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年前的一天,乌云低沉,在印度卡纳塔卡邦的一座悬崖边,19岁的吉奥蒂拉久无比绝望。早年,他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后来找了一份搬运工的活计,累得要死却收入极低;他爱上了同村铁匠的女儿丽莎,却遭到无情拒绝,丽莎说:"我不可能与一  相似文献   

2.
正我在荷兰居住了有半年之久了,但对于荷兰的很多事情还是会感到新鲜,甚至是奇怪!有一天,我走到社区的布告栏前,我的荷兰邻居丽莎也在那里,她在很认真地看公告。我也浏览了一下,发现公告上的内容是关于给儿童接种疫苗的,而丽莎是一位母亲,所以才会看得这么仔细。这个公告很有意思,它在文末特意标明:本次接种疫苗,不需付  相似文献   

3.
林萌 《美与时代》2014,(4):124-124
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通过对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二元冲动及其在悲剧里的融合的探讨,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是尼采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的基础理论。尼采批判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认为真正的悲剧到了苏格拉底影响下的欧里庇得斯便消亡了。而对于悲剧重生的渴求中,尼采将他的悲剧观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作为西方悲剧的发祥地,曾涌现出了数位著名的悲剧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悲剧作品,在西方悲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希腊悲剧的成就取得,和古希腊的精神文化密切相关。在古希腊民主、法治、理性、自由、乐观等精神的指引下,古希腊悲剧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刘明贤 《学海》2005,3(3):123-128
伯林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悲剧理论移植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目的是要进一步阐明其自由主义理论。他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悲剧观:首先他批判了理性主义悲剧观;其次他依据价值多元论,分析了悲剧的产生根源;最后他认为,不重视启蒙运动敌人的观点也是产生悲剧的根源。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出,伯林认为悲剧无法超越。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及马克思等人的悲剧观相比,伯林的悲剧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悲剧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阐述构成悲剧的几种关键要素,提出情节为悲剧的灵魂和基础;三是论述了悲剧具有净化情感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对后来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主要论述古希腊悲剧创作的诗学理论著作。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亚里士多德遵循古希腊道德主义的传统,主要从道德标准的角度来论述悲剧情节、悲剧人物性格和悲剧的情感效果。但是,亚里士多德已经洞察到了悲剧创作中的一些重要艺术手法,意识到并且提出了艺术标准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其中包括悲剧情节的普遍性和整一性、悲剧人物的典型性格刻画、悲剧的特有情感艺术效果。总体而言,在论述创制悲剧的技艺时,亚里士多德遵循了道德标  相似文献   

8.
现代传媒的普及对悲剧艺术独有的现场感染力的侵蚀、悲剧艺术政治化的泛滥以及现代特别是后现代悲剧对于悲剧艺术价值的消解使得悲剧的生存成为了一个问题.重新研读黑格尔悲剧理论在悲剧艺术遭遇到生存危机的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音乐美学问题》是20世纪波兰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莎(Zofia Lissa,1908-1980)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这部著作基本反映了丽莎在音乐美学学科上的思想和观念.该书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思想前提,对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对音乐美学上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所以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遗产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对艺术的认识、音乐的基础与功用、音乐的阶级性、音乐语言、音乐的发展等五个方面把握该书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对这部著作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继亚里士多德将悲剧的本质视为悲剧人物的偶然过失之后,谢林首次将辩证法引入悲剧理论,他将悲剧的本质定义为“自由”和“必然”这一对最高哲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关系,以此回应人物过失说所带来的偶然性挑战。悲剧也得以从关注艺术形式完满性的“悲剧诗”转向呈现哲学理念的“悲剧哲学”。黑格尔承接了谢林的这一讨论,将自身分裂、自我和解的辩证法思想与悲剧理论密切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伦理实体”,悲剧所呈现的不再是最高的哲学理念,而是有限环节的伦理实体力量,这种转换使得进一步的超越成为可能,悲剧的和解也不再是谢林那里双方所达成的平衡状态,而是一个朝向更高理念的动态扬弃过程。悲剧同辩证思想的结合使得悲剧理论从“悲剧诗”走向“悲剧哲学”,这种创造性的建构赋予悲剧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他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创作经验,并在《诗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悲剧理论的先河,对后世美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将其运用到中国悲剧作品的分析能极大地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悲剧凸显了人存在的有限性,克服有限性对人而言是必要的.悲剧的超越首先发生于个体,然后上升为整个人类.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的复归,是完成悲剧真正超越的前提条件.悲剧的超越启示人类积极克服自身的限制,为人的自由解放而斗争.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是一个悲剧繁荣的时代,这时期诞生的许多伟大作品成了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基石,除了采用"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们通过特有的性格描写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这也是希腊悲剧至今仍旧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西自古以来就有悲剧美学思想。虽然在远古时代中西悲剧作品所体现的悲剧精神类似,但以后由于受文化的影晌,中国悲剧作品逐渐趋向悲后有喜,圆美意识强烈;西方悲剧作品继承远古的悲剧精神,在毁灭中催人奋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远古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系统论述悲剧艺术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众多悲剧观点至今依然对相关学科的学者和艺术家具有启发性。其中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审美情感生成机制的论述是一个需要今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美学命题。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审美情感即怜悯和恐惧发生的理解与其他的悲剧美学家有一致性的一面,即强调因果性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他还认为,仅仅具有因果性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并非是最佳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只有具有或然性的因果性的先后性的悲剧审美情感生成机制才是悲剧中怜悯和恐惧的理想发生方式。  相似文献   

17.
"悲剧"一词来源自西方,自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将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与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相比较,能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及悲剧技巧等方面,管窥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理论基础。以《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为参照,探讨《原野》在创作上的结构安排、情节布局以及隐含在剧作中作者的人性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上把握《原野》剧中所暗含的普遍悲剧创作理论与文章背后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也可以了解西方美学悲剧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戏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字里行间浸润着谈谈的哀愁和悲悯,倾注了作者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这种悲剧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呈现、对别离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喟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文坛,作家张爱玲以童年创伤来书写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扭曲的病态的甚至不惜牺牲子女来满足自我私欲的异化的母亲形象,并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的命运、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张爱玲小说中这些病态的、冷漠的、懦弱的、异化的母亲,深深地伤害了那些呼唤母爱的孩子,也因此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追溯原因,这是时代导致的命运悲剧,女性自身懦弱导致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