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当代观念艺术中,身体不再是简单的审美物象,而是被观念化了的符号,很多女性艺术家热衰于表现身体题材的作品,把身体当做精神的载体,呈现给观者。奇奇·史密斯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表现身体艺术,形成了她独有的身体语言。  相似文献   

2.
礼仪中的手     
《中国天主教》2007,(3):38-41
礼仪是敬礼、崇拜天主的仪式。其组成要素包括用口诵念的祈祷文,及身体的举止、行动,也可称之为身体语言。在教会礼仪中,手的动作相当多,也可称之为手语,但是这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双重裹挟下,身体在视觉中遭遇新的伦理悖论:视觉身体是否就等同于身体真实?视觉身体是否具有商品性?技术可能的今天如何确认身体的边界问题?而身份在视觉中也存在着尴尬:如何理解视觉与身份的关联?现实身份和网络身份的互相交错、身份的私我性和公共性、消费中物我身份与社会文化身份的失衡等身份边界如何确认?对身体与身份关系引起的视觉悖论,只有利用视觉有限的功能,解读身体与身份的关系并尝试修正其偏差,拓展视觉作为价值哲学批判的审美伦理正义。  相似文献   

4.
邓斌 《美与时代》2014,(8):86-86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舞蹈演员能够根据任何音乐节奏跳出相应的舞蹈。舞蹈作为八大艺术之一,是唯一一个通过身体语言传达情感的行为艺术,而这种“心智交流”表达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舞蹈演员对艺术感悟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从"身体社会学"视角来解读莫言的小说《蛙》,可以发现,"我姑姑"、"小狮子"等女性的身体是被政治化的,"王仁美"、"王胆"等女性的身体是被工具化的,"陈眉"等女性的身体则被商品化了,而这正是小说中女性悲剧的主要成因。《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如何让女性身体乃至女人本身克服异化、回复本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6.
系列再生法是一种用来探讨文化动态中的社会心理过程之实验方法。所谓文化动态是指文化如何形成、维持,以及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此方法特别有利于以下研究:文化讯息是如何透过社会网络被传播、什么类型的文化讯息较可能透过社会网络被传播,以及文化讯息由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过程中,是如何转化的。本文概述了系列再生实验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讨论此方法的理论架构,并举例展诉如何有系统地应用此法,做有关文化刻板印象的研究。最后,本文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文化动态的潜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动态与社会网络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生物医学在疾病疗愈上占据绝对优势,认为疾病是生物分子结构激变或生理激素紊乱造成的结果。美国人类学家凯博文通过对中国精神疾病的田野研究试图证明,身体是社会的身体,疾病是文化的建构。从疾病的社会建构论与疾痛叙事角度出发,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整形一科的田野实践为依据,对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生活世界绘以深描,从病患的主体经验和体验出发,展现文化如何形塑身体观与疾病观,社会文化逻辑如何影响医学话语实践,以期对如何看待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如何减轻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疾痛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活动中,媒介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力量,艺术品所传达出的信息,其实是一长串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讯息的传播。当艺术中的媒介链条追索到身体时,媒介的源始性质就显示了出来,而判断热/冷媒介的标准,其实是身体,身体艺术之身体媒介的美学意义在此凸显。笔墨与身体的联合,或者说身体在笔墨中的延伸与拓展,是中国书画艺术媒介的一大根本特征。身体性的笔墨媒介与中国文化精神在内在上具有同构性,即都是以一种冷媒介的深度介入的方式来运作的。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将道教仪式视为由身体-行为-符号-信仰构成的具有完整文化表意的舞蹈身体语言系统,是具有宗教和艺术双重价值的"神圣舞仪"。道教仪式舞蹈起源于巫舞,主要功能在于沟通神灵、驱邪祈禳、内炼内修和演法宣教,因宫观和民间的差异、道派的不同而呈现多元舞蹈风格。在动作上以跪拜祈祷、步  相似文献   

10.
空间是理解阿佤人疾病观以及疗愈实践的重要维度。对于阿佤人而言,空间是他们将身体在投入外部世界的行动时,彼此产生的相互关系。疾病被视为是相互关系的混乱在身体上的具体体现,故对疾病的疗愈,需要通过举行仪式进行干预,重新确立或恢复混乱的关系。可以说,空间承载了阿佤人疾病以及疗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从联 《天风》2022,(9):49-50
教牧同工的健康,包括身体、灵性、心理等多个层面,是指生命的整全和谐.其中灵性生命的健康尤为重要,它是健康的基石.正如叶贞屏教授所指出的,"灵性健康是身体、心理和一切关系健康的基础、核心、起点和终点."1教牧同工与上帝的关系愈亲近,生命里面的力量愈刚强,愈有能力处理好各种外面的事工,反之,则会出现各种问题.教牧同工所特有的、有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事工过多、压力过大、疏远上帝等.  相似文献   

12.
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是相当重要的,但很多人往往却忽视了这一点。有的人一旦与别人交谈,讲到激动处就忘记了自己的形象问题,说得手舞足蹈、唾液横飞,完全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其实,身体语言在很多时候甚至更胜于言语  相似文献   

13.
王建辉 《世界哲学》2016,(4):19-25,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刻意隐藏了身体问题,这一做法招致了许多人的猜疑与批评:为什么身体问题要被排除在基础存在论分析之外?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身体概念:身体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神学大全》相关文本的解读,指出阿奎那肯定人的身体最初由上帝直接创造,并且强调人的身体来源于地上的泥土,进而论证了灵魂本身产生于身体之中,而身体也因为适合于这样的灵魂而完美,从而展现了一种肯定身体积极意义的身体哲学,体现了阿奎那强调人的统一性的人学思想对人的全整性、个体性和现世性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弹性人生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有弹性的,一旦生命结束之后,躯体就变得僵硬冰冷了。由这个自然现象,老子领悟出“柔弱”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如此,动物、植物也一样。也就是说,生命最大的特质便是柔软,而柔软的另一种解释,则应该是弹性;愈富于弹性的生命,张力愈大,愈富于弹性的人,当然成就也愈高。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后,身体美学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流派,这一流派的崛起昭示着一种重新演绎文化、生命、艺术以及终极关怀的可能性。先秦儒家思想重身体、重实践,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从身体美学这一维度,可以重新解读和诠释先秦儒家思想,并从中发掘出先秦儒家身体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美是德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17.
该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身体自尊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主要的教育建议和启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身体是自尊的一个重要来源;(2)来自身体自尊的共同的忧虑;(3)建议与启示:如何提高身体自尊。最后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任军海 《天风》2003,(2):26-27
语言是人类相互间沟通的工具,作为一个牧者,关怀一个人,或者劝勉、安慰、辅助一个人,必须要借助语言,“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赛50:4)。但语言是有极限的,所以需要借助身体语言来弥补,本文根据圣经谈四个方面的身体语言。  相似文献   

19.
身体哲学无论是在西方学界还是国内学界都已成为知识论批判的共同论题。然而,当西方的身体哲学乃至肉身哲学因偏解而深陷困境时,承其感召的国内身体哲学的研究亦鲜有出辙。究竟该如何理解身体?知识与身体又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显现中国身体哲学之风骨?中国的身体哲学为西方先验主义的身体观以及物性主义的身体观具有怎样的匡正?本文举引日本汉学家家井真之研究,为通达我们传统的体感文化框架及方法提示新径。  相似文献   

20.
养生是一种身体文化,它以身体意识培养为目的,以形神调养为手段,其真正精神在于拥有灵活而有悟性的身体:不但把身体塑造成拥有优雅、美丽等审美品格的外在对象,而且将身体作为主体性存在去感知这些品格,去体验这些品格带来的审美愉悦。它使身体与身体化合二为一,达到身心合一的自由境界,达到身体、认知和道德的改进,以至合理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养生的旨归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