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对伏牛山地区的佛教记载较散,资料较详的是在明代。当时来山修行的僧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对伏牛山的佛教进行过研究,笔者根据掌握的禅宗史料提出这时伏牛山佛教已经有了明显的禅宗派系特征,在这里传教修行的僧人,主要是元代禅宗断桥伦一支的浙江天目山高峰原妙及其弟子中峰明本一系,其中受四川禅宗无际明悟禅师一派的影响很大,早期来山的僧人大多数都是无际明悟的弟子与后人,可以说成立了无际伏牛山禅派一系。  相似文献   

2.
慧能倡导的禅宗修行方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层面极大地推动了禅宗自身的发展。 一、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入世化使禅宗能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相契合,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认同。在惠能新的修行理论提出之后,禅宗的修行方式一改传统佛教的出世主义修行态度,变得更加入世化,人文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发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为禅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惠能将禅修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砍柴担水皆是妙道,这种修行观为“农禅并作”的修行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寺院经济基础的改变减少了…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6)
开光亦名开眼。是佛像落成后择吉日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四众弟子一般都要置办香花灯明等以申供养,以礼拜唱赞来表达虔敬和庆贺之意。《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有“如是供养仪则已周备,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僧众们在开光法会中唱的偈颂颇富哲理,如赞释迦佛“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如于  相似文献   

4.
慧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改动,历来颇多争论。而慧能偈与神秀偈的对勘以及‘坛经》中“心”、“佛法”等概念的辩析则足以表明,“佛性常清净”完全可以理解为“本来无一物”,后者表示了禅宗史对慧能禅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相似文献   

6.
秦萌 《法音》2022,(5):21-28
<正>一、前言清规是寺院的组织、管理章程和僧众修行、生活的轨范,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寺院创建和实行的僧制。慧能大师之后,禅宗日益兴盛,独立的、专门的禅宗寺院开始形成。为建立与禅宗修行方式相适应的寺院管理与僧众共住共修制度,营造和合增上、专心办道的修行环境,唐百丈怀海禅师依据戒律精神和禅宗修行宗旨,结合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首创丛林清规,即《禅门规式》,后世将其称为“百丈清规”。由唐至元,百丈禅师所创“古清规”,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1,(9)
汉译佛典中,若论历来持诵者最多,感应最为昭著者,当首推《金刚经》。尤其从达磨门下五祖、六祖盛倡以来,随禅宗之风靡四海,读诵此经者益加普遍。不仅佛门弟子受持者无算,即文士淑女、村夫农妇,乃至外道旁门,供养书写持诵者亦不在少数。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实有过于道家老子之《道德经》,可称佛家之五千文。古人谓“东国首重般若”,更详切点,应该说“东国首重《金刚般若》”。  相似文献   

8.
九山禅师是最早向西方人传播韩国禅的传法人之一,他采用了招收弟子、成立僧团、修建寺院、撰写著作等多种方式。九山禅师充分利用中国禅宗的丰富资源,遵循韩国曹溪宗的传统,同时兼顾西方弟子的文化背景,为他们提出详细而且操作性强的修行方法以及富有特色的禅宗思想,在韩国佛教的国际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白云祖师清觉出生于北宋末的仕宦之家,出家后接受禅宗僧侣训练。经过多年勤苦修行,清觉来到杭州传法,创立了白云宗。清觉杂糅诸说,以“三乘十地”为白云宗核心教义,批评禅宗及其他宗派,注重修行、证果,主张三教融合。凭藉通俗易懂的教义和清觉的个人魅力,白云宗在杭嘉湖一带迅速传播与发展,获得了大量信众支持,也因此受到主流宗派和官府排挤。清觉圆寂后,白云宗逐渐转变为以俗家信众为主的宗教团体。  相似文献   

10.
大味必淡——试论弘一大师书作的美学意蕴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杰 《法音》2002,(4):33-3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上两偈是禅宗五祖弘忍下的上首弟子神秀及禅宗六慧能关于佛性的诗体把握。者认为慧能之所以能胜于神而得五祖付法,成为禅宗六,其根本在于对佛性的彻悟,对“淡”性的最高境界“空”的刻体验。让我们再来静聆弘一大师释子自道:“世法惟恐不浓,世法惟恐不淡。欲深入字法,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然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之境界如同嚼蜡矣。”凡熟知弘一大师书作者皆知其书风以“淡”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乘一 《法音》2009,(9):17-24
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僧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11)
<正>第一节戒法的产生一、缘起佛陀制戒依据时间顺序主要分为略教和广教两个阶段。略教是指在佛成道后开演化导众生之法的时候,有感于众生的求法之心应有所寄托,故先开示简要易行的教法(被称为"略教偈")令弟子奉持。由于此时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弟子都是上根利智,众弟子皆能很好的依教奉行而没有犯戒  相似文献   

13.
正第二节戒法的发展一、五百结集佛在世时,随缘为诸弟子制戒,并且为了督促弟子持戒,又制定了半月说戒的制度,使弟子们能够经常忆念戒法,安住于净戒中。为了使戒法得到传持,佛陀还规定五腊比丘,应当诵戒、诵羯磨通利,否则将结罪。随着佛陀制戒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杨笑天 《法音》2004,(6):21-25
《少室六门》本“二入四行”的最后还附了两首偈子,作为对理行二入的总结,《景德传灯录》将其穿插于达摩传中,在禅宗里非常有名。第一首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传灯录》说这就是达摩教慧可安心的偈子。“外息诸缘”,就是息却(不攀缘)报怨、随缘、无所求等行所说的违顺等诸外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者,人身奔走而后有气喘,人心中如果同时欲念多歧,既想了脱生死,或想成佛度众生,又贪图名利,或贪恋人天善报,心念就会于此往返奔走,而这些欲求之间又多有矛盾抵触之处,于是便会令人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使人徘徊不定,惶…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的禅宗,在神秀与慧能分别呈出"悟道偈"之时,也揭开了以诗说禅的帷幕,其后禅师们创作了大量的禅门偈颂,以呈现悟境。尤其在石头、马祖以后,随着禅门中独特的教学制度的形成,在师徒问答、上堂示法以及说公案、斗机锋等场合,也更多地利用了诗偈。这些禅门偈颂的语言形式几乎与古典诗歌一样,对诗歌的内容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又是文字禅流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禅宗伦理的道德价值内涵 ,并论证了其对现实德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从禅宗伦理的善恶观和道德关系两个主要方面指出了这种现实摄义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并进一步提出了还可在禅宗道德制度、道德修行、道德认识和道德生活多领域进行理性借鉴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作为佛学中国化之一的禅宗,由菩提达摩东来首倡,中经慧能等历代祖师之弘扬,终致实现了所谓“一花开五叶”之结果,至此,禅宗已臻登峰造极之势。而作为“五叶”之一的云门禅,以其险峻、明快的禅法和修行宗旨而独树一帜,同其他“四叶”(沩仰、临济、曹洞和法眼)一起,为中国佛教(禅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如果说没有禅宗的佛教不可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的话,那么,缺少了云门禅的中国禅宗无疑也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8.
邱环 《宗教学研究》2003,(1):112-115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禅师的门下弟子 ,其地位其实并不像一些灯史说的那样是马祖门下“三大士”之一和禅宗九祖。不过 ,他确实是马祖所器重的弟子之一。他在对前人进行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禅法 ,对后世禅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佛教至明代,一些执着印度佛教和经院哲理浓厚、修行方式严苛的教派都趋向衰微,唯识、华严、律宗、天台,若有若无,奄奄一息,而禅宗和净土尚盛”。“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这恰好反映了明代佛教的情形。在今本《西游记》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这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大量禅宗术语的运用上,“禅宗”、“禅林”、“禅院”、“禅堂”、“禅僧”、“禅关”、“禅诗”、“禅心”、“禅”等字词,在文中随处可见。《西游记》不仅通篇充满了“禅”字,还大量的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公案,这些历代以来的公案,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文章大大增…  相似文献   

20.
语录,是禅宗僧人创造的一种文体,用来记叙禅师们在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所说的种种法语,包括上堂示众、室中垂语、勘辨对机、偈颂、歌赞、拈古、颂古、短文、行状、塔铭、序跋等。禅宗之有语录,始自《六祖坛经》,自此以下,源源不断。不仅稍有名望的禅师都有门人弟子为其编集语录,而且还出现了综合单个禅师的语录而成的总集,这便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八年(1138年)之间,赜藏主编集的《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和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鼓山晦室师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