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讲的是尼采在与传统认识论划清界限时所阐明的哲学认识可能性。尼采在1873年的《希腊悲剧哲学》这一残篇中论及赫拉克利特时写道:“他不需要别人,为了自己的认识也不需要别人;他不把别人想要知道的一切知识和其他贤人用心向他询问的一切放在心上。他用轻蔑的口气谈及这聚集在一起提出问题的人,简言之,‘历史的’人们。他在讲到自己时是用表明神谕研究这句话来说自己的:‘我是自己探讨自己和研究自己的’,好象他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含义不明的律令的实行者和完成者,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克勒讷袖珍版第1卷,第296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意思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笔者认为,马克思这段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对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如所周知,自古以来,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不过,在古代,认识论是从属于本体论的,那时,哲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进入近代以来,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认识如何可能”之所以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是由认识论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认识论方面固然有其“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但是,作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更加重视“学而知之”,十分强调理性自觉,注意探讨辩证思维,毕生追求“知天命”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即实现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并以此为中心线索,展现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在他的认识论中有着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国际知名的瑞士学者让保罗·皮亚杰根据以他自己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长期研究和对其他学科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来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独特理论。它用发生学的方法,即发展观点,来研究认识论。用皮氏自己的话来说,“发生认识论试图根据认识的历史,认识的社会根源,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2]发生认识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皮氏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认识的最后结果。近代现代的认识论则专门从事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  相似文献   

5.
何晓 《管子学刊》2023,(1):28-36
庄子的“知”论历来被视作境界论,而非认识论。如果我们以认识论的视角去解读庄子的“知”论,会发现庄子所谓的“真知”并非是对“道”的体认,而是对“认识活动之本质”的认识。庄子认为“真”的本义是“倒下的人”,引申为“主体性的消解”。所以“真知”的内容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前主体性的活动,而非通常所理解的主客二分下的活动(“俗知”)。这一方面揭示了认识活动的本真面目,另一方面也消解了“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避免了陷入由“俗知”所带来的“认识论困境”。  相似文献   

6.
文碧方  李宝达 《哲学分析》2023,(6):28-36+190
“可能”是金岳霖形而上学建构中的核心概念,他在《论道》中认为凡是逻辑上不矛盾的就是可能的。金岳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则转而从具体条件出发去讨论“可能”。对于其“可能”观上的这一转变,可以作一种调和性的诠释。这种诠释仍然延续了金岳霖在《论道》中对“可能”的看法,即凡是逻辑上不矛盾的就是可能的,但是将问题的重心转移到是否存在逻辑矛盾的判定上,并将金岳霖后期所认为的“不可能”转化为逻辑上可能存在着矛盾来化解。  相似文献   

7.
价值问题,始于传统认识论之内,却超乎传统认识论之外,开创了哲学价值论领域,似还将导出一门“价值认识论”来,这后一概念结构物的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形态,可能就是“审美认识论”。如果“事实认识”是人类心灵的一翼,那么“价值判断”则是人类心灵的另一翼,人类心灵是拍打着双翼在对象世界中飞翔的。然而,我们的哲学曾把这另一翼遗失了,而且至今还在“事实认识”上揣摩着它的音容笑貌呢!我们应在哲学价值论和价值认识论、首先是审美认识论中把这遗失了的另一翼找回。但本文只能就这种新的概念结构物中的核心要素即价值概念略陈己见,就教于先进。  相似文献   

8.
论《老子》“玄鉴”与“静观”的直觉主义认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世界给予人类认识史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是直觉主义的认识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与奠基者老聃,最先提出用“玄鉴”、“静观”的直觉方式把握他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进而再以“道”观“德”,认识日常所能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从而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直觉主义认识路线。《老子》的这一认识理论,在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不  相似文献   

9.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10.
二、尼采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尼采(1844—1900)从气质上来说,他很象自己所推崇的狄俄尼索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的思想与其说来自深思熟虑,不如说是由其内心激情中所生发出来的灵感的集聚。他完全诉诸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几乎本能地厌恶一切尊崇理性的思想家;从苏格拉底到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他均呼之为造伪者。  相似文献   

11.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贡献在于,致力于认识论的探讨,提出并解决了若干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研究方向的根本转换。关于培根认识论的性质与特点,学术界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当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世界中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影响范围冲破了那种通常把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分开的、理论与实践的传统界限。而且 ,他的学说已经在公众中广为传播 ,即使在那些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或从未读过他的著作的人中也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 ,这似乎与尼采本人的不为群氓写作的主张相矛盾。值得注意的是 ,尼采是一位自诩的颓废者、虚无主义者、无神论者、反基督教者、经院哲学的反对者 ,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和“人民”的严厉批评者。他拥护贵族的政治观念 ,坚决主张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他甚至劝说男人到女人…  相似文献   

13.
谈谈尼采的权力意志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意志是尼采晚期著作和八十年代遗稿中的重要概念。《权力意志一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是一部被尼采计划写作但没有得到执行的著作;一部用这个标题出版的著作是不可信的,这部著作是由尼采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一尼采所做的一个编排。”①(一)《权力意志》思考尼采何时构思了权力意志(WilezurMacht)的思想,对此很难确切地回答。人们只知道这个思想后来发展为他全部创造的核心,直到他生命中有创造力的最后一天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尼采创作的第一阶段(从《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odie)到《朝霞》(Morgenr6te)…  相似文献   

14.
五德国古典哲学康德(1724-1804) 主客体问题,是从康德起,才开始在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先验”的涵义。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论,所以有必要明确“先验”一词在他那里的涵义。康德的所谓“先验”就是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先于认识,沒有认识能力,不能有认识,滥用这种能力便会陷于谬误。“先验”一词涉及的不是本体而是认识,即它“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所以康德讲先验并非否认客观世界的时间在先,而是强调认识能力对认识的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15.
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尼采探讨了道德价值的起源,区分了两种道德,倡导强者道德,重估一切价值,抨击西方文明,设计未来生活,人们通常正确地把尼采视作道德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然而海德格尔坚持认为,尼采还是一位形而上学家,虽然他仅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他完成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是他对于人类最高的自我肯定活动所提出的公式。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正是由于尼采的“价值重估”,现时代的精神运动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公式。然而,价值重估的前提是“上帝之死”。毫无疑问,尼采给西方哲学带来的颤栗与他的“上…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休谟的认识论近年来休谟认识论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休谟认识论的本质。传统的观点认为休谟的认识论是唯心的和不可知论的。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经过较为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其认识论中有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其不可知论也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首先,休谟认识到观念是以感觉为条件的。他并未一概否认感觉印象有任何客观来源。他认为“外界对象只是凭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所认识”。在这里他是承认了感  相似文献   

17.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西北大学哲学系等五个单位主办的“现代科学与反映论”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西安召开.与会30余人讨论了现代科学向认识论提出的问题,还讨论了“反映”、“选择”和“建构”等范畴,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等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日益突出,认识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在相对论看来,参照系不同,人们对同一物体或物理量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在  相似文献   

18.
荀学通过“道德之合”、“天人之合”与“知行之合”对其二元认识论致思模式进行深层论证,提出与传统儒家思孟学派显著不同的个体道德认识理论.其理论特色在于不局限于从人性论的角度来探讨个体道德认识,而是将逻辑论、人性论和宇宙论有机地融入认识论中,使其具备更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探求“格物”本义 ,不仅必须遵循以同时同类文献相证的治学方法 ,还要了解古人心性修养的认识论特点。在众多的解释中 ,章太炎之说较能切合经义 ,曲尽本原。其失在于“诚意”下衍出独立的“慎独”义 ,将其提到与八目相同的地位来看待。饶宗颐之失是未能严格将以经证经的原则贯彻始终。表现有二 :一是以二歧之说解经 ,笼统言之 ,不悟其矛盾之处 ;二是牵引他说 ,增添经义 ,未能紧扣本经。裘锡圭以所谓战国时代新的认知思潮来解释“格物” ,是不符反映唯心认识论的“格物”本义的。  相似文献   

20.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