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以藩 《天风》2001,(2):46-48
中国基督教是自西方传来的,因而常常被人视为洋教,基督教所传讲的上帝也被人看作外国人的上帝.许多年以前,中国教会的一些领袖们开始意识到,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来阐述基督徒的灵性经验,以使基督教本色化,乃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经文:创1:28,2:15;罗8:22这个题目也许有点新奇,因基督宝血救恩易让信徒联想到"红色",而今天,"绿色"不仅仅象征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基督徒,它更象征着一个有生态保护意识的基督徒。一、珍爱上帝创造生态保护关基督徒什么事?基督徒要完成传福音的"大使命"已经够忙了!况且将来有一天"天地都要灭没"(参来1:11),就算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经济潮流迅猛冲击中,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也不能不看到随之而来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商品化,一些人纸醉金迷,甚至不择手段地一味追求金钱享乐而陷入罪恶泥坑。那么基督徒在这样的浪潮和社会环境中又如何处理好信仰与金钱的关系呢?国道福厦线124公里处的东山饭店老板谢培焜弟兄对此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基督徒既能经营经济,又能看破钱财。  相似文献   

4.
叶予之 《天风》2008,(3):48-49
据报载:我们浙江宁波奉化苑湖南岙村被中国老年学学会科学健身与长寿研究委员会授予"中国长寿之村"和"百岁之家"的称号.撤上详细报道南岙村除了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自然优化组合的口光空气水,和优质土壤中所出产的富含硒的食物外,就是南岙村的人们心态平和、忍耐责已、宽容宽厚待人,以健康长寿和谐为生活主题.  相似文献   

5.
吴保罗 《天风》2018,(8):36-36
有位没有信主的朋友跟我说,她前段时间参加了同学会,与十多年没见的中学同学聚会。席间有位基督徒同学,把温馨的同学会变成了"传教"会,没有和广大同学叙旧,而是喋喋不休地讲基督教。当大家要交活动经费时,她竟然不愿意,认为大家跟她的信仰不同,不是一路人。虽然这只是个案,但不免让人对基督信仰产生负面印象。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是一个差传的宗教。基督教向外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无疑是已经西方化的基督教形态。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形态的基督教在中国一直被许多人看为"洋教"。尽管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容讳言,今天中国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神学上)仍然是西方基督教形态在中国的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迫的。本文仅尝试从基督教与中国处境、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三自"、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加以探讨。文章认为,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信仰阐释、信仰实践、教会礼仪、教规教制等在中国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确立中国基督教的自我、在独特的处境中见征基督。  相似文献   

7.
从初次见到金·迪凯到我们挥泪告别仅26天时间,可她留给我的印象经久难忘,尤其是她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以及中国教会所表现出的热爱之情,更令我感动不已。 1995年暑假,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举办了一次英语提高班,通过一个旨在促进各国文化教  相似文献   

8.
耶稣基督是每套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他既凸显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又影响着三位一体、人性、教会论等相关神学概念。但因初期教会强调基督的神性而损害了耶稣的人性、当代人文主义和立足于现世的世界观侵袭、启蒙运动的影响,致命现代神学重寻耶稣人性,由此而生的开始了批判性重估——迦克敦和其本质与位格用语的概念质素和清晰度;历史意识——对耶稣言行历史重构;全球意识——对耶稣生死神义论诠释。凯瑟琳·坦纳洞悉到现代基督论的问题所在:我们与现代性假设已出现批判性距离,人成为意识主体,自然和道德世界均按其角度被整理。但是,今天的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认信"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现状进行回应并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基督论诠释呢?笔者尝试以圣经和教会的实践,而不是以尼西亚和查尔西敦信经作为基督论思考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张效法 《天风》2004,(1):14-15
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与道德常常发生密切的关系。支配着信教群众的道德观念,以至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也纳入了宗教戒律之中,形成了特殊的宗教道德。  相似文献   

10.
尽管杨廷筠极为重视理论上对基督教义理的阐释,一直努力消解“异质性”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学界对其理论定位却持有不同观点,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对基督论的接受与理解方面。本文以杨廷筠《代疑篇》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对杨氏释疑之问题及其逻辑要素的系统梳理,揭示其基督论的完整内容及其理解思路,并进一步探讨其基督论构建的意义,指出他以宗教与儒学互证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1.
黄毅 《宗教学研究》2015,(2):204-211
启蒙运动转变了传统基督论的提问方式,它不再讨论神人二性如何在耶稣基督中共存的形而上学问题,转而讨论历史的耶稣与宗教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通过把宗教道德化,而把宗教理想设定为一种道德理想,并且他认为宗教理想只在实践理性中具有实在性,而历史的耶稣对于这种理想并非不可或缺。以此康德摧毁了基督教的根本信念:耶稣基督是唯一救主。施莱尔马赫对康德的超越表现在:一方面他论证了宗教的独立性,使宗教摆脱了对道德的依附性;更重要的是,他反对康德的先验基督论,试图表明历史的耶稣不仅是经验意义上的榜样而且是人类得救之所以可能的人性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学诚 《福建宗教》2002,(3):16-1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形成,特别是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将在所难免。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渗透将变得更为直接、迅捷、全面,国际上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将愈演愈烈,西方社会价值观依靠其强劲的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的优势必将构成对中华文明特别是价值体系的最大挑战和最大考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形成,特别是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将在所难免。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渗透将变得更为直接、迅捷、全面,国际上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将愈演愈烈,西方社会价值观依靠其强劲的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的优势必将构成对中华文明特别是价值体系的最大挑战和最大考验。在这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充分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摆在21世纪中国人面前的严峻问题和严峻挑战。在挑战面前,中…  相似文献   

14.
陈永涛 《天风》2003,(5):38-41
导论: 在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中,基督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基督论与广大信徒的信仰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但影响到基督徒对教会论和救恩论的思考,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基督徒对世界,对非基督徒的看法。也就是说,不但影响到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态度,也影响到基督徒的现实生活态度。 今天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督论在思想史和教义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对今天中国的基督徒来说,这个基督论,似乎很难充分帮助中国教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下的中国经过近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民强,人和安康;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也正意气风发地迈向新世纪。我们从国际体育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们从航天事业基地发射的火箭、卫星,我们在联合国会议上正义、严正的发言,我们从收复后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及澳门的平稳回归;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人们张张笑脸中,人们的衣食上,人们的精神上看到:中国已经站立起来,已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已不再是贫穷、落后,而且是富裕强盛的国家。公民的义务是政府的合作者,在真理、正义…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宗教学研究》2017,(1):229-234
基督论探讨基督的本性和位格的问题。波爱修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应用基本逻辑学的知识,重新定义本性和位格,以此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反驳异端邪说聂斯托利派和尤提克斯派。他阐述了天主教正统的基督论信仰作为中间道路,即基督是一个位格和两种本性。波爱修斯理性解读了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如何统一为一个位格。这种对神学的理性解读方式为中世纪的理性神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从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灾难时期。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了中国的东三省,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全面抗战爆发。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中国陷于战乱中,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在这些地方推行了灭绝人性的政策,烧杀、奸淫、抢掠,国家和人民遭受着日寇的屠杀、迫害,经历着巨大苦难。基督教作为宗教团体,也不能避免战争的破坏,教堂、学校、医院或被日军占领,或被枪劫一空,或被炸毁;教职人员和教徒被逮捕或被杀害的惨剧经…  相似文献   

18.
田雨 《天风》2003,(5):16-17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工和信徒所理解和欢迎,在2003年4月1日南京举行会议上,丁主教强调:神学思想建设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翁溯利 《天风》2016,(6):53-53
当我饥饿时 我真诚地希望: 你不能只是告诉我 耶稣是生命的粮食 他的话会让我得到饱足 却不让我和你一道分享 你桌上的面包  相似文献   

20.
在春光明媚的4月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迎来了瑞士新教教会联盟代表团一行,记者有幸采访了亲切和蔼的韦伯·托马斯·阿尔弗莱德主席。记者:通过此次访问,您对中国和中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韦伯主席:中国的变化真大呀! 1988年我曾来过中国,17年过去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