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慎于微处     
正古人对于小有着极为清醒与智慧的认识,认为小是大的起源,祸患常由轻微细小所引发,如果任由萌芽状态的小事逐步发展成大事,事情往往就会变得棘手以至难以挽回。所以刘备在临终时谆谆告诫其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到头来必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唐代宰相陆贽深知此理。初时,微于县尉,刺史张镒赏识之下,竟赠钱百万,但陆贽感激之余却坚辞不受。陆母离世,各路官员纷纷吊唁送礼,可他以非亲非故为由,一概谢绝,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相似文献   

2.
3.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说过,“行成于思,毁于随。“人的行为、实践,大至完成一项事业,小至做好一件平凡工作,都得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有某种自觉性,再说得玄妙些,是要有切合实际的创新思维和开拓意识。“行成于思“的涵义,并不难理解;可韩愈又为什么说“毁于随“呢?这影响工作、损毁事业之“随“,竟为何  相似文献   

4.
"言有尽而意无穷"——论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灵芝 《美与时代》2005,(12):46-48
元代文人画的兴盛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文人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联.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空疏美渗透了画家飘浮不定的命运和悲凉凄惨的心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画中表露出的清寂幽远,正是画家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佛言祖语@龙树菩萨造 @鸠摩罗什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问曰:云何名精进相?答曰: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  相似文献   

7.
慧言妙语     
《天风》1997,(8):44-44
世上许多的人,尤其是年青人,总喜欢摘录些伟人智者的言行作为激励自己奋发图进的格言和座右铭,我们基督徒除了圣经宝训外,也还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警世良言,现辑数则,与弟兄姊妹共勉: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1994,(7)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思,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行荷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菩萨子经》夫为人子,当以五事孝敬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分,不敢这首;三者,不断又q所为正业。整生!夫为入手,肖应从无事q顺父母。又好交八三事故索要予。云西为V一者,例子不听力而ZH省,指揭示其背处;S省,治吸入冲物征;国者,为子破答好里…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1994,(8)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柯萨知恩者,当发阿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个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0)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复次,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不净施者,直施无所为,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狂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净施者,与上相违,名为净施。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为净施。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净施者如华璎珞,初成未坏,香洁鲜明;为涅槃净施,得果报香亦…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0,(2)
万庵曰:丛林所至邪说炽然,乃云"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又引《维摩》、《圆觉》为证,赞贪瞋痴杀盗淫为梵行.呜呼!斯言岂特起丛林今日之害,真法门万世之害也.且薄地凡夫,贪瞋爱欲,人我无明,念念攀缘如一鼎之沸,何由清冷?先圣必思大有于此者,遂设戒定慧三学以制之,庶可回也.今后生晚进,戒律不持,定慧不习,道德不修,专以博学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音》1990,(12)
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作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10,(6):1-1
<正>复次宝性!汝等当知,发起无上菩提心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一切发起大乘有情来生其国;纯意乐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所有不谄不诳有情来生其国;善加行土,是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98,(9)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乐,施灯得明目。虚馆以待宾,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诲彼,是则施甘露。———《杂阿含经》第九九八经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若为王,一向舍弃,系缚欲杀;若诸急难,为救彼故,不顾自命,为舍财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药,是大...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唐玄戕 《法音》2004,(9):1-1
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得如来十身差别。云何为十?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尔时最胜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位能得如来十身?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义净 《法音》2004,(5):1-1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著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2008,(12):1-1
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