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学是双向式互相影响的。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佛经翻译文学指佛经翻译文本中包含着文学成分和文学因素,尽管它主要是宗教经典而不是文学作品。它也被称为佛教文学,主要是印度宗教思想的体现,可能受到印度民间文学以及当时文人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虽不通梵语,但他整理考校旧译佛经,主持并参与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功不可没。他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思想也为后世佛经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安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及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3.
印度传统宗教主要有三个,即婆罗门教(今之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佛教到中世纪,由于教内和教外的种种原因,逐渐衰退,以至最后从印度本土消亡。幸好它的教法和经典传播到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并在那里保存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印中两国佛教译师将贝叶梵文佛典译成汉语佛经五千余卷。这些佛经告诉我们,印度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影响的是所谓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六派都有本宗的理论典籍。佛教译师可能出于宗教偏见,蔑视非佛教的宗教或学…  相似文献   

4.
宋代佛教从高深的义理之学转而成为大众的实用之学,它广泛深入到民众生活之中,信徒扩展至官僚、士大夫、地主、普通市民、村民以及商人等社会各阶层。佛教信仰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心理活动,更外化为信徒们参与的各种佛教活动,而这些活动在本质上多属于一种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购买放生物、购买或刊印佛经、塑造神像、修庙建塔、做佛事、转轮藏和其他布施行为等。在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宋代的佛教信仰消费也具有了世俗性、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渐浓。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佛经的赞讽、偈咒、回向,还是供养,都离不开音声的参与,作为佛教这样一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土就音声的使用却在戒律与现实的矛盾之间走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相关文献表明,作为中土佛教圣地的五台,其接  相似文献   

6.
外来因素对一种语言的影响,或许无过于佛教对汉语的影响了。至今,汉语中仍有小少源于佛教的常用词,如“世界”、“实际”、“究竟”、“转变”、“烦恼”等,只不过人们往往习用而不知罢了。佛教词汇数量之巨,在汉语专科词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统计,仅佛经中的“名数”一类,即有三千多个。佛教词汇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它兼有专科词、外来语和古语词三种形态,有特殊的宗教内涵和表现形式,并且同普通词汇交叉影响,成为人们阅读古代文献的难关。本文拟从佛教词汇的渊源、理论和组成等方面,作一些粗略的阐述和分析。佛经的译传,肇始于汉末。经过五百余年至盛唐时期,编成《开元释教录》,藏经初具规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进入改革发展阶段,社会影响力也波及到其他各种宗教。挪威传教士艾香德来到中国后,受佛教影响,积极学习佛经,深入寺庙与佛教徒进行交流,参访南京支那内学院,撰写了有关中国佛教的著作,并依照佛教寺院制度,先在南京和平门外创办景风山基督教丛林,后又在香港建立道风山基督教丛林。艾香德以较为开放的胸怀倡导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当时虽然没有得到人们特别重视,甚至还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被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所认同与接受,已成为世界宗教发展中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重新回视艾香德所倡导的宗教对话就显得更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传入中国,可谓"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互鉴"。中外专家一般认为,在传入中国的几大宗教里,佛教不但堪称"宗教中国化的典型",且已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东晋高僧道安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先驱",那么,他的弘法实践、思想贡献,尤其是佛经翻译与  相似文献   

10.
<正>一宗教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它主要存在于寺观教堂中,是指各种宗教在宗教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的原始记录。宗教档案包括的内容很多,主体部分当然是各种宗教藉以成立的经典,像佛经、道经、《古兰经》、圣经。此外,还有各种教规、教章、教条等约束教徒的规则;宗教教职人员编写的宣讲宗教的材料;各种宗教名册,比如佛教的僧人行传,基督宗教的教徒名册、洗礼名册等;各种宗教  相似文献   

11.
传教士翻译中国佛教经典,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其精心选择的.虽说他们佛教词典、佛经的英译,仍是在言说"自我",宣扬福音,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与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以及那些保守的新教传教士一味地排斥中国佛教不同.研究当年传教士中国佛教典籍英译的得与失,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后来在西域诸邦国中传播,开始影响和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派使臣蔡愔到西域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到中国传教,他们用自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到达东汉都城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间在洛阳东郊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12)
寺院是佛教住持三宝和弘法利生的场所。又是佛教文化的载体,联结国际友好的纽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建筑本身,则是祖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建筑学领域中一个独特体系——佛教建筑体系。佛教传入中国,一般公认是公元一世纪中汉明帝时期,但这只能说是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正式得到当时政府的崇信和承认的开始。实际传入时期见于史籍的就有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口授佛经于当时博士弟子景卢的纪载。随后藏、傣等民族  相似文献   

14.
1893年第一次世界宗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宗教对话运动的肇始。不同历史时期,日本传统佛教与新佛教团体参与世界宗教对话的态度、实践方法各具特色,其理论形态也表现出了颇具时代性的思想特点。日本佛教能够以东方佛教代表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宗教对话的舞台,既有其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契机,也有缘自日本佛教自身的组织性、方法性的特质。特别是战后日本佛教学者着力探讨的诸宗教对话之理论根基及其现实发展路径等问题,对于建构具有东方宗教特色的宗教对话理论、拓展当代东西方宗教对话实践具有启发性。传统佛教团体在与西方宗教对话过程中不断阐释传统教义之现代性的做法、当代新佛教团体在对话与实践过程中倾力协作的态度、宗教领导者关切人类命运的姿态,对我国当代诸宗教的发展与和谐共建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小斌 《法音》2019,(6):34-39
正佛经版画,是指在佛教经文典籍中的佛教图像。作为佛教美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古代佛经版画留存于世的作品数量众多,年代自北周一直到明清,尤其是明代的佛经版画在内容和数量上皆属空前。以往有关佛经版画的研究,多是作为版画史、印刷史的分支来看待,即使在佛教美术的相关研究中也常被列入图像志的序列,对其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伴随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国思想开始大量出现在佛经中,并在传入汉地后以"净土信仰"的方式广泛影响佛教修行者的宗教实践。"净土"的词源来自早期大乘佛经中"佛土清净"与"佛土庄严"的表述,两种表述之间存在所指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心的清净"和"佛土的清净"之间具有极强的语义关联。在《维摩诘经》中,两个有关"心净土净"的命题为这种关联提供了合乎佛理的哲学诠释,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净土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289年间,人与鹦鹉演绎了许多美丽凄楚的故事。其中,不少鹦鹉故事蕴含着浓厚的佛教色彩。究其原因,既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民众心理有关,也与鹦鹉自身的特性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印度佛经故事的影响。但鹦鹉故事中所蕴含的佛教已融入了中土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于了解唐代的社会及其宗教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揭开二千年的梦何云编者按:今年是传说中的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日。公元前2年,据说一位知识分子从外国使节那里听说了佛经,于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地,从此中国的宗教又多了一种。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我国的宗教。佛教在诞生之初的释迦牟尼时代,还只是印度半岛的地区性宗教,之后历经多次部派分裂,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传遍周边邻国。大月氏国的胡韦色迦王派遣使者伊存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至我国传授佛经,开了佛法传入我国的先河。据佛教典籍等相关资料看来,从后汉至宋,大月氏来华译经的僧人有支娄迦谶、支谦、支矅、支法度、支道根、支施仑、支强梁接、摄摩腾、竺法兰、昙摩难提、僧建、实叉难陀、弥陀山、道泰、竺法护、聂道真、聂承远等17人,译出202部515卷经律论三藏,蔡愔从大月氏带回优填王画的释迦倚像,佛法僧三宝俱全,故曰大月氏国是第一个将佛教传入中国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唐初的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他继承了慧远—昙鸾—道绰一系的佛学主张,更将净土宗发展成为佛教中信众最多、简单易行的宗教。他的事迹,主要经历玄中寺问道,悟真寺修行,光明寺、实际寺度人,香积寺厝埋几个阶段。大师一生在佛经翻译、净土变相、雕塑艺术上都有突出成就,其行事学说对中国的宗教文化有着深远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