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根据因果规则性理论(regularity theory of causation),一组条件(或因素或事件或事物情况)引起另一组条件的出现,当且仅当,相似于前者的一组条件出现之时,相似于后者的一组条件也出现。规则性理论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缺陷是,它不能分清偶然有伴随关系的事例和有因果联系的事例之间的区别。托马斯·雷得所举的白天后面总是跟随着晚上的事例,以及罗素所举的曼彻斯特工厂的工人总是在听到伦敦工厂的汽笛声之后离厂的事例,就表明了这种缺陷。以下的答复也不能使规则性理论摆脱困境:在规则性理论的表述中,“相似”的意思是“有关系地相似”,伦敦工厂的汽笛声并不是工人离开曼彻斯特工厂的原因,因为这各组条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说:“我们不仅发现某个运动后面跟随着另一个运动,而且我们也发现: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0页)这一论述不仅告诉我们:因果联系就是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直接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原因就是直接引起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现象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就是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所谓因果联系,就是一种现象出现,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出现,因此前一现象叫原因,后一现象叫结果。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顺序: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有句成语,叫“前因后果”,正是对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超自然信仰者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两个前后发生的事件中,后者是前者引发的”。例如像这样的情形:“有一天我梦见我弟弟了,结果第二天他就给我打了电话,尽管他很少这样做。”这话就暗示着他把梦与打电话看成是那种一件事由另一件事引起的因果联系。我们都知道这个论点的错误在于两个相关事件并不足以说明就是两个因果相联  相似文献   

5.
当谈到感情、情感或激情时,我们不是指一个简单现象,而是指一个提供不同维度的复杂现象。澄清那些现象之间的关系正是问题之所在。经验检验不能断定痛苦和流泪是否是通过一种非逻辑的因果性而连在一起的两个不同的事件,还只是用两种不同方式描述的一个现象,这就像实验不能阐明照明和释电是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不同的事件,还是用两种不同方式描述的一个事件。上述问题确实不属于经验检验的领域,而属于观念研究领域,因为我们不是要检验事实,而是要澄清概念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因果力比较范式下对效力PC理论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墨耘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4,36(2):160-167
在用图形方式集中呈现信息的条件下,用因果力大小比较的实验范式检验效力PC理论。233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做大小比较判断。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大小的比较判断具有以下3个特点:(1)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不符合效力PC理论;(2)在同时变化协变值DP和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DP规则。这与概率对比模型的预测相一致,而不支持效力PC理论;(3)在固定协变值DP而只变化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变异比RP规则。这是目前所有的因果推理理论都不能解释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戴劲 《学海》2005,(4):196-198
本文缘起于以康德物自体理论中一个悖论的思考。康德规定物体是存在的,因为他不能设想一旦脱离了刺激物感官如何形成表象———“它必须存在,否则感觉就无法解释了。同现象相应的,必然有显现的某种东西、心外的某种东西、影响我们的感官和提供知识质料的某种东西。”①然而,他又无法描述其存在形式(时空、运动、因果)。这一悖论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一般将物自体理解为是不可认识、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物自体在思维之外;然而,人们在讲物自体不可知、独自存在时已经思维着它———“说它是任何属于感官知觉的宾词都不能描述的某…  相似文献   

8.
对因果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关系问题,哲学界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因果关系不能用函数关系来表达,两者毫无联系;另一种认为因果关系就是函数关系,两者完全是一回事。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它们之所以不正确,就是因为没有注意把握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的联系和区别。函数关系的概念,是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反映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两个数可以处于如下的联系之中:假如X这个数具有不同的值,而y这个数按照一定规则随之改变自己的值,那末这两个数就处于函数关系中,y是x的函数,其公式为y=f(x)。一个数为因变数,另一个数为自变数。通过函数关系的形式,可以表明各种极不相同的联系,包括一些外部的、不重要的、甚至随意  相似文献   

9.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四)徐向东四:意向性与因果性作为一个同一性论点,类型同一性理论由于太强而引起了众多的异议,对这个理论的比较合理的抉择便是标志同一性理论。这个理论断言在精神类型和物理类型的标志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存在被认为符合精神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可还原的特征。因此,标志同一性理论既避免了对类型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又避免了精神状态类型的多种实现的可能性的异议。但是,这个同一性理论是否避免承诺类型同一性理论和相关的异议,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关于事件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论,取决于对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认为精神事件是伴随着物理事件而发生的。标志同一性理论以及对事件本质的讨论,是最近20年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另一个热点。这场争论的中心人物是戴维森和金(J·Kim)。戴维森在心一身关系上的见解称为“异常一元论”(Anomalousmonism)(或“非还原的一无论”)①。按照这一观点,尽管精神类型或精神物质既不可还原为物理的类型或性质,也无彼此相关的规律,但每个个别的(标志的)精神事件是一个物理事件,这个观点的异常性表现在精神现象的因果的异常性上。  相似文献   

10.
前因后果之说,在中外哲学史上都是由来已久的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因果性联系具有时间顺序性的特点: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虽然不是所有具有时间顺序特点的现象都属于因果联系,但是可以肯定,凡属因果联系的现象都有上述时间顺序性的特点。近年来,有些同志对前因后果说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特作此短文,为前因后果之说作辩。  相似文献   

11.
当灯闪光时,形成条件反射的小鼠推动杠杆并得到食物奖赏,这一行为远不只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自动的联合。动物实际上是力图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果每次铃响都有规律地预示能获得食物,那么饥饿的狗只要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唾液。自伊凡.巴甫洛夫的这一发现以来,条件反射这个概念一直就是我们知识的一个部分。两名美国心理学家,E.桑戴克和C.赫尔发展了巴甫洛夫的这一观念。他们认为学习实质上是刺激和反应之间一种无意识联合的结果,而以斯金纳为首的另一学派则坚决主张  相似文献   

12.
金花  莫雷 《心理科学》2007,30(2):289-292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语义联系和因果制约对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激活和编码的贡献。结果表明,预期语境与预期事件间的语义联系不能使预期推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得到激活和编码,语境与预期事件间的强因果关系是文本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激活与编码的必要条件;提示阅读过程中的预期是因果预期而非联想预期。结果为建构主义推理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特征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个体归纳推理中的作用,在控制知识经验影响的前提下,设置了非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操纵了因果机制强度和前提与结论对象之间的特征相似性水平,结果发现:(1)实验1结果显示,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相似性效应随因果解释强度的减弱而增强,相似性与因果解释的相互作用影响归纳推理。(2)实验2结果显示,当基于相似性推论与基于因果解释推论产生冲突时,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强、弱两种因果解释条件下,相似性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非常显著。总的结果表明特征相似性与因果解释共同影响个体的归纳推理,人们会整合两种信息进行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14.
在疾病现象的各种联系的依存形式中,因果的逻辑联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果逻辑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的特性.医学中运用因果逻辑关系是对此问题的具体化和直观化,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一次实证.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在临床疾病复杂的表象前做到对疾病本质的快速准确甄别,对具体的医疗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交锋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如何划清可观察物与不可观察物之间的界限,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论证从可观察物经由仪器、工具、理论和推理方法而推导出不可观察实体这一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范弗拉森等狭隘经验论者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合理的,因而对这后者实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普特南、萨尔门和刘普林等各种形式的实在论者(趋同实在论、理论实在论和方法实在论)则坚持这整个过程的合理性和这些实体性、理论术语的有所指称和自然界的普遍因果联系。争论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替代,这集中反映在理论的成功与实在论解释的关系问题上。劳丹等反实在论者把理论的成功与实在  相似文献   

16.
倾向因果理论在当代的复兴,为该理论在心灵因果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在当代倾向主义者中,吉布的"双重阻隔"策略颇具代表性。其方案在兼顾利伯特实验结果的同时,试图为因果排斥问题提供一个融贯的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作为"双重阻隔者"的心灵事件,扮演着允许而非导致物理事件发生的角色。通过对该策略的仔细分析,本文试图指出:除了有过于特设之嫌,双重阻隔策略难以完全摆脱心灵事件的副现象主义,而且其心灵因果作用的机制仍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7.
最近20年来,可以看到有关因果性的问题、分析和理论在迅猛地复兴。实际上,象其他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一样,因果性问题也包括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1.)因果的本体论问题,即什么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什么东西的关系(事物、性质、状态、事件、精神客体);因果联系的特征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因果联系是真实的;是否存在因果律;因果性与随机性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等等。2.)因果性的方法论问题,即:因果联系的标志以及标准是什么:我们怎样认识因果的链条,又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张永红 《心理科学》2003,26(3):568-568,567
1 前言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一般性看法,这一连续谱的一极是内在性,另一极则是外在性(Rotter,1966)。自心理控制源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控制源作为一个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变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控制源既在价值观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也在行为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而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个体在运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逻辑家把推理(包括论证)叫做“说”。他们对于“说”即推理论证的实质、作用、原理和方式等都有深刻的论述。一、说的实质和作用。《经上》说:“说。所以明也。”《小取》说:“以说出故。”“说”的原意是说明、解说。作为思维形式的“说”的实质,在于揭示一个“辞”(结论或论题)所以成立的理由,即确立结论对前提,或论题对论据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事物因果联系的反映。事物的“故”(原因)是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经说上》说:“故  相似文献   

20.
一切算命、相面、卜卦之书,都要大量使用条件判断。但,在这些条件判断中,“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例如,只要把你的“生辰八字”(条件)告诉算命先生,他就可以预卜你的前途命运(结果)。若问,这样的“生辰八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前途命运?算命先生无法讲清。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联系。《周易》作为一本卜筮之书,当然也不乏这种“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无因果必然联系的条件判断。例如,当你占到“讼”卦的“九五”这一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