式的对话。本文认为,杨庆堃的宗教概念、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经典解释在现今社会仍具有理论生命力。而且这种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解释力并不只局限汉族社会,也可以适用于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宗教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社会学能否成为"科学",有待哲学的奠基。施塔姆勒与韦伯都是沿着齐美尔对社会学的康德式奠基路径,致力于确立社会的"形式",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施塔姆勒基于马堡学派的康德主义,沿着"形式"与"质料"之间的"阶"的区分,通过"正义法理念"的论证以获得"社会形式"的普遍有效性;韦伯则源于弗莱堡学派的康德主义,基于"概念"与"实在"之间的"质"的差异,通过"理念型"的构造来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两者的分歧,不过是新康德主义的"内讧"。如何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互动与竞逐中,阐发马克思研究社会的方法论特征,并以之作为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思想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21,(1):68-80
马克斯·韦伯很早就被引入中国,但其影响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显现。韦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中国社会变迁以及社会学崛起的进程相一致。中国的社会学一方面需要从韦伯的论述中汲取其弥合行动与结构、唯物与唯心二元对立的成果,彰显其多元因果分析的论述路径;另一方面则要基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对其《儒教与道教》所阐发的若干基本观点,如儒教与清教的可比性、理想类型运用之得失以及普遍历史与历史个体之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唯其如此,才能借助韦伯之论述推进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鲁克曼,托马斯(ThomasLuckmann)1927年生于斯洛文尼亚的那塞尼采。德国社会学家,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教授,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在西方被誉为与社会学大师涂尔干(1858-1917)、韦伯(1864-1920)、帕森斯(1902-1...  相似文献   

12.
陈喜贵 《现代哲学》2001,(1):116-120
在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 ,雷蒙·阿隆 (RaymondAron ,1 90 5 - 1 983)与马克斯·韦伯 (MaxWeber,1 854 - 1 92 0 )有着许多极为相似的观点 ,同为反对决定论、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维护人的自由的思想家。在《历史批判哲学》 (Laphilosophiecritiquedel’histoire)和《当代德国社会学》 (ContemporaryGermanSociology)等一系列写于 2 0世纪 30年代的著作中 ,阿隆对韦伯的著作做了详细而极富同情的分析 ,似乎阿隆接受了韦伯的相对主义。但是 ,在哲学基础上 ,他们…  相似文献   

13.
于文杰 《学海》2003,(5):18-24
文艺复兴以后 ,西方传统学术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呈现出社会学转向的历史趋势。韦伯与桑巴特学术思想的形成 ,标志着这一转向的完成。因此 ,探讨韦伯与桑巴特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说 ,对于全面把握西方学术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韦伯对中国进行过系统研究,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殊为难得。其中国研究是在文明比较视野中的理念型探索,根本特点是坚持文化论和制度论的统一,这种视角成为了各大文明比较研究的典范。韦伯从制度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主义特征,但他认为,文化论角度的儒家和道家才是制约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韦伯的论证构成了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理解系统,但并非无懈可击。今天,从文化论与制度论统一的视角来回顾、反思韦伯的中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社会的张力及其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的超越性与社会张力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中分析各种宗教对于世界的态度时,引进了“张力”(Tension)概念。(Weber,p.207)宗教的“禁欲主义”由于对世俗事物和利益的拒斥而同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一种张力。那种完全拒绝世界并因此而遁世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彼岸世界”的;而那种反对世界但入世,并且试图按照其禁欲之理念来改变世界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内在世界”的。韦伯经常在这第二种含义上使用“禁欲主义”一词。在韦伯看来,具有入世的禁欲主义的人会成为一个理性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因为,其与世界的持久张力会成为驱动之…  相似文献   

16.
贝格尔·彼得(PeterL.Beger)1929年生于维也纳。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主要代表,著名的新保守主义思想家,波士顿大学经济文化学院院长,在西方被认为与社会学大师涂尔干(1858一1917)、韦伯(1864一1920)、帕森斯(19...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宗教社会家彼得·贝格尔被学界誉为宗教社会学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他那本部头不大的书《神圣的帷幕》,曾经名噪一时,被视为一部“巨著”,一部自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来对宗教社会学作出最重要贡献的著作。然而,也有一些人指出,《神圣的帷幕》是一本“无神论”的论著:贝格尔对当代宗教状况的分析,也被认为表现了对宗教“绝望”的态度。贝格尔认为对这些评论有必要加以澄清,这是  相似文献   

18.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马克斯·韦伯将道教与儒教置于同等地位,并对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韦伯认为,道教某些特征与现代性、西方理性主义之间具有亲和力,但其巫术严重阻碍了道教自身蕴含的理性化倾向,因而与现代性社会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韦伯研究世界诸多宗教的目的,并非在于论证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而是通过探究西方现代性的起因,从而找到一种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路径;为此,韦伯提出,应该在一个开放的、而非单一封闭的范围内寻找或建构克服危机的价值体系。韦伯对世界诸多宗教独特性的强调,恰恰可以视为韦伯力图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思路和努力;在众多思想体系中,道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失为一种推动社会制度合理化进程的思想观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韦伯的佛教伦理观是其宗教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从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题的一个反证。它指出了佛教伦理出世品格的一面及其印度文化根源,但与佛教的思想和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且隐含着韦伯推崇新教伦理的价值偏向。韦伯论题遭遇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困境,是否意味着可从佛教中发掘某些缓解“现代化”危机的精神资源呢?  相似文献   

20.
自牧(十)     
汪维藩 《天风》2009,(4):56-57
宗教社会学奠基人韦伯(Max Weber1864-1920),于1904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下称《新教伦理》,新教即中国所称的基督教)。译者彭强、黄晓亲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