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2,(10):8-9
公益慈善事业以扶助危弱、救济贫困为宗旨,以增进社会福祉、提升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人性向善的生动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宗教乃慈善之母,济世利人、劝人行善是各宗教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自他同体",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强调"慈悲为怀,拔苦与乐,普度众  相似文献   

2.
<正>济世利人、劝人向善是道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既是道教世代相承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服务当今社会的重要途径。太上道祖垂训"三宝",第一曰"慈",主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度人经》提倡"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抱朴子》倡导"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历代祖师还将积德行善作为得道成仙的阶梯,指出"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强调"天道承负"、"功德成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一个哲学理论的角度试图理解佛教的基本思路,其中涉及"万物"、"时空"、"轮回"以及"涅槃"等问题。佛教否定一切"名相"之"自性自体",包括"主体-客体"、"空间-时间",认为"虚幻"皆由"一念"所"生","有生"则"有死",故"有""生死轮回","轮回"亦由"念"所"生";因而"离断""轮回"在于"断念","断念"即是"涅槃","涅槃"为"无果"之"果",不再"生""念",犹如欧洲哲学"第一因"为"无因"之"因","无有""前因"。"无果"之"果"是为"正果"。于是,欧洲哲学由"无因"之"因""创造""虚幻"之"名相世界";佛家以"无果"之"果""断绝""名相世界",唯"涅槃"为"真如"。  相似文献   

4.
余虹 《宗教学研究》2004,(4):136-139
"济世"是丘处机一生的主要人格特征,它包含三方面内容:积功累德,自善其身;拯世济民,兼善天下;悲天悯物,兼济苍生.丘处机之"济世"根源于人之"善心",仁爱慈善、珍爱一切生命是它的精神内核.丘处机"济世"人格的形成是其立足道教,吸纳儒家思想的结果,包蕴着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全真道以善求真、以善合真、真善结合的审美追求.本文试图从对丘处机"济世"人格的剖析中,探求全真道的宗教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济世利物、劝人向善是道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既是道教世代相承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服务当今社会的重要途径。太上道祖垂训"三宝",首曰慈,主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度人经》提倡"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抱朴子》倡导"悯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历代祖师还将积德行善作为得道成仙的阶梯,指出"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强调"天道承负""功德成神"。当今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鼓励宗教  相似文献   

6.
谌娟 《中国宗教》2012,(1):42-43
宗教慈善是社会慈善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道教慈善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彰显了道教"济世利人、齐同慈爱"的社会关怀,见证了道教"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其"仁政"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政治行为"因以人为其行为的对象,故而其自身的正当性与人日常行为的价值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人因有不忍人之心而后有不忍人之行,有不忍人之行而后有不忍人之政。围绕着这一价值源头,于"君",孟子有着一种道德操守的必然诉求;于"政",这一必然诉求则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客观化为具体的法令制度;于"民",孟子则本着顺遂人之常情的态度,强调通过制民之产以导民向善。善、德、政三者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是环环相扣的自本至末的逻辑扩充关系。孟子的这一认识,在当今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阮元是乾嘉汉学家中注重义理阐发的学人之一。他依据经传本文及汉儒遗说,提出孔孟之"道"是以"尔亲我爱"为核心义涵的"仁",践行孝悌之道是实现仁道的第一要务,以礼为准绳、以中和为尺度节制与人性伴生的情欲则是以仁孝治世的关键。他对孔孟伦理观的还原性考释,意在矫治宋明理学"虚悟远求"的积习,发扬孔门重实践、求实效的宗风,实现儒家伦理学修己治人、保民济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朱璐 《哲学研究》2016,(4):63-67
朱熹之学综罗百代,致广大而尽精微,朱子对正义问题亦有所思考。朱子推崇德性正义,认为"义"是"天理之宜",主张行天理之公义,格物致知,"处物为义";推行政治正义,主张"正君心""格君心之非"以行政,以民本"为国家者明道正义";践行经济正义,倡导"正经界",复古井田制,创立"社仓"制以恤民。朱子的正义思想,带有鲜明的理学特质。  相似文献   

11.
<正>几经跨越、几番审视之后,宜昌如何体现个性、有自已的城市风格与气质?只有做到巧于因借,方才事半功倍出特色;只有创造天人合一,方才显境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观和最高境界。同一城市,可以不同手法设计之,皆由观察之深,提炼之精,特微方出。城市太容易"千面一孔"了,往往求其不同就在于此。我们常说高起点抓规划,其规划有它的全过程,这过程应该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  相似文献   

12.
《论语》"色难"说流行最广的旧解是包咸、郑玄二注。此二注在文义之外附以"承顺"、"和悦"之义,皆有训释过当之憾。本文以为,"色难"当解为"察其所难",即知晓父母真正的需要。"色难"有三层内涵,依次是"承顺"、"观志"、"幾谏"。"承顺"乃是顺其意,顺其情,故要"观志";因"观志",故真知父母之所难,方能"幾谏"。为何"色难"?本于最质朴的爱亲之情,此即"仁";何以"色难"?须有"正当性"和"适宜性",此即"义";如何"色难"?不离当下的道德规范,此即"礼"。"色难"体现了儒家"居仁由义"的伦理原则,孝亲既源于本真之爱,更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以养德     
正中国自古就有"以德立身,以诚信得天下"之说。所谓"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唯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才不枉担负国家社稷之重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把德才关系分成四类:一是德才兼备,为上等之人,称之为"圣人";二是德胜才者,谓之"君子";三是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四是无德  相似文献   

14.
勿走极端     
计文 《天风》2014,(7):1-1
<正>当下,有些人在网络上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评判,往往不是"最好最美",就是"最坏最丑";不是用足溢美之辞,就是竭尽尖酸刻薄之能。这其实是一种近乎偏执病态的"极端思维"。所谓"极端思维",就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这类思维方式大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佛教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拔苦予乐的济世精神、圆融中道的和谐思想、依正不二的环保理念、文化纽带的独特优势,必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发挥佛教正能量,助推伟大中国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充分挖掘佛教宗旨与"中国梦"的共通之处。悲济天下、普度众生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12,(10):40-41
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以荐福观音寺70位尼众法师为主体,期望以公益慈善为平台做"度人之舟"。2005年,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8年来,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8年的精进耕耘、8年的不懈努力,众多檀越积极投入,无数信众自觉奉献,基金会在广阔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展开了大量的慈善济世活动。基金会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惠及了更多的民众。抚慰鳏寡老人、体恤孤独  相似文献   

17.
面对宗教的世俗化,默茨的政治神学尤其关注基督教之社会层面。一方面,默茨从基督教的核心基督信仰出发,提出"跟随的辩证法",以纠正观念论的"概念的辩证法";另一方面,默茨从基督教之终末论出发,提出"终末之临近期待",使得基督教重新具有批判社会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一书。默茨对基督教之社会关切的思考,对奥斯维辛之后的神学思考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题     
正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这个主题既表达了道教的核心教义,又反映了道教的社会关怀。从上届论坛的"尊道贵德",到本届论坛的"行道立德",彰显了在现今社会践行道德的迫切性、道行天下的必要性。体现了在行道立德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充分发挥道教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者基于幸福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指出孔颜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带给他们的不是乐而是苦,孔颜二人只有或超越或辩证地转化这些外在条件才能获得"道德之乐"。从这一幸福观出发,"孔颜之乐"就是从"物质之苦"中获得的"道德之乐",是"苦中作乐"。而从《论语》文本出发,孔颜二人拥有知足常乐、视贫贱如富贵的幸福观,他们能够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箪食、瓢饮、陋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获得幸福。在这一幸福观下,"孔颜之乐"不仅是"道德之乐",亦是"物质之乐",即是"乐中之乐"。  相似文献   

20.
"内圣外王"的本义是指无所不备、无所不在的"古之道术",其后起义是指"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的学问。若"接着讲",韩非之学亦是"内圣外王"。道体沿着两条途径向下落实为"内圣"与"外王":一是道体内化为人的精神,精神积聚而成"德",而"德"的最高层次是心中主道而虚静,是为"内圣";二是道体落实为事物的内在法则,形成了"理","理"又落实为君主的统治手段"法"和"术",是为"外王"。"内圣"与"外王"是并列统一关系。在理想政治中,圣人兼备"内圣"与"外王";而在现实政治中,韩非所论偏重于"外王"。道家、儒家、法家均有"内圣外王"思想,故"内圣外王"应是先秦学术的共性,而非某家之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