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必察     
正身边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提起他来人人厌恶。另有一些,人人都说好,愿意和他在一起。对于这种现象,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察,是个中性词。观察一下的意思。这句话可以如此理解:既然众人都厌恶他,就要分析分析他为何这么让人讨厌。众人都说他好,那就分析为什么都说他  相似文献   

2.
乔清举 《周易研究》2007,2(6):76-83
隐遁或归隐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奇葩。通常都是把隐遁与老庄联系在一起,其实,隐遁行为产生于儒、道思想形成之前,无所谓属于道家或者儒家。传说的最早的隐遁者是许由、务光、巢父,乃是庄子的创造;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隐遁者是稍晚的有殷周之际的箕子、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对于他们的归隐思想,儒家和道家各自作了不同的解释。儒家的归隐思想有三个要素:守志、待时、致命,其必要条件是与政治的联系。守道而不惜其身是儒家的重要特征;道家的归隐思想则是守身,坚守心灵的自由。道家主要是以庄子论,老子与庄子又有不同。《周易》经传中的归隐思想是儒家性质的。  相似文献   

3.
民族风俗习慣是由社会生活的特殊条件决定的。我国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慣。风俗习慣虽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慣却与整个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联系,牽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般的情况下,人們都不大重视这一点,只注意在生活中相沿遵循本民族的风俗习慣。过去,反动派又常利用各民族风俗习慣上的不同来挑拔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紛和仇杀,民族风俗习慣上的問題很自然地和民族关系問題連在一起,久而久之,人們就易于把任何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慣的举动,都看成是保持民族特点,維护民族利益,从而逐漸形成为种种不正确的民族感情或民族偏見。在这次各少数民族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許多涉及风俗习慣的問  相似文献   

4.
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哲学“价值”概念的子概念,即两种不同的价值类型。“经济价值”是指任何事物对于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经济学上所说的“商品价值”及其规律则是实现经济价值的现实必然形式;“人文价值”是指对于人自身的意义,它节实上可以覆盖一切价值,因为一切价值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人和人类文化发展的意义;但在通常的情况下为了特定的使用,我们把它主要理解为区别于经济价值的其他一切价值的总称。联系我国现实思考价值问题,不能不注意一个思想理论基础方面的特殊的情况:多年来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有关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5.
韩信与杨志     
把这样的两个人扯在一起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然仔细探寻,也不难发现他们有共同之处,说他们都是英雄,大约不会有人有异议,他们又都经历过同样的事情——当街受过地痞流氓的羞辱,只是在他们处理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上有些发人深思,也正是这点分出了他们的高下。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钱这个东西只不过是表明劳动价值的载体,是商品交换的工具,它本身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善恶之分,关健在于管钱、搞钱、用钱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什么样的。 世界上,人人都需要钱,谁也离不开它。但由钱引出的故事却很多,其中有喜剧也有悲剧。钱能使人享乐,安定幸福;钱也能让人苦恼,提心吊胆。 钱与人的公心、爱心、智慧结合在一起就能为国家、为人民、为教会多做善功,荣主益人,受到众人的  相似文献   

7.
浅论宗教人生哲学思想●尚九玉一、宗教与人生提起宗教,我们想到的是神;说起人生,我们想到的是人。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神和人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神和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神和人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这就需...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与禅宗思想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但后人常常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们之间确有某些相通之处,表现之一是两者都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且两者的超越意识具有某些可比性。本文试图对庄禅超越意识的同异性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医学教育中的动机:理论如何指导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家认为,满足需要、强化行为、体现个性、减少不适,以及获得个人的发展和实现是学习和行为改变的动因。基于回报的价值和对回报期望值的不同,人们对动机作了种种解释。Bandura把动机形成与刺激联系在一起。他断言,所有的人天生便能选择他认为有价...  相似文献   

10.
创造能力与性格品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创造能力绝不只是属于一般的智力特点,也不单纯是由固定的理智方面因素所组成。创造能力属于活生生的个体的能力,它和每人都具有的个性相联系,是由一个人的个性把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着人的创造力。个性中的性格品质在其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在许多哲学教材都说,事物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把低级与简单、高级与复杂联系在一起,似乎事物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其实,低级和高级,简单和复杂,是不同含义的范畴。低级和高级,主要是表示事物结构、性质和功能上的等级区别,简单和复杂,主要是表示构成事物的成分、要素、结构层次以及这些成分、要素、结构层次的联系在数量上的区别。事物发展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事物发展并不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在有的情况下,事物发展从某一阶段、某一方面讲都是从复杂到简单。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实践的目的总是在不断地思维着。有人认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这包括解决认知上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所有的思维都包含着解题过程;也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为了得出某个判断,思维表现为从这个判断过渡到另一个更切合人类需要的判断,因而思维都包含着一系列判断的推移;也有人认为无论是解题过程还是判断的推移,其深沉的东西是一种推理活动。因而,推理的研究自然就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人们总是把推理能力与人类的智能联系起来,把人类的创造力与对推理能力的惊人尊敬联系在一起。一句话,推理就是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就是智能的发挥。离开了推理,思维和智能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男人不能没有女人,女人不能没有男人。男人和女人必然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男人和女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 认识彼此的差异 上帝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理当和谐地生活下去,然而,我们不要忽视:隐藏在所有社会活动后面的仇恨和厌恶,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力图证明,孔子与杜威都是通过善与信仰把社会思想凝聚在一起,并把艺术作为最完美的工具。但艺术、美与善的统一在孔子眼中是外在的,在后者眼中却是内在的,这种不同决定了二人在信仰问题上的现实程度。  相似文献   

15.
陈大治 《天风》2006,(3):16-17
在新约的恩典时代,我们“人人皆祭司”,只要你是一个真正蒙恩得救的人,就是直接在神面前事奉神的人。我们都是“活石”,都有固定的位置和事奉的岗位;我们都有从神所得、所分的各种不同的恩赐。  相似文献   

16.
说“勤”     
张峰 《思维与智慧》2014,(11):17-17
勤即尽力多做,勤即不懈努力。在世界范围里,勤都是一种受肯定的品质。中国人历来勤劳,历来赞美勤奋。“人为万物灵,全靠双手勤”,正因为勤劳,人最终成了万物中的灵长。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把勤快和发家致富、富贵及幸福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天童寺札记     
信佛就是信自己“佛”——这个概念内涵极为丰富,但究其根本,是说人的觉悟,是一种清净圆满的觉性,明心见性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大圆满的自性,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遍布世界,人人都有。就像《法华经》所比喻的,每个人的衣服里都藏着一颗如意宝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信佛不就是信自己吗?所以,当你向佛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顶礼膜拜的时候,你应当知道,你不是在拜神,也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向人人都有的清净圆满的自性敬礼,向你自己的清净心敬礼。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而,很多人信佛并不是信自己,仅是…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至义尽"。祭祀之礼的生态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那些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绿色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人,常常试图把马克思早年有关异化的著作当作一种所谓绿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任何这种把早年马克思与绿党联在一起的尝试都会立即遇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都是人道主义著作.也许有人会提出,人道主义肯定只认为,唯有人、人的地位和人的成就才有价值,而这与承认非人类生命、它们的地位及其成就也有与生俱来的价值的现代绿色运动的主张不是相冲突的吗?这种论点不免有失轻率.“人道主义”这个词的含义是模糊的,它并非一定就主张唯有人的地位和成就才有价值.人道主义还可以有其他的意思.不妨考虑一下马利丹对人道主义所作的描述:“人道主义……本质上倾向于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且通过促使人去参与所有能使他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更为充实的活动,以使人所固有的伟大显现出来.”马利丹的这段话中包含着对人道主义的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存在着一种人的本质和一组人所特有的能力和活动,根据它们便可了解使人类得以兴旺的因素;人道主义者的实际目的就是促使人类的兴旺.这种对人道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观点也正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所持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人道主义并无必要让人坚持这  相似文献   

20.
有完整与连续之美,也有断裂与残缺之美。从本质上看,残缺之美是完整之美的反动,断裂之美也是连续之美的反动。断裂与残缺是人生不幸命运与痛苦遭遇的象征。断裂残缺之美是这样一种特别的美:它是人人都想拒绝的美,却又是人人都无法摆脱的美;是人人都敬而远之的美,也是人人都最终受益的美。它与人最亲近同时也最疏远,当你领略了它的美,就会马上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断裂残缺之美最不可思议的品质,就是美在"绝处逢生"——于现实世界之绝处获得艺术与美的新生及补偿。美与艺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在这个本来残缺不全的世界上生活的信心与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