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一、中道与道统我中华文化,其基本精神,就是中道。中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的道统。《论语》载: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据此,则知尧之命舜,舜之命禹,其要只在“允执其中”一句。其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辞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后世所谓“十六字心传”。此十六字仍归重于“允执厥中”一句。《中庸》引孔子之言,称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相似文献   

2.
若遗 《中国道教》2009,(4):23-27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的这首诗将琴与道的关系形容得淋漓尽致.琴,今称"古琴",又谓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最具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与道德风范的传统乐器.  相似文献   

3.
<正> 《今文尚书》有《尧典》无《舜典》,《舜典》是后世人从《尧典》分出去的。孔子“论次”《尚书》将《尧典》列为首篇,有极深远的意义。《史记·五帝本纪》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以为孔子因尧以前史事,古说多诞妄无明据,故不取,可能是对的,但是孔子“论次”《尚书》取《尧典》作第一篇,尧以前事不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从(《尧典》的内容看,有三项是主要的,一是制历,二是选贤,三是命官,而第一项制历是划时代的大事。这件大事是尧完  相似文献   

4.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5.
<正> 美育的起源,在中国直可追溯到远古的原始氏族社会。传说神农造琴,舜弹五弦琴而治天下。既有乐器,就要有乐章。黄帝《咸池》、颛顼《六茎》、帝喾《五英》、尧帝《大章》、舜帝《箫韶》禹帝《大夏》……三皇五帝有关这方面的传说,载于周秦两汉的典籍、史书、诸子,不胜枚举。但其真实性如何?历史(穴乌)远,问题复杂,是专门家继续探讨的课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有了“中”与“和”的概念。《尚书&#183;尧典》》曰;“百姓百官,言化几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下黎民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而《尚书&#183;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证和辨析了《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五性”指“精、神、聪、明、音声”五者,具体指精气、五藏神及人的听、视、言等感官能力。“六情”指构成人身体的“形、骸、骨、肉、血、脉”六种情实,引申指人身的六种情欲。从内容看,《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与《白虎通·情性》的“五性六情”说不同。在《白虎通》中,“五性”指“仁、义、礼、智、信”,而“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河上公章句》又认为“五性”属阳,是人能够实现“长生久寿”之生命目的的必要条件,“六情”属阴,是人修道养生的消极障碍,并主张“守五性,去六情”。《河上公章句》的性情说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它一方面在形式上继承了汉儒“性阳情阴”的说法,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将“性”与“情”转变到道家的养生说上来。  相似文献   

9.
正学科,顾名思义是学术的分类,某一科学领域可以有不同的分支,某一个分支可称为学科,它往往是人们出于研究的方便或管理的需要而将其加以分别。其实中国古代已有"学科"的划分,孔子最早将其划为"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曾国藩又将"四科"视为为学之术,说:"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经济,曰辞章。"(《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杂著》卷四)这四科与孔子所说四科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辞章之学、政治或管理学等学业科目大体相应,总之,学  相似文献   

10.
雍树墅 《周易研究》2020,(1):98-104
朱熹的琴律理论主要包括运用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思路计算五音十二律与古琴徽位、琴上三准的掐断率并对其进行划分等。朱熹琴律理论中的儒家乐教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琴律以维护君臣关系,即论五音十二律以维护君臣关系、论琴上三准以区分君子与小人、论调弦之法以求五声伦序顺置等。他的乐教思想是以“理”为核心所生发出的一种音乐哲学思想:以“天理”作为乐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中和”作为乐教思想的心性基础,以“致知”作为乐教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临淄齐都故城南郊的鼎足山和牛山上,分别有两个一组和四个一组的高大坟墓,被称为“山上之山”。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冢”和“四王冢”。《说文》:“冢,高坟也。”高坟虽然也可以称为“陵”,但那是汉代以来对天子坟墓的专有名称。《水经·渭水注》:“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文选·西征赋》注引《三秦记》曰:“秦名天子冢曰长山,汉  相似文献   

12.
田青 《佛教文化》2016,(6):110-113
另一个充分说明中国音乐受到禅宗“简约”之风影响的例子,是古琴减字谱的出现。中国古琴谱的出现,可能很早。明代朱权刊行《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代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明代袁均哲曾为其补注。其中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  相似文献   

13.
当染说     
当染说傅熙如《吕氏春秋》曰:“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说卦》亦尝有以色命卦德。其正义吾不得而知也。今仿侯宝林教授《歪批三国》体例。撰为《卦色歪义》徒增学界一笑耳。乾以始...  相似文献   

14.
1《吕氏春秋》中的中医学治则思想《吕氏春秋》作为杂家名著兼采先秦诸子各家之说,有些学术观点与《内经》很接近,如其反对用宗教迷信方法抵御疾病,说:“今世上(尚)卜筮祷词,故疾病愈来”(《季春纪第三·尽数》)。《素问·五藏别论》则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吕氏春秋》蕴含有许多中医治则思想,在《内经》中亦有所体现,如《季春纪第三·尽数》曰:“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孝行览第二·孝行》又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养生治国须“知本”“求本”,治病亦须“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  相似文献   

15.
《溪山琴况》是明人徐上瀛的一部琴学专著,在中国琴学史甚至音乐史中都有极高的地位,但由于"音义精微而笔墨冗长",读者往往难得其中真意。实际上,《溪山琴况》作为徐上瀛的大成之作,不仅是其古琴演奏经验的全面总结,更是其人生观的集中反映。从其中"雅"况入手,分析"雅"况与其他诸况之联系,试图找出本书的内在联络和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6.
道教尚黄考     
在世界诸宗教中,中国道教以黄色为其特有之标示,瞩目于众;道士亦被称为“黄巾”、“黄冠”等等.但是,究竟道教为何崇尚黄色,却一直是个耐人寻味而有待考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以“五行”及其色征论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论.《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史记》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这所谓“五德”,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五德”各因其自然界五种物质所对应之五色而得其色征.《尚书》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古以木色上青、火色上赤、土色上黄、金色上白、水色上黑.五行之间存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行生胜相替关系,驺子之徒论著其终始之运数,便将其附会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辩护和预测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常常送人礼物——赞美。这东西既不用花钱,又老少咸宜。说者动动嘴,听者的脸上就东风送暖,开成花园。因此,一般谁都乐意接受。《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王导任丞相时,每次集会发言,在座的宾客纷纷送这种礼物,竞相称赞丞相见识如何高,言辞如何妙。有一位属官叫王述,当时坐在末位,很听不惯,便说:"丞相又不是尧、舜,哪能事事正确。"此话一出,引来众人侧目:这个人,太不通人情世故了!王导也听到了,但他不愧是政治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极为赞赏。他愿听真话,愿接受批评的气度  相似文献   

18.
召铎 《天风》2005,(12):45-45
九百年前,大诗人苏东坡在长江岸边船头上听父亲弹琴时,写下千古名句“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诗中“文王”当指古琴曲《文王操》。二千年前,孔子曾向师襄学琴,弹了多遍自认进步不大,后来老师说:“你可以弹新曲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曲名呢。”接着又弹了十遍、百遍,孔子在弹琴时似乎看到一个高大形象,他断定此人只能是文王。老师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20.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