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到“唐宋变革论”的影响,很多中外学者从华夷之辨的视角,将宋代尤其是南宋的“中国”认同看成是种族、文化、国家合一的近代国族意识,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南宋“中国”认同的历史意义。但是,南宋“中国”认同的建构有三个相关的思想脉络,一是正统论,一是道统论,一是华夷之辨。当我们把正统论、道统论与华夷之辨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南宋“中国”认同并非现代的国族意识,而是给出了一套继承汉朝“大一统”而有所变化的“中国”原理,为新的“大一统”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并尊”的宗教哲学本体论意识、“天人感应”的宗教心理机制和“神道设教”的宗教社会制控功能意识是中国传统神学的三大宗教意识。由此形成的天地君亲师崇拜、神仙崇拜、圣贤崇拜是中国宗教的三大特色,这些崇拜形式长期制约着中国宗教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政治、哲学都具有深远影响,从而成为中国宗教哲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历史意识与"历史的公用"--哈贝马斯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行福 《学海》2004,(6):12-18
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犯罪行的真诚忏悔,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人类道德意识发展和历史反思的重要成就。哈贝马斯作为批判理论的当代代表,在历史意识的转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以历史意识和“历史的公用”两个问题为主线来研究他的历史哲学。哈贝马斯强调历史意识不仅应该具有反思的批判维度,而且应该有公共的政治启蒙维度。因此,只有从后传统的交往理性的规范前提出发,反思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培育后传统的历史意识与“宪法爱国主义”,才能实现史学的“公用”。  相似文献   

4.
“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将近一个世纪,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很多探索。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人间佛教”思想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吻合的从历史和现实来观察,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与所在的社会相适应,佛教亦不例外。如果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和活…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时常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到制约的。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各个领域发生影响。宗教信仰德,不但影响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还规范教徒的社会行为:宗教仪式则维护了宗教活动的基本规范、价值和宗教感情。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等等,藉此陶冶教徒的人格,同时也主导着教徒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自从19世纪中叶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教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置身于中国教会大背景中的中国教会妇女事工的走向,也同样受到教会内外各种条件、因素及其互动关系的影响,与当时社会历史及教会自身的发展密切相连,带着鲜明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7.
在解释过程中,前见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并成为解释中无法克服的前提。解释者的处境所决定的视域与流传物本身的视域所实现的视域融合,形成效果历史意识。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种前见以及效果历史意识,都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情境及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效果历史意识的合法性需要进一步接受意识形态批评,从而保证解释学的开放性,形成更为合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探源与评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邦治国,以民为本,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常识,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我国的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夏商桀纣之亡为民本意识的理性化提供了深刻教训。周人怀疑“天命”,是民本意识走向理性化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阶段。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着民本意识理性化质的飞跃阶段的到来。孔孟仁学的贡献在于它对“人的发现”;主张“仁者爱人”;解决如何爱人。仁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汉代以后,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与价值取向,尽管也曾受到封建大框架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意识问题一直是个古老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意识研究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已有大量意识产生的假说提出,艾克尔斯、克里克、艾德尔曼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克里克的“视觉意识”。但是除了实验科学方法之外,意识的研究还需要依赖哲学思维方法的帮助,如此的“二元论”将对于意识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周继旨等提出的先秦儒家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指出直到十九世纪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个人独立人格”可言。孔子的“人”是指人的“类”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天地之情人为贵”也只是贵其有义不同于动物。中国古代“人为贵”的观念引导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近代意义下的人权和个人尊严。孟子时代出现的士阶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向,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恰恰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士”而是以杨、墨为代表的“士”。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大步,他强调“群与分”,“维齐非齐”的法制思想为个体在群体中争得一席的位置,但这只是理想而已。个体人格独立在荀子时代仍然谈不上。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论预后     
预后中临床认识主体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医学哲学层面提出并讨论以下问题:预后研究的历史回顾、预后研究的目的;预后的界定标准,自然预后、治疗预后及其相互关联,制约预后的一般因子:医学发展成熟度、有效诊疗时间窗、内在制约因子集;改善预后的前提、条件和关系;21世纪预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沟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红 《心理科学》2000,23(1):121-122
1引言 罗杰斯及其开创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心理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尽管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理论基础上以西方文化思想为主要依据,在实践中强调突出个体意识、自我依赖的观点与中国人强调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的传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是罗杰斯与他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中国文化还是很有些渊源的。 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在中国的见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冲击。这次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受使罗杰斯相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一…  相似文献   

13.
孔子仁与礼的管理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为重构有序而合理的社会管理体系而确定的两种管理控制手段和两个阶段性目标。就前者而言,仁着眼于内在精神价值的提升对管理人加以激励;礼则强调外部组织原则对管理人的规范制约作用;就后者而论,“天下有道”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仁治和礼治两个重要阶段。尽管仁与礼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范畴,但被孔子纳入精心构筑的思想体系后,二者便相互制约、转化,并在特定的条件下相等一,从而构成内外互动、辅成统一的管理控制机制,共同对管理人在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重塑社会主义观念形态:社会学的思考──兼评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孙嘉明观念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或意识体系,然而它又是一种“社会实在”,是社会的精神和质的规定。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过来制约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联系当前我...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 ,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思想政治工作。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心意识 ,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坚定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 ;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主导意识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和保证作用 ;按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必须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 ,把培育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大实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 ,使思想政治工作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如何切入对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第二国际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反思,是包括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等在内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难题。他们都强调现实历史的变革要以历史哲学的重构为底色,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必须立足于一种新的历史意识以摆脱“经济决定论”和线性进步观。其中,本雅明试图以“起源历史”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起源”概念是其理论的难点。学界对“起源”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和《拱廊计划》中的内在作用存在争议。对本雅明而言,《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时期的“起源”概念侧重于将真理从主客认识论的困境中分离出来,内蕴着柏拉图的理念和歌德的表达性生命的影响;《拱廊计划》则进一步将“起源”批判性地内化为对19世纪现代性之自然历史性质的辩证揭示,并识别为一个过去与当下充满张力的、“起源历史”的真理性时刻,以便从历史连续体的叙事中剥离出来。通过这一工作,本雅明不仅破解了新康德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历史主义变体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理论困境,还为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辩证历史”意识。但在现实性上,这种历史意识过于倚重主体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领会,而忽视了经济作用及其内在张力,存在着主观...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我做起”,着重树立强烈的“科技兴企业”意识、忠诚的敬业力行意识、科学的市场经济意识、健康的休闲娱乐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真正受过西方哲学洗礼的哲学家严复,在中西哲学的交融会通中,表现出更多的近代特征。与康有为、谭嗣同等由揉合“以太”、“仁”等等而建构不中不西的思辨哲学不同,严复通过引入西方的实测内籀之学,从思辨的构造转向了实证的观念,而这种转化,一开始便受到了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后者使严复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实证论倾向。当然,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与传统哲学的制约,又使严复不可能简单地重复西方的实证主义。在告别古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不但要实现主权回归,更要实现香港社会群体意识形态中以“国家、民族、身份”等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回归.欲达此目的,我们必须对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伦理向度的形成原因以及伦理特质有深刻洞悉.在我看来,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伦理向度形成事实上受到东西方两种不同伦理文化的共同作用,正是“东西方伦理文化”在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合流”,导致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伦理特质为:伦理向度的基础为中国传统伦理,伦理向度的形态为次生伦理,伦理向度的主流为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这段历史,为其他外来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一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某些改变和带有地域性的特征。一种宗教在传播到其他地域时,必然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会受到来自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只有通过自我改革才能得以适应和传播。任何宗教,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