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空"的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内容。佛教将音乐作为佛事对众生进行"音教",禅宗音乐包含着深厚的佛性,音乐乃"教体",蕴含着教理和教义,本身体现了佛性,在音乐中体现了禅意。禅宗审美是通过"悟"把握"空",从梵呗的审美视角而言,则是通过声音的直接观照去感受"空"的妙谛,一悟之后万法皆空,一草一木皆能显示虚空之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佛教之"空"转向了审美的存在。"空灵"意境的出现赋予了"空"诗性美学特质,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绘画、唐诗宋词等都体现了主体的"空灵"意境,这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词汇,并酝酿出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成为中国美学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程朱理学吸收和借鉴佛性论的思维方式和修行途径,对儒家人性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重新建构。程朱借鉴佛教的真如佛性本体论,将仁义礼智等人伦之善预设为人性本体;借鉴佛性论关于人生在世为生死流转的思想,将人生现实的善恶差异归之于气质之性;依照佛教"一心二门"的理论模式,提出"心统性情"的学说;吸收佛性论转迷开悟的修行理论与实践,宣扬格物致知、居敬穷理的理学修养论。程朱援佛入儒重建人性论,既使儒学获得了重大发展,也为儒家人性论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音》2021,(5):67-71
正"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同时也肯定了有情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和平等涅槃解脱的可能。但在佛教群体中,比丘尼始终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佛教"众生皆具佛性"的"平等"观下,比丘尼如何通过信仰实践实现自我身份超越,而最终达至终极宗教理想——成就佛道的呢?这构成了本文在考察藏传佛教僧教育现状的基本视角。为此,笔者曾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对部分格鲁派寺院的比丘与比丘尼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完成此文。  相似文献   

4.
佛性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问题,自《大般涅槃经》译出,就广受关注,学界对佛性在东亚佛教圈的影响多有论述,但探讨佛性对东南亚佛教影响的文章却很少。本文将视角对准当今泰国流行的几大禅修法门,认为佛使比丘受慧能和黄檗禅师的影响,提出了生来就内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空无执着的"空心"。隆波田在解释自己的禅修体系时,指出每个人都具有清净光明的佛性,禅修者可以通过正确的禅修来发现它而获得涅槃解脱。法身法门则极端化了如来藏的不空性,认为人人生而有之的法身是真我,涅槃是真我,因而违背了佛教教义。而这些禅师之所以借鉴佛性思想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考虑,给予禅修者参加禅修的信心和兴趣,以复兴日渐衰落的泰国禅修。  相似文献   

5.
伴随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国思想开始大量出现在佛经中,并在传入汉地后以"净土信仰"的方式广泛影响佛教修行者的宗教实践。"净土"的词源来自早期大乘佛经中"佛土清净"与"佛土庄严"的表述,两种表述之间存在所指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心的清净"和"佛土的清净"之间具有极强的语义关联。在《维摩诘经》中,两个有关"心净土净"的命题为这种关联提供了合乎佛理的哲学诠释,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净土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生态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这种生态意识也许能够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提供帮助。佛教的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三个方面。佛教徒将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佛性,都有自己的价值。中国天台宗大师湛然将此明确表述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排家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这对…  相似文献   

7.
二、明心见性般若者,智也,用也,行也.行必有所依之境,般若所依之境,曰心曰性.心即涅槃妙心,性即中道佛性.涅槃妙心与中道佛性,名异而实一.释尊"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付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景德传灯录》卷一)  相似文献   

8.
张震 《世界哲学》2016,(1):142-150
"本觉"之心体虽然具有自为、自使、自行和自止的主动性,但这一能动却与主体性哲学相异。"本觉"否定了心体的实体/实有性,强调觉心发起的"在世"和形式的"随机摄化"。在"非镜"的视域下,其"不以意识去思维意识、不以心捉心"消解了"自我意识"对整体时间的割裂。同时,不被意识割裂出来的"念"本身即成为"无我"的"第四时",即:"本觉"构建了一个无客体化行为的非对象性"主体",一个代词性的虚指"主体",它与普贤时间同一,是一个可不断生成和创造价值,同时也是在自我消融中的"无主体"之"主体"。这不仅是对汉传佛教"心性论"与原始佛教"无我论"的一种理论调和,也对进退维谷的当代主体性哲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禅宗对于整个佛教的贡献不仅仅是成佛的顿悟方法,而且是为这个方法寻找到了佛性论的根据,这就是在继承印度佛教佛性本寂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佛性本觉的思想,突出了佛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佛教的本体论和人生观统一起来,客观地诠释了佛性自觉、反省体悟和顿悟成佛这三者中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此岸即沉沦,彼岸即解脱。以心而论,“有挂碍之心”即是此岸,“无挂碍之心”即是彼岸。佛法超越于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为了修行了生脱死,必须去掉分别之心;但是,为了生存发展、进行劳动实践,叉必须运用分别之心,这就构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悖论。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佛法的般若妙智。为了在人间弘扬光大佛法,使佛教所主张并孜孜以求的无挂碍心、大清净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深入人心,就成了佛教信众神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心学以"心"为本体,核心是良知,他的心学美学是良知体验美学,"良知说"是王阳明学术的命脉。王阳明之"心学"以个体人格修养程度为准则来评价外物事物的美与否,其理论是以伦理评价为中心的人生论美学,立足于个体心性修养。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现代审美语境下,这种以良知为核心的审美对当代审美精神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道教心性论中,"清静"与"清净"这两个词频繁出现,有时还会混同使用。本文认为,"清静"与"清净"都是道教心性论对道性的界说,但却具有不同的内涵,"清静"与"变动"相联系,是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说明道性具有玄深不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而无不为等特性;"清净"与"染欲"相对立,则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主要强调去除染欲、修复其性是"返性归元"的主要进路。杜光庭运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道性既是"清净"的,又具有"寂静"的本性,不仅使唐代道教心性论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致思向度,其中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又反映了唐代道教对儒、佛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之后所形成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惠能《坛经》中,"清净"或"净"是最常见的字词。惠能认为,人心先天就蕴含着佛教宣扬、追求的全部道理,本身是"清净"的;只是由于在后天的生活中惹上了种种"烦恼",包括对各种利益的追求,"众生"才未能涅槃成佛。只有泯灭一切利心,祛除一切畏惧,保持内心的"清净",才能"见真道"。禅宗的"清净"说,对唐末五代时期僧侣的行事作风有明显地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佛教的代表性意象,镜花水月共同象征着中国佛教以人生为空幻的主题,它们的象征意义有相似相近之处,也有其各自独立独特的意义蕴含:佛教镜意象主要喻指人生空幻不实,佛教莲花意象主要喻指佛性清净无染,佛教水意象主要喻指生死流转,佛教月意象则主要喻指自性圆满.镜、花、水、月共同展现出佛教复杂而独特的思想文化意义 .  相似文献   

17.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宗教之一,其宗教理论发展至惠能那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基于佛教心性理论发展深化和禅宗东山法门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下,惠能提出了独特的"万法自性"佛性论、"般若智慧观照"认识论、"自性自度"修行法以及"即心即佛"解脱方法论。通过分析发现,惠能在基于有神论的宗教理论中出现了一种"去神化"乃至"无神论"的倾向,而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也主要由早期原始佛教理论中的"无神论"倾向、惠能理论体系发展的逻辑必然和惠能生活的特殊历史背景三个方面所决定。这种"无神论"倾向的出现不仅没有削弱佛教的宗教精神,反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使得佛教更加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并影响了后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炯 《中国道教》2011,(5):53-55
一、"清净"与"清静"探讨"清净"的话题,首先我们应懂得"清净"这个词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清净"可以解释为"清洁纯净";"清静"可以解释为"纯正恬静、安静和宁静"。"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本际经》也说:"无染无秽,是名清净。"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被污染,达到洁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晋宋时期我国佛教思潮发生着流变,其中从般若"空"到涅槃"有"的佛学转变,对后世佛教产生重大影响。后秦鸠摩罗什对中观四论的翻译,把中国内地般若思想的研究引向高潮,但一直未能停止内地高僧对实有"佛性"的思考。涅槃经一经译出,很快引起许多高僧对"佛性"关注研究,并形成南北朝的主流思潮之一。这种佛性思潮的转变与佛教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背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3月地论学派历经北魏至隋唐,以洛阳佛教为源头,以邺城、长安为中心,辐射今天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一带,是南北朝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遵循地论学派"五门"的思想传统,借助佛性、心识、修道、缘集、圆融的观念体系梳理,重探地论学派丰富、繁杂的思想体系。地论师以"本有"强调佛性的超越与绝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