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吴勇 《宗教学研究》2007,1(2):68-73
《高僧传》、《祐录》等佛教文献记载佛法初传历史,依据的是《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甚至影响了在南方翻译的佛经。汉末交州,社会安定,儒学盛行,学术自由,与海外交往密切,从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抑制了佛教传播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这是《牟子理惑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牟子理惑论》首先译Buddha为“佛”,并在中国南方介绍了佛“相好”制。  相似文献   

2.
在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多件六朝时期撰作的佛教律抄,作出年代从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这些律抄先有题作“三部律抄”的,主要抄撮《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三部律典而成,之后又纳入《五分律》和其他翻译的律论,扩充文本内容,发展成《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在僧团中广泛传播。律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5世纪上半期几部广律的先后传译,为了会通几种分属不同部派的律典。它标志着一种中国式佛教律仪实践的形成,对六朝之后中国佛教戒律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4.
“藏”古文作匨,《说文》:“匿也”,故藏字一般都指储放东西的地方而言。但佛教中的藏除同样含此意义外,还有佛籍经典亦称藏,《善见律毗婆沙》云:“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盖佛经最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道家经典也同此称做道藏,如《宋史·王钦若传》说:“明年为景灵使,阅道藏”例。本录所说之佛藏,则专指佛教寺院堂塔中的仓房言,一般计有药藏、经藏和轮藏之分,试溯其源。  相似文献   

5.
最初作为佛教诗体的名称,"偈"是一个音译字,对应于梵文的Geya.随着佛经的传译和佛教深入中国民众的生活,道教经典也将其中的歌唱作品称作偈,文人作品中也出现了偈.翻译佛偈一般一偈由四句构成,也存在二句、六句、八句、十二句构成一偈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东晋义熙八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筑佛影台,第二年又撰写了《佛影铭》。慧远有这样的举动,是他读佛经,得知西域的那伽诃罗国有"佛影窟",窟中有"佛影",而后"罽宾禅师"和"南国律学道士"来到庐山,告诉他更多的情况。"罽宾禅师"是从印度来的僧人佛陀跋陀罗,但"南国律学道士"是谁,颇费猜疑。本文根据文献中相关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这位"南国律学道士"不是别人,正是从印度求法归来不久的法显。相关的考证不仅可以增加对法显回国后行踪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慧远此举背后的动机,这些都与当时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禅修以及佛前观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3)
近世治佛学,多以竺道生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位高僧,其实,这第一位高僧,当首推释道安。一佛法自两汉末传入中土,最初只是依附于鬼神方米。所以两汉人鲜知有佛,而以批评汉代流行思想为学术内容与特征的王充《论衡》亦于佛教竟无一字论及。汉末以后,佛教始盛行于中土,其最显著的表现是佛经的大量译出。据《开元释教录》,自三国至隋  相似文献   

8.
宋明儒者承继先秦儒学提出持敬论,把"敬"看作人格修养的方式之一。在先秦儒学中,"敬"主要表示谨慎谦卑、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和行事方式,是道德伦理层面的要求,与宋明理学的"敬"有较大距离。考察佛经译本中"敬"字语义的变化发展,可以发现佛经中的"敬"除了表"礼敬"之外,还常常与"信""爱"等抽象心理动词连用,并由此感染了信奉、喜爱、爱戴等词义。这种语义发展的内向性特点,显然与佛教的心性论和工夫论有关。理学心性论受佛教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为程朱持敬论的提出做了语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河西两大译经集团,河西僧侣多人多次担任佛经主译,译经风格以直译为主要特征,所译佛经几乎囊括了佛教各部类基本经典。河西佛经翻译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8)
正引言东汉以降,佛教传入我国,开始出现大量汉译佛典,对我国的思想、宗教、文学、语言产生深远影响。在汉语史研究领域,上世纪以来,佛典文献开始得到较多关注,这是由于佛教传播要适应普通大众,佛经中含有较多口语性强的词汇、语法成分,较之中土文献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真实口语情况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4)
<正>本刊讯3月25日至26日,《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修订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自光泉法师主持灵隐寺以来,以弘扬佛教文化为己任,"云林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发展。今天的"云林图书馆"位于灵隐寺药师殿西侧,其馆藏文献分为图书、报刊和声像资料(完善中)三部分,现有3万册藏书。图书以佛教类为主,社科类为辅。佛教教理,经、律、论三藏,布教、仪注,佛教宗派、佛教寺志、佛教史志,佛教史、高僧传记  相似文献   

12.
陈明 《宗教学研究》2000,2(1):36-43
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佛教医学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的法华经疏 在中国,佛典的汉译始自2世纪中叶,这使中国人通过汉语来学习佛教成为可能。佛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随着佛教研究的推进,对经、律、论进行诠释的著述开始问世。在中国,有注释儒教经典和诸子的传统,这一传统也促进了对佛典注释书的撰述。在佛典中,佛经为学习释尊思想的最好的载体,所以人们也最热衷于注释佛经。另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佛教徒在展开自己思想时,不一定独立著书,而往往以为经作注的这一形式,来表明自己的思想。 这样,中国有大量的经典注释书,而且对一个经典的注释存在多种…  相似文献   

15.
佛教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传统医药学中的一支奇葩。本着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的原则,发掘整理佛教医药学这一人类医药学宝藏,定将使佛医瑰宝重放异彩,造福人类。本文拟从医论、微生物学、胎孕学和方药学四个方面,就佛教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代的汉译大藏经[日]浦晋在佛灭以后经过数次结集而成的佛教经典,包括宣说佛的教法的“经费”,宣说教戒的“律藏”,论释教法的“论藏”,并称为“三藏”,是佛教的根本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逐渐向国外传播,也传到中国,2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正式开始译经。印度...  相似文献   

17.
农历四月月圆日为佛吉祥日,是南传佛教国家纪念佛陀诞生、成道、涅的日子。“吉祥”二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在佛经中更随处可见,而且“吉祥”一词在佛典中有着更为丰富的义蕴。圆慈法师在《佛经中的“吉祥”义》中认为,“吉祥”总括了言语、行为和心愿三个方面,佛陀所说的吉祥义,又重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致福的行为。愿大家体解此义,以吉祥心,说吉祥言,行吉祥行,昼夜六时恒吉祥。  相似文献   

18.
正唐代高僧义净因"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于咸亨二年(671)十一月"附舶广州,举帆南海",历经二十五年,周游三十余国,求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归国后,义净先后在大福先寺、西明寺、福先寺、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义净西行求法,意在佛律,冀望通过整饬戒律,矫正时弊,因此,他"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然而,由于唐代戒律之学在道宣等人的倡导下,已形成"《四分》独尊"的局面,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并没能在中土得到弘持。在义净翻译的众多佛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有"诸经之王"之称的《金光明最胜王经》。  相似文献   

19.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20.
常正 《法音》2005,(8):42-46
三、香与佛教袅袅香烟,灵动飘逸,上通苍穹,感格鬼神,下怡性情,净化环境,因此香在大多数的宗教和各种祭祀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与用品,在佛教中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佛教创立于印度,印度属热带气候,不仅盛产各种香料,而且民间广泛采用香料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也因此,佛经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阿含经》、《华严经》、《楞严经》、《悲华经》、《六祖坛经》、《瑜伽师地论》、《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以及许多密宗经典等等。佛经中所记载的香品的种类难以计数,现今使用的绝大多数香料在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