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10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生活事件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自我反思显著正向预测智慧;(2)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意义寻求的中介作用受到生活事件的调节,生活事件调节了自我反思通过意义寻求影响智慧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自我反思对智慧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关于伦理道德与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广荣 《伦理学研究》2003,(1):16-20,35
伦理道德与智慧的关系是一个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伦理、道德与智慧都有联系,但本身都不是智慧。伦理智慧与道德智慧相通,但两者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智慧。伦理智慧与道德智慧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提倡伦理智慧和道德智慧有助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和全面进步,为此需要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价值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试论犹太哲学及其根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人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民族,她为人类贡献了《圣经》,创立了一神教,对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谈到哲学,人们往往会问:犹太人有哲学吗?如果有,其特点是什么? 一要弄清什么是犹太哲学,还需从什么是哲学谈起。众所周知,哲学肇始于古代的希腊。在早期的希腊哲人那里,哲学被规定为“对智慧的爱”。爱就是追求或探索,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用以爱智的工具就是人的理性思维。因此,所谓哲学,乃是人类理性对于宇宙和人生之根本问题的反思和求索。理性反思的对象可以有许多,而哲学反思的乃是其中…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其古典伦理学中讨论了作为制作活动的技艺与作为实践活动的德性以及二者所依赖的实践智慧的联系与区别。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及当代认知科学,这一类比研究延续到当代自然主义伦理学及其反思中。自然主义伦理学主张技艺与德性及其实践智慧之间存在着某种类同关系,源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辩护者则主张技艺行为与德性行为的实践智慧在诸多方面存在区别。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技艺行为和德性行为的实践智慧应当有效地整合,即技艺行为的实践智慧可能使人们对整体生活目标的反思更为正确,同时,技艺行为的实践智慧也同时应当遵从基于"好的人类生活"的更高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哲学的本性是什么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谁都不会否认哲学最初的含义是“爱智慧”。哲学家是爱智者而不只是智者, 唯有真正爱智慧的人才是哲学家。智慧与爱智慧的重要区别在于,智慧是人的思维能力,而爱智慧则以这种思维能力为对象,必然导向对思维的反思。 对于智慧的深沉的爱,作为理性的激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爱的情感,没有把爱奉献给智慧的热诚,就没有哲学或没有  相似文献   

6.
智慧是个体在其人生经历中习得的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 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标志和毕生发展的理想终点。研究发现, 三维智慧量表、自我评估智慧量表、成人自我超越问卷等自陈式测量和柏林智慧范式、智慧推理等表现式测量对老年人智慧评估具有良好性能; 老年人智慧发展受到开放性、自我反思、情绪调节、人格成长等内在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关键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交互影响; 毕生发展的智慧为老年人带来更高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更少社会疏离感、孤独感和抑郁。未来应该开发多测度、整合的老年人智慧测评工具; 深入揭示老年人智慧的预测因素、影响后效及其内部作用机制; 进一步探索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智慧的干预与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40年,对于生活于当下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现实地建构、批判和反思着这个段落,现实地创造和修正着这个段落,前者表现为哲学思维,后者呈现为实践智慧。哲学思维与实践智慧的双重变奏构成了40年的两个维度,即知与行。始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了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帷幕,继之而起的乃是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运动,于是便开启了哲学思维与实践智慧的双重变奏。我们以"第二哲学"的视角反思这两个40年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时,便可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次做出尽可能令人信服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困境智慧"是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性反思。儒家以主体性的德行修为与道义担当为本根,以终极性的天命为依托,通晓时遇和权变的方法原则,伴随着主体内在的充实和自信,保有乐观之心境,从而实现对外在困境态势的消解和转化。儒家的"困境智慧"蕴含着人生意义如何生成的内在考量,对于"作为现实中的存在"的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引意义。顺境中常思"忧患意识",逆境中不忘"困境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儒家圆满自觉的人生智慧以及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本严肃的著作在写作的时候,总是有它的助缘和起因的。我们在读王树人、喻柏林两先生合著的大作《传统智慧再发现》时,尤其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王树人先生本是精通西方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专家;喻柏林先生则是对心理学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之所以能从一个研究、传播西方文化的学者,转而深刻而较全面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智慧,一是得益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扩展开来包括对“五·四”以来的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和重新评估;二是对文化本身内在的“传统”本性的思考。可以说,没有“传统”也就没有所谓文化。黑格尔就…  相似文献   

10.
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在战争背景下反思了古希腊城邦政治。他的基本创作目的是传达出参与城邦政治的实践智慧,以演说、事实描述、整体叙事三个主要方式引导读者领会他的政治教喻,而叙事是展示政治智慧的最佳途径。修昔底德之所以使用叙事,则是基于古希腊观看—展示的理论传统。由此,修昔底德使历史成为政治哲学思考的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1.
智慧与年龄的关系是智慧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青少年时期及成年早期是智慧的萌发期为多数学者所公认,但在成年期个体的智慧与年龄关系的问题上,学界尚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主要有增长论、衰减论、稳定论、高原论四大观点,前两者的实证支持较少,后两者则有着较丰富的实证依据。在对上述理论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实证层面有三项任务最为紧迫、理论层面有六大问题值得探讨,并提出了基于"个体-情境"差异的"智慧-年龄"关系理论,试图为智慧与年龄的关系问题提供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王树人,男,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哲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还致力于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思辨哲学新探》、《历史的哲学反思》、《中国传统智慧引论》(德文版)和即将出版的《传统智慧再发现》(两卷本)等。  相似文献   

13.
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哲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可以发现,新时期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轨迹是从真理探寻演变到智慧追问,从认识论演变到政治哲学;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当前中国哲学界对政治哲学的集体关注和全面研究。我以为,这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在对以建构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作为宗旨的知识美学、技术美学进行反思的同时,有必要重新发现和表彰中国美学的智慧哲学传统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美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智慧美学乃至智慧哲学,其核心精神是无所执著、周遍含容、平等不二、明白四达的智慧。中国美学有着充分阐发发明本心学术宗旨,及全面表彰人类本心和事物本源真如状态自然澄明的智慧哲学传统;有着推崇无美无丑乃至非二非不二思维方式,及全面颠覆近代以来主流美学非此即彼二元论思维模式和权力话语体系,彻底根治游移不定、鼠首两端学科顽疾的智慧哲学传统;有着崇尚大制不割研究方法,及用周遍含容的智慧观察世界,关注人类无所执著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的智慧哲学传统。其最突出的当代价值,是在以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用多元文化冲淡乃至取代西方文化霸权之外,为人们提供了与这种多元文化主义相类似的寻找一种最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文化以取代有着严重排他性倾向的文化,借以与其他文化共生共存的第三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左翼SSK科学观是后现代反科学的、新蒙昧主义的科学观的典型代表。拒斥分析、提倡跨越式综合是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主题径路。在SSK看来,科学是勾勒姆、科学是集体约定或信念(或信仰)、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男性主义的产物,是左翼SSK科学观的几个著名论断。这类论断隐含着反科学、取消知识差异、马桶和茶杯不分、智慧与技能颠倒、观念与实在错位、否定人类智慧存在等问题。因其业已汇聚成为一股庞大的潮流,剖析和反思这股后现代的、反科学的蒙昧主义潮流,有助于揩去被左翼蒙尘的科学观,恢复其应有色彩。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挑战和哲学精神的回归邴正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赋予哲学一些它本无力承担的使命,置哲学予一种与其自身不相称的位置。铺天盖地的经济大潮促使我们头脑冷静地反思哲学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如果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吸引群众的是经济大潮的魅力,那么,哲学能做些什么?走出历史错位,哲学应当回归其本性应有的位置。哲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智慧而不是知识出现的。哲学的希腊文本意就是爱智慧。智慧和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可确定的,有一定具体内容和功用的认识成果,而智慧则是一种文化素养,是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创造、接受、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总称。作为文化素养,智慧不如知识那样确定而有用,但它能够使人更好地驾驭知识、发现知识。所以,智慧应以综合各种知识而见长。当代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意识,即一种综合性的和前导性的研究。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是各门具体知识的融汇和联系。文化本身又是一种动态结构,是开放的,不断流变的。面对具体问题,人们需要知识;面对文化现象,仅有各门知识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有智慧。所以,在知识领域,哲学不断失去家园,以至于哲学越  相似文献   

17.
陈星桥 《法音》2006,(6):3-25
四、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禅”,全称禅那,是古印度语,中国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习惯上常梵汉并举,称作“禅定”。它为佛教的一类重要修行方法,是戒定慧根本三学之一和菩萨所行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禅定修法的种类很多,可有上千种(参看拙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象学对西方科学危机的反思,认为中医具有与西医完全不同的知识建构模式,中医知识是以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具有直觉知识的自明性,原初的自明性体验是其他后继的认识活动的起点.要回答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智慧就必须返回到本民族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而不是以西医为标准去评判.  相似文献   

19.
在译介维柯的《新科学》时,朱光潜曾多次强调"以己度物"是原始民族"诗性智慧"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这种特征就是后来浪漫主义者们所说的"移情现象"。然而,用"移情"来理解"诗性智慧"恰恰坠入了维柯竭力批评的"时代错置",即用今人的观念来裁断古人眼中的世界图景。维柯对"诗性思维"的深层叙述、对古人和今人语言差异的揭示都意在表明——用"移情"来解释"诗性智慧"乃是毫无反思地把现代普通成年人的"祛魅世界"作为观念前提强加给原始人、艺术家和儿童,而他们三者恰恰都耽留在"祛魅"之前的那个充满灵魅的诗性世界里。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将笔者的文章、麦克尼尔教授的回应与我的再回应的合集。首先,笔者论证了中国先秦思想乃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因此,在反思现代性问题上,我们应该做的是,比较先秦思想家与西方现代思想家给出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后者。在先秦思想家中,韩非子最清晰地意识到其时代问题的本质,因此对他思想的研究也最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性诸问题。在麦克尼尔(McNeill),教授的回应中,他认为韩非子的著作是有关智慧的,缺乏理论与反思。并且,他的智慧有一种内在矛盾,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应该被描述成一种厚黑学。笔者在回应麦克尼尔教授的挑战的同时,正面阐发了韩非子哲学体系的要旨,并进一步指出它的真正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